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旅游流规模分布的分形与分维——以我国入境旅游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论证旅游流规模分布的分形结构,并给出基于容量维、信息维的旅游流规模分布的分形研究方法。方法假设验证,实证研究。结果中国入境旅游流的规模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分形结构特征,各年度容量维数、信息维数图都存在明显的无标度区;入境旅游流等级差异呈缩小趋势,规模小的旅游流发育快,地位相对增强;规模较大的旅游流发育慢,地位相对降低;旅游流规模分布趋向集中,从较正规的帕雷托分布向齐夫分布转变;危机事件对入境旅游流规模结构产生明显影响。结论旅游流规模分布属于分形结构;旅游流规模分布的容量维、信息维模型能够反映其规模分布的均衡程度,集中程度和等级差异变化;危机事件会对旅游流规模结构产生影响,影响力大小与旅游流规模呈反比。  相似文献   

2.
基于分形理论的旅游流体系结构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流体系结构演化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区域旅游的发展定位和组织方式,对制定旅游发展目标,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对帕雷托方程的分形演绎,构造出反映旅游流体系规模分布和等级结构变化的结构演化矩阵,并以1990-2007年中国入境旅游统计数据为样本做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入境旅游流体系规模分布具有分形特征;旅游流等级差异缩小,规模分布更加均衡;其结构发育与规模分布具有高度同步的特征。旅游流体系结构演化矩阵能够清晰反映旅游流体系的演化状态,揭示旅游流规模分布和等级差异的变化情况,为旅游流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Zipf定律的森林资源规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Zipf定律与分形理论对我国森林资源规模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以有林地面积还是以活立木蓄积量为指标,我国森林资源的规模分布均符合Zipf定律,通过Zipf定律把握森林资源规模的分布是可行的。其中有林地规模分布的无标度区说明我国有林地资源分布具有良好的空间结构;蓄积量规模分布的双分形特征说明蓄积量资源分布的结构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5—2015年统计数据,采用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旅游经济联系度等方法,比较分析了陕西省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位序-规模分布及空间演化过程。陕西省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两大市场分布格局差异明显:入境旅游分布集中且呈现极化发展特征,国内旅游分布均衡并表现为扁平化发展态势。两大市场空间演化阶段及演化路径差异显著:入境旅游仍处于核心极化阶段,空间联系仅由点发展到线;国内旅游则从核心极化到梯度扩散,并实现了一体化发展,空间联系从点线扩展到网面。两大市场不同格局主要因为入境市场规模小,追求世界知名景区并选择航空交通便利城市;而国内旅游本地市场规模大,休闲景区选择多且交通全域可达。  相似文献   

5.
淮海经济区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形研究及优化举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淮海经济区城市体系的现状,其表现为城市体系比较完整,但首位度偏小,规模结构失衡;城市密度较大,空间分布相对均衡;城市分布的轴向特征明显.利用齐夫(Zipf)公式和关联维数对其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对优化城市体系结构提出了几点建议:强化徐州一级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重点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加快区域空间结构轴的建设;建立健全统一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6.
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形理论,测算河南省2000-2008年入境旅游流等级规模的zipf维数和huasdorff维数.结果表明,入境旅游流规模的等级分布具有极核群式结构特征;游客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基础设施优越的郑州、开封、洛阳等城市;入境旅游流规模的分形出现中间层次的弱缺,存在旅游流规模等级结构的断层;入境旅游流差异有逐渐减小的趋势.最后分析认为旅游资源禀赋、基础设施、旅游市场营销、城市职能定位等是影响河南省入境旅游流规模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以云南省16个州(市)2000-2013年国内和入境旅游收入为基础,采用标准差、变差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和赫芬达尔系数对云南省旅游经济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和入境旅游经济绝对差异都在不断扩大,入境旅游经济相对差异比国内旅游更加明显;国内旅游经济规模呈首位型与集中型分布,正在向分散均衡型方向发展,但集中分布仍然很明显;入境旅游经济规模呈首位型分布,区域垄断程度高,发展很不均衡,但有从首位型分布向集中型分布转变的趋势。研究认为: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旅游配套设施、区位条件是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企业是城市组织的重要成分之一,是城市产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形式.城市企业大小的测度分布服从位序—规模法则,可以采用Zipf定律描述.从理论上可以证明,凡是服从Zipf定律的系统,都可以开展等级标度分析.等级标度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等级标度律的统计分析,二是等级标度指数的数值分析.以河南平顶山卫东区的纳税百强企业为例,说明如何对企业规模分布划分等级结构,以及如何开展等级标度分析.通过标度分析解释产业结构特征,可为城市产业发展和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地图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入境旅游口岸城市——广州的入境旅游流的地理分布和扩散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广州入境旅游流以商务游客为主体,一站式游客和选址同一口岸出入境游客比例较高.(2)广州入境旅游流的分布范围较小,总体上呈现东多西少、南密北疏的特点,集中分布在泛珠三角和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3)广州入境旅游流扩散能力较弱,旅游流空间扩散强度在目的地城市间分布不均衡,集中扩散趋势明显,向丰性和趋高性是其空间扩散的主要特点.(4)广州入境旅游流网络为典型的核心边缘网络,整体结构简单且集中化趋势明显,核心区包括广州、桂林和北京等15个城市,核心城市对边缘城市的辐射效应弱.  相似文献   

10.
以2001-2013年新疆旅游收入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以及首位度,对新疆15个地州市国内及入境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体系构建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国内及入境旅游发展很不均衡;(2)新疆15个地州市国内旅游规模差距较大,国内旅游规模分布过度集中,但也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国内旅游竞争较激烈,竞争力优势明显的是乌鲁木齐市、阿勒泰地区、吐鲁番地区,竞争力下滑明显的是喀什地区;在入境旅游规模方面,新疆15个地州市差距大,集聚化明显,但有扩散的趋势,入境旅游竞争力进一步加强.竞争力优势明显的是乌鲁木齐市、伊犁州直属县市、阿勒泰地区、哈密地区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竞争力下滑明显的是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及喀什地区;(3)新疆国内及入境旅游规模符合位序规模分布.国内旅游规模由集中型分布向首位型分布演变,入境旅游规模呈首位型分布,但有向集中型,甚至分散型演变的趋势.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调整新疆旅游规模结构失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针对城市规模研究忽视企业数量且企业分布研究集中在空间分布的问题,将企业数量纳入城市规模指标,提出从空间分布及规模分布研究企业分布及演变的方法.结果表明:1)中国企业空间分布极不均衡,胡焕庸线东南半壁企业数约占95%且比例仍在增大;企业数增长率整体符合东南高、西北低的规律,但黑龙江、新疆等地城市与规律相悖.2)城市首位度远低于理想值,首位城市优势不明显;企业数整体服从Zipf分布,集中于中间位序城市且在趋近理想分布;使用分层研究划分为3个无标度区,无标度区之间断层明显,第一无标度区内城市约占90%,企业集中于中间位序城市,第二、三无标度区城市企业集中于高位序城市.该方法有助于立体描述企业分布的现状及趋势,为合理布局生产力、科学确定城市规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江海旭  李悦铮 《河南科学》2010,28(8):1040-1045
系统收集2000—2008年福建省9地市入境游客数据,利用市场占有率、地理集中指数和变异系数对福建省入境旅游地域分布的空间聚集性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入境旅游具有较高的空间聚集性,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市和高级别旅游景区(点),如福州、厦门和泉州等城市;港澳台游客占主导,外国游客以日本、美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居多;入境旅游的空间聚集性在逐渐下降,而空间均衡度在逐渐提高,反映出旅游发展地域分布正在逐渐扩展.福建省近10年入境旅游统计资料作为原始数据,建构时间序列模型.研究表明: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数据基本一致,进而利用模型对福建省未来5年入境旅游指标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3.
以广州市入境旅游市场为研究对象,应用年际变动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市场竞争态、位序-规模等指标和理论,对2001—2015年广州市入境旅游市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入境旅游市场规模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港澳台市场规模持续大于外国市场,但外国市场增长率较高,二者结构由"七三"向"六四"转变.入境客源市场结构不均衡,香港、澳门、台湾是广州市入境旅游市场的主体部分,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外国市场的主体部分.客源市场空间分布均衡性较差,主要集中分布在香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拓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以山东省183处工业旅游资源为研究样本,运用核密度分析、网格维分析、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工业旅游资源在空间上为集聚性分布,空间密度呈现“双核中心,次中心多点集聚”的格局,高密度区以淄博中部和德州西部地区为双核。(2)工业旅游资源分形特征显著且结构较为复杂,不均衡状态存在一定的区域特征。(3)工业旅游资源开发较为活跃,冷点区和热点区空间差异明显,表现出显著的“块状”结构。(4)政策支持、交通条件和旅游市场规模是影响工业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核心因素,双因子交互作用有助于增强对工业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解释力,旅游业发展水平与政策支持交互的增强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研究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特征,为星级酒店业空间布局提供理论参考.该文基于2010—2019年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指标数据,通过熵值-耦合协调模型测算综合评价指数与耦合协调度,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揭示耦合协调度时空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 空间等级性:耦合协调度由东部沿海地区经由中部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递降.2) 空间地带性:耦合协调度次高值以上区域为东部沿海地区;中值区为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并围绕三区域动态调整;次低值区总体缘中值区周边插值分布,形成“T字形”空间分布格局;低值区长期聚集在甘肃、宁夏、青海和西藏等地区.3) 空间聚集性:耦合协调度全局正向空间聚集性和局部空间聚集性显著,冷热点分布具有规律性.4) 空间方向性:耦合协调度重心总体有自东向西迁移趋势,在空间上沿东北—西南方向分布,并向东—西方向倾斜.协同路径包括: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发展规模调控;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发展效益提升;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空间结构优化;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系统结构改善.给出的建议为:强化星级酒店业开发建设政策调控力度;提升旅游市场规模与推动优质旅游发展;建立省际旅游合作与区域旅游协作机制;提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与优化服务供给.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是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可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契机,该文通过分析全国“重点村”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特点.该文以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中的314个村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探讨全国“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法等方法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显著,总体结构呈“南北均衡和中部凹陷”的空间分布特征,旅游资源以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2)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在特定区域空间上呈数量规模集聚,空间密度呈“双核中心,次级中心零星分布”态势,冷热分区与集聚核心中心高度吻合.3)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点集系统空间分形结构特征明显,空间分布无显著的标度区,分形结构较为简单.4) 影响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的核心要素主要是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社会经济以及区域基础设施条件等.研究结果印证了314个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作为乡村旅游培育重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17.
以豫东平原21个县域单元为研究案例区,采用遥感影像数据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对40多年间县域尺度上聚落变化特征的一般性和差异性进行研究,并对其驱动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各县域内聚落均表现为总面积增加及斑块数量减少的特征;县域尺度上城乡聚落规模分布的齐夫指数均偏小,但多数县域呈上升态势,表明其聚落规模结构相对均衡,较大规模聚落发育不够突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其聚落规模体系的变动更为显著.(2)1972-2015年县域聚落空间分布由集聚分布向离散分布变化;聚落空间扩张强度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县(市)中心邻近区位,但不同县域存在着空间异质性.(3)研究区县域聚落变化受人口、经济和交通等因素驱动,且这些因素所引致的差异程度在逐渐增强.该研究结果可对乡村聚落调整和聚落体系优化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杜丹  张辉 《河南科学》2014,(4):668-672
以1997—2007年我国39个典型旅游城市的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水平为基础,运用标准差(VOC)、变异系数(CV)、首位度(S)、赫芬达尔系数(Hn)4个指标分析了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水平的差异.研究发现,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水平发展总体不均衡,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在波动中缩小.为探究产生上述差异的背后机制,运用位序规模分布理论研究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水平的位序规模分布,发现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规模基本符合位序规模分布,位序变化呈分散均衡分布的态势.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经济的发展水平、区位交通、消费偏好对差异和规模分布的影响,并对今后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发展提出了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对旅游资源先天条件良好而发展相对薄弱的湖北进行分析,探讨外国人及港澳台同胞来鄂旅游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状况,从入境旅游时间和空间维度的特征进行分析.从使用数据指标上,将会从接待外国人及港澳台同胞来鄂旅游总人数及创收、游玩时间等三方面来分析来鄂旅游规模和旅游经济的差异.从研究方法上,一方面使用传统的区域经济测量方法,使用赫芬达尔系数等进行测量;另一方面,运用空间探究数据的分析方法,以武汉市为数据目标,对其首位度进行测量.标准差反应现象分布的绝对差异,变异系数则用来反映现象分布的相对差异.再结合空间维度方面,分析来鄂旅游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20.
以合肥经济圈五个城市的国内旅游收入与入境旅游收入作为基础数据,探索2009—2015年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逐渐扩大;国内旅游经济相对差异增大,入境旅游经济相对差异减小,但入境旅游是相对差异形成的主导力量;国内旅游经济的差异贡献率显著高于入境旅游。(2)合肥经济圈呈现"核心—边缘"空间结构,核心城市是合肥市;国内旅游经济规模呈首位分布,入境旅游经济规模趋于从首位型向集中型的转变。(3)合肥市旅游经济发展速率最快,远高于滁州市和淮南市。(4)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是影响合肥经济圈旅游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当城市增加一个星级旅游景区、城市GDP增加1亿元、城市公路里程增加1公里时,总体旅游收入分别增加2.07亿元、2.04亿元、3.89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