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偶氮二异丁腈及其它助剂组成的复合引发体系,研究了在30℃下,丙烯酰胺(AM)与N,N-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胺(DMDAAC)在水溶液中的共聚合,得到了溶解性能好的阳离子共聚物(PDA).考察了pH值、引发剂用量和单体加料方式对阳离子共聚物粘度和阳离子度的影响.继而进一步研究了PDA作为絮凝剂在污泥脱水中的应用,其污泥脱水效果比目前市售的阳离子絮凝剂要好.  相似文献   

2.
阳离子型改性淀粉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3种具有不同阳离子化度的阳离子型改性淀粉接枝共聚物絮凝剂ZHYC-n(n=15,40,70),当丙烯酰胺与淀粉的质量比大于2.0以后,再提高接枝单体对淀粉的比例,不能明显提高接枝频率,但能提高接枝侧链相对分子质量.考察了这3种絮凝剂的絮凝性能并与市售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絮凝剂CPAM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絮凝剂ZHYC-n具有优良的絮凝脱浊效果,随阳离子化度增加絮凝效果显著增加;絮凝剂ZHYC-70的絮凝效率比CPAM的高约30倍.阳离子型絮凝剂分子链上的阳离子电荷密度不是影响絮凝效果的惟一主要因素;阳离子型改性淀粉接枝共聚物具有的多支链型结构可以明显提高絮凝剂的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3种具有不同阳离子化度的阳离子型改性淀粉接枝共聚物絮凝剂ZHYC-n”(n=15,40,70),当丙烯酰胺与淀粉的质量比大于2.0以后,再提高接枝单体对淀粉的比例,不能明显提高接枝频率,但能提高接枝侧链相对分子质量。考察了这3种絮凝剂的絮凝性能并与市售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絮凝剂CPAM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絮凝剂ZHYC叫具有优良的絮凝脱浊效果,随阳离子化度增加絮凝效果显著增加;絮凝剂ZHYC-70的絮凝效率比CPAM的高约30倍。阳离子型絮凝剂分子链上的阳离子电荷密度不是影响絮凝效果的惟一主要因素;阳离子型改性淀粉接枝共聚物具有的多支链型结构可以明显提高絮凝剂的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4.
阳离子絮凝剂PDA用于污泥脱水处理的过程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报道了阳离子絮凝剂PDA在城市生活污水的污泥脱水处理中的过程优化研究。以处理后上清液的COD Cr、透过率和絮团的尺寸大小、含水率为指标,对2种类型污水的不同浓度污泥进行系统的PDA投加量试验,并与参照样F4的试验结果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任一种絮凝剂的最佳投加量与污泥浓度均有很大的关系。当控制污泥浓度为1.6%左右时,絮凝剂PDA和F4的投加量均达到最小值,相应的药剂与绝干污泥量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787‰和2.03‰。此时污泥处理的药剂成本最小、最经济。  相似文献   

5.
HYC絮凝剂在生化污泥脱水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液态阳离子高分子絮凝剂HYC 60 1 ,用量在 1 0~ 1 5mg/L范围内能明显改善生活污水剩余污泥的沉降性能和过滤性能。在 40kPa的真空度下 ,可使污泥含水率由 99.5 %降至 76% ,污泥体积降至原来的 1 /4 8,其脱水性能优于同系列阳离子絮凝剂CPAM和CP 80 3。  相似文献   

6.
絮凝剂和溶菌酶联用促进污泥脱水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小试试验考察了絮凝剂(聚丙烯酰胺)和溶菌酶联合使用对污水厂二沉池回流污泥的脱水性能、沉降性能及絮体特性的影响,并与2种药剂单独作用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絮凝剂和溶菌酶分别单独作用于污泥脱水时,均可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但2种药剂共同作用时,能同时提高污泥沉降性能和脱水速度,且脱水程度较2种药剂单独处理时进一步提升.2种药剂联用时的最佳投加量为20 mL/L絮凝剂+0.05 g/g溶菌酶,且最优添加顺序为先絮凝剂再溶菌酶.此时污泥抽滤泥饼含水率和比阻分别为65.7%和0.8×1012 m/kg,与原泥相比下降25.3%和75.8%.通过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含量与污泥絮体形态分析可知,溶菌酶可以有效破坏污泥絮体结构,改变污泥EPS的分布;高分子絮凝剂的吸附架桥作用则加快了污泥过滤脱水速度.而两者联合使用增大了污泥絮体二维分形维数,可使污泥絮体结构更加细密紧实,并提高污泥可脱除水分的比例,从而提高了污泥脱水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絮凝剂和溶菌酶联用调理污泥脱水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污泥脱水是废水处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投加无机絮凝剂的方法由于其产泥量大、脱水率不高,目前已逐渐被高分子的有机絮凝剂所取代。分析了PAM-C的污泥脱水原理,阐述了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用于污泥脱水的脱水性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有机高分子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和无机高分子聚硅进行复配,研究了复配高分子絮凝剂在不同温度、pH值以及不同时间下对模拟油田污水的絮凝性能,并应用于现场污水的絮凝实验.结果表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同聚硅复配时,离子度对复配絮凝剂絮凝性能影响较大,其中中高离子度的聚丙烯酰胺与聚硅在1:20配比条件下,复配后絮凝性能较好处理后污水的透光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9.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用粉煤灰、硫铁矿烧渣制备絮凝剂的最佳工艺条件,探讨了固体原料配比、酸液与固体原料比、助溶剂加入量、反应温度等因素对絮凝剂中有效成分的浸出量以及对造纸废水的絮凝效果的影响,找出了最佳制备方案;针对造纸脱墨水进行了絮凝实验,并与市售聚合氯化铝和聚合硫酸铁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自制絮凝剂具有絮凝沉降速度快,污泥体积小、浊度和色度去除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壳聚糖絮凝剂对污泥脱水性能有显著的影响且无毒害,通常可作为污水处理厂污泥脱水的添加剂.本文以某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对象,研究了壳聚糖絮凝剂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初步实验表明,在l00mL剩余污泥中投加浓度为6g/L的壳聚糖溶液6mL时可达到污泥的最小含水率,为70.42%;污泥中有机质含量、含水率、SV30随絮凝剂投...  相似文献   

11.
黑曲霉分泌微生物絮凝剂的效果及其絮凝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降低黑曲霉分泌絮凝剂的培养成本,提高微生物絮凝剂活性和产量,优化了培养条件,获得该菌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H 7条件下,25℃恒温培养48 h,此时制备的絮凝剂对高岭土絮凝率达到96%以上.利用红外光谱法分析絮凝剂成分,推断其主要由多糖、核酸和蛋白质构成.在此基础上研究微生物絮凝剂对污泥脱水和Cr(Ⅵ)还原能力,结果显示黑曲霉分泌的微生物絮凝剂对污泥脱水有良好效果,当其投加质量浓度为27mg/L时,污泥含水率从97.1%降至78.2%.微生物絮凝剂处理Cr(Ⅵ)溶液时,对低质量浓度Cr(Ⅵ)还原效果较好,在pH值1~5,还原能力均较高,对质量浓度为20 mg/L的Cr(Ⅵ)的还原率均大于99%.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浓度含油乳化废水,使用无机和有机复合絮凝剂进行了复配絮凝预处理研究。考察了PAC和PDA在不同用量时对高浓度含油乳化废水的COD的去除效果。其预处理最佳复配絮凝剂用量为:PAC960mg/L,阳离子度10%,η=9.4dL/g的PDA96 mg/L。  相似文献   

13.
采用常规细菌分离纯化方法,从污泥和土壤中筛选出13株能产絮凝剂的菌株,培养48h后产生的絮凝剂对高岭土悬液的絮凝率均可达到70%以上.  相似文献   

14.
天然高分子改性阳离子絮凝剂的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天然玉米芯粉为原料与阳离子醚化剂和碱性催化剂的混合物进行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阳离子絮凝剂.分别选用高岭土、硅藻土两种体系研究其絮凝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天然高分子改性阳离子絮凝剂的絮凝性能明显优于六水氯化铝和国产的聚丙烯酰胺,具有最佳用量范围宽、pH应用范围广、无毒性残留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印染废水生化出水仍需深度处理才能实现回用.将自制的具有反应性能的有机-无机复配絮凝剂和兼具絮凝与氧化性能的无机复合絮凝剂,分别采用絮体回用方式多批次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生化出水,可将废水色度降至10倍,并使絮凝剂的投加量和絮凝产泥量比传统絮凝方式减少50%,对化学需氧量(CODcr)的去除效果比传统絮凝方式提升5%—10%,絮体回用次数可达10次.有机-无机复配絮凝剂复配粉末活性炭后,采用絮体回用方式处理印染生化出水,可使絮凝剂投加量和絮凝产泥量再减少50%,絮体回用次数可达15次以上.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絮凝剂对给水厂污泥沉降性能和浓缩性能的改善作用,简述了污泥的性质及污泥的絮凝机理,分析了不同因素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新型絮凝工艺,解决超细尾砂浓密效果不佳的工程难题,引入双重絮凝技术。首先,开展单一絮凝工艺的絮凝沉降实验,分析絮凝剂种类对超细尾砂浓密脱水效果的影响;其次,将不同絮凝剂进行组合,进行双重絮凝实验,研究双重絮凝工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规律,对比2种工艺的絮凝浓密效果;最后,利用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FBRM)和显微镜研究尾砂絮体的粒度与结构变化,探索双重絮凝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处理铅锌矿的超细尾砂时,双重絮凝工艺能够综合2种聚合物的优点,在絮凝过程的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絮凝机制,显著降低上清液浊度(<30×10-6),并获得较快的尾砂沉降速度(>70 mm/min)和较高的底流质量分数(>65%);双重絮凝的影响因素有絮凝剂种类和絮凝剂添加顺序,“阴离子+阳离子”组合的絮凝浓密效果最优;双重絮凝过程分为初次絮体形成、絮体剪切破坏和二次絮体形成3个阶段,初次阴离子絮凝剂的吸附架桥机制有利于捕捉微细颗粒(<100μm)形成初次絮体,初次絮体剪切破碎后释放部分结合位点,二次阳离子絮凝剂的电中和机制则使破碎絮团增长为可再生的大体积絮团(>1 0...  相似文献   

18.
气田开采和集输过程中产生的含油含醇污泥是一种组成复杂且很稳定的悬浮乳状液体系.为了使这种污泥脱水,为后续处理做必要准备,通过室内实验优选脱水絮凝剂.从现场应用最广泛的絮凝剂中选出6种絮凝剂,测试其单独及复合脱水性能.结果表明,由PAC与SC-3组成的复合絮凝剂具有良好的脱水性能,当PAC和SC-3分别加入500 mg/L、40 mg/L时,在120 min以内,含油含醇污泥的含水率可降至80%以下,体积缩小为原来的1/10.  相似文献   

19.
阳离子P(AM-DAC)污泥脱水剂的合成、表征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无机引发剂和有机引发剂A作为复合引发剂,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高分子量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AM-DAC)。优化合成条件为:无机引发剂质量分数0.15‰、有机引发剂A质量分数0.50‰、单体总质量分数30%、阳离子度40%和增溶剂B用量0.20‰。在该条件下,所得产物分子量为1.2×107,溶解时间为3h。IR分析证实了产物结构。DTA-TGA分析表明P(AM-DAC)在常温下不分解。浓缩污泥脱水实验结果表明:阳离子度为40%~80%的自制P(AM-DAC)均能取得良好的污泥脱水效果,滤液透光率大于92%,滤饼含水率低于68%。当投加量为1.47kg/tdrysludge时,分子量为1.2×107,阳离子度40%的P(AM-DAC)处理效果最好,滤液透光率达96.90%,滤饼含水率达64.50%。污泥脱水效果和处理成本优于国内污水处理厂一些常用絮凝剂。  相似文献   

20.
活性污泥中的水分测定及其脱水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活性污泥通常都难于脱水,造成其处理处置上的困难.对于日益增长的污泥排放量而言,改善其脱水性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从了解污泥的结构与水分的分布特征出发,进而开发新型的预处理工艺来提高污泥的脱水率是解决污泥处理问题的一条正确途径.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汇总了活性污泥中水分分布的测定方法,并对污泥脱水性能的评价指标及其意义进行了系统介绍.最后,详细讨论了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包括胞外聚合物的影响,以及酸处理、阳离子絮凝、超声处理、热处理等预处理工艺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