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测定了60个中国野生香菇菌株的rDNA的内转录间区(ITS)序列,结合GenBank已有的48个其他地区不同种的菌株的序列数据,构建Lentinula属内的系统发育树. 结果将该属分成了两大支共7个谱系,西半球一支2个谱系,东半球一支5个谱系,聚类结果与形态种的划分明显相关. 亚洲菌株在东半球的5个谱系中占两席,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表明这两大谱系所代表的种质资源的地位特殊,不可缺少. 谱系V的菌株数量明显扩大,覆盖范围的地理空白也得以填补,成为了亚洲香菇的主流谱系之一;谱系I的菌株数量庞大,覆盖了绝大部分被研究区域,有进一步分化成两类的趋势. 这表明中国(亚洲)是重要的香菇自然群体遗传多样性中心. 将谱系I分成Ia和Ib两个亚类,与谱系V一起进行亚洲范围内香菇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中国东部沿海、西北高原和中国西南及喜马拉雅地区的多样性最为丰富,是亚洲香菇的3个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  相似文献   

2.
概念整合网络模式是意义建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在线的、动态性的语言-认知心理活动。单一概念框架网络、一般概念框架网络、单向概念网络、双向概念网络,这四种概念整合网络子网络既存在共性,又各有特点,在理论上构成了一个“连续体”,对分析不同类型的幽默话语时具有了多样性的解释力。其不仅适用于话语交际的解释,而且有助于从语言-认知心理层面对幽默话语的解释进行过程分析。  相似文献   

3.
随着世界市场日趋国际化,亚洲国家的语言也越来越“走俏”。西德工业界和银行界的老板们对亚洲各种语言的兴趣日益增加。据统计,目前西德学汉语的大学生大约已有五千六百人,学日语的人也达三千四百人。还有一些大学生正在同时学习几种亚洲语言。据统计,一九八○年,亚洲的生产总值占世界总产值的百分之十九点五,而在二十年前却只有百分之十二至一九八四年,亚洲的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重已由一九六○年的百分之十二增加到百分之十七。这足以解释为何西德掀起了学习亚洲语言热。最近法兰克福的德意志银行打算用越来越多的汉语和日语专业的毕业生。仅去年,上述两个专业毕业的受雇者就达十四人,这是前所未有的。据该行一位权威人士说:我们不仅需要更多的汉语和日语专家,我们还需要懂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至40年代,曾经是亚洲的社会学、人类学者运用亚洲式的概念和方法说明亚洲的时代,当时的研究状况和见解与今天有着相通之处。为了描绘中国的社会结构,费孝通从中国人的观念中捕捉中国社会的个别主义的研究方法,与用从中国社会研究中所获得的新见解,去重新解释西方的人类学、社会学概念的普遍主义的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构成了费孝通独特的理论,本文探讨了这些见解和概念的构成。  相似文献   

5.
文化智力描述人们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时的跨文化适应的能力.对个体文化智力和组织文化智力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别介绍了两者的概念和理论结构,以及目前的实证研究框架.除此以外,还进一步探讨了个体文化智力与组织文化智力的关系,两者对组织全球化有效性的影响,并且提出团队认同可能在个体与组织文化智力间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Hilbert空间中定义了K-g-框架,探讨K-g-框架与g-框架的一些本质差别,并对K-g-框架加以刻画.此外,将斜对偶原则应用到K-g-框架上,研究斜对偶K-g-框架分解中涉及的两个框架可交换的充分条件以及斜对偶K-g-框架分解的等价刻画.  相似文献   

7.
在框架语义学理论下,翻译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能够激活与原语相同或相似的框架的语言表达形式。在中国文化与翻译当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表达出词语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综合考虑语境、原文、感知、个人认知的理论,框架语义学理对注重文化内涵表达中国文化与翻译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应用价值。运用框架语义学理论对中国文化与翻译这一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2009年2月19日,狄剑锋副校长代表五邑大学、李军院长代表管理学院与澳门亚洲战略管理研究学会苏香玫会长、亚洲战略管理研究院戴安娜院长签订了《关于粤澳经济社会问题合作研究框架协议》和《关于“澳人治澳”实践研究项目》两个协议,由此拉开了我校粤澳合作与发展研究的序幕。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亚洲加强地区性合作显得极为重要。中国和日本同是亚洲东部的两个古老国家,两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大约在距今两千多年前就建立了交往关系。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地缘与文化密切相关,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进入21世纪,中日两国的关系出现了忽冷忽热的局面,如果从具有共同的儒家文化背景考量,两国关系的和谐构建与发展便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可行性与可能性,这对于推动东亚一体化进程、促进人类和平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宋述燕  陈波 《科技信息》2007,(29):132-133
《钢琴的启示》一剧的焦点是美国黑人该如何对待伤痛历史和家庭遗产。剧中威尔逊通过对新老两代人物的刻画,展现了30年代非裔美国人在文化认同上的两个误区,即怯懦逃避伤痛文化和盲目利用文化遗产;并旨在呼吁非裔美国人正确对待伤痛文化,继承发扬祖先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成语是一个民族语言中的瑰宝,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俄语成语异常丰富,它是俄罗斯民族历史积淀的产物。俄汉成语在结构和形象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特色反映在俄汉成语上表现为完全重合、部分重合和完全不重合(即文化空缺)。不同文化之间,好比相交圆一样,相交部分是文化的共同点,即重合部分;不相交部分则是各自文化的特色,即不重合部分。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是俄汉文化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12.
男性与女性的性别差异是生物性的,遗传性的。而在人类语言及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性别差异则是心理性的、社会性的和文化性的。文章从语音、词汇、语法结构以及言语行为等方面描述了某些自然语言及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性别差异现象,分析了导致这些差异的两种主要因素,一是社会因素,即不同性别在社会中不同的社会分工和社会角色;二是传统文化因素。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自然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既有助于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又对语言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的角度谈《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拟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为实例及切入点,探讨中西称谓的异同,分析其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根源,寻求跨文化交际中称谓翻译的规律和技巧。  相似文献   

14.
《一位女士的画像》作为一部美国成长小说,通过主人公伊莎贝尔从天真、受骗到觉醒、成熟的几个成长过程,展现了欧美大陆文化的博弈以及生活在欧洲的美国人的众生相。文章试图从伊莎贝尔的成长历程和文化冲突的角度解读作品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比较、分析苏轼与弥尔顿两首悼亡诗的异同,认为人类相同的情感经历使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有了相通性,而也正是隐藏在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因素造成了这些作品的差异。了解这些文化因素有利于促进中西文化的理解与交流。  相似文献   

16.
皮玲 《科技信息》2011,(19):I0263-I0263,I0272
本文结合"创伤"理论中的心理创伤理论与文化创伤理论来探讨二战给日裔美国人所带来的灾难性影响,以著名作家约翰冈田的《不—不仔》为文本依托,通过分析其主人公的行为表现与内心独白来探讨二战后整个日裔美国人所处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7.
从中、韩、日三国受中国伟大的作家鲁迅的影响及现当代的韩、日两国的研究热点展开研究,分析并概括出韩、日两国不同政治及文化背景下鲁迅研究的不同特点。认为韩国从"殖民地斗士的思想与精神"和"反封建的领袖"两方面来研究鲁迅,表现出人类的情怀,东亚意识和人类意识,研究主题由"革命家鲁迅"转移到"文学家鲁迅",发展了研究纯粹文学的趋势;日本通过丰富的考证和资料奠定了研究鲁迅的理论基础,并形成了新颖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无形环境在本质上是一种人际交往与人际心理氛围以及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无形环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表现出无形环境的文化特征,这就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无形环境的文化本质特征、文化形式特征和文化功能特征。  相似文献   

19.
15—17世纪欧洲的地理大发现与在此之前的中国明代进行的郑和下西洋在时间、背景、起因、动机、影响和目的等方面有差别又有联系,分别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同时二者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本文对两次活动进行目的、背景、手段、影响等方面的比较,以探析东、西方文明在包容性、逻辑性、探险性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色彩语言的文化符号意义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彩语言是人类社会中符号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历史文化心理积淀的结果。通过"黑""白"两个颜色词分析不同民族文化的内涵及其变迁过程,可以看出颜色词不仅反映语言表面的意义,而且反映了语言的宗教内涵。同一颜色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有相同,也有不同,其相异之处主要是由宗教、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决定的。其中文化价值方面的差异和宗教信仰的不同是主要原因。对色彩语言的研究需要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进行历史的比较,而不能从语言的表面现象进行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