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影响野生扬子鳄生存的环境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被保护物种生存环境的分析是探知该物种灭绝和种群数量下降的重要手段.2002年9月间,作者在参加南陵县野生扬子鳄栖息地生境的考察工作的基础上,以安徽省南陵县野生扬子鳄生存环境作为对象,对野生扬子鳄的生存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影响野生扬子鳄生存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为食物、隐蔽条件和水体以及人的活动.在安徽省南陵县二个官方指定的保护点中长乐点尽管食物、隐蔽条件和水三大生境基本要素都较为理想,但因为没有足够的栖息地因此这里并不适合野生扬子鳄种群的生存.比较而言,如对楂林点野生扬子鳄的生存环境进行一定的人工修饰,此地应该有着较为合适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2.
对安徽特有濒危植物醉翁榆(Ulmus gaussenii)的地理分布、生境条件、种群数量动态、空间分布格局、种间关系、遗传变异等种群生态学特征及其濒危机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现有醉翁榆种群均为高群集分布,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年龄结构不合理,且已经演化为小种群,种群已处于相对不稳定阶段.自然生境的严重破坏对醉翁榆种群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是造成部分野生种群个体数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醉翁榆生殖过程中胚胎败育可能是导致醉翁榆濒危的根本原因.所以应加强对醉翁榆遗传学和传粉生物学的研究,以期为醉翁榆以及其他近缘濒危植物保护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中国陕西洋县朱鹮野生种群的分布现状,分析了朱鹮的种群动态,如种群数量、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最后叙述了朱鹮种群的保护管理现状,包括种群监测保护、栖息地管理和社区发展战略等.  相似文献   

4.
赤松 (Pinusdensiflora)是山东半岛地带性针叶林的主要建群种 ,由于虫害严重 ,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对山东 3个主要赤松种群的同工酶分析表明 ,种群内基因多样度 (Hs=0 .2 680 )水平较高 ,而种群间基因多样度 (DST=0 .0 0 95)水平较低 .总群体表现为杂合体过度 ,纯合体 (F =-0 .1 2 90 )不足 .种群间基因分化度 (GST=0 .0 3 42 )较低 ,这与赤松种群寿命长、分布连续、风媒异交、种群间基因流 (Nm =7.0 6)较强有关 .虫害是导致赤松种群急剧减少的主要自然因素 ,而人为干扰导致生境片断化 ,也对赤松形成直接威胁 ,因此保护天然赤松种群及其生境对于赤松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相似文献   

5.
不同生境条件下羊草构件及羊草种群无性系分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从不同生境条件下羊草种群的数量、分布格局、构件、无性系分化几个方面探讨了羊草种群的生态适应特征,得到如下结果:1)羊草种群数量及分布格局有随生境梯度改变而变化的趋势,以羊草群落中的羊草种群数量、株间距、分布格局类型最能反映羊草种群的生态适应特点;2)羊草的构件及无性系分化随生境条件的可塑性变化十分明显,其中以羊草群落中的羊草种群最具特殊性,根茎长、茎节数多、节间距大、根茎干物质积累多.  相似文献   

6.
黄缘闭壳龟属世界珍稀濒危物种,中国重点野生保护动物.20世纪70年代前野生黄缘闭壳龟曾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浙江、江苏、广西、台湾等省和琉球群岛,野生资源十分丰富,仅河南信阳大别山区的分布面积多达39万hm~2,野生种群数量约40万只.但自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盗猎强度的加剧,黄缘闭壳龟的分布区和栖息地遭到地毯式的搜索,猎捕手段的多样化及其过度猎捕致使黄缘闭壳龟野生资源日益枯竭.目前只在河南大别山区、安徽皖南山区、安徽皖西山区等地还有少量野生个体生存,稳定的黄缘闭壳龟野生种群仅分布于台湾和琉球群岛.导致黄缘闭壳龟野生资源濒危的原因主要是其性成熟周期长、种群繁殖力低、栖息地遭受干扰破坏等因素,另外,人类贪婪无尽地对其野生资源的索取是导致黄缘闭壳龟自然种群濒危灭绝的重要原因.加强黄缘闭壳龟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大打击盗猎行为,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开展自然种群的恢复与重建是拯救黄缘闭壳龟濒危灭绝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朱目前仅有一个孤立的野生种群于陕西洋县境内,数量仅30多只,本研究采用环志标识的方法,集9年的野外监测资料,对朱野生种群的性比、年龄结构、配对繁殖行为和配偶个体间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朱野生种群的配偶个体在自然选择配对过程中回避近亲的现象.确认了目前野生朱种群是一个年轻的性比基本合理的发展型种群.如果采取有效保护拯救措施,对环境、天敌和人为干扰因素加以控制,这一濒危物种的数量将会得到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8.
基于大鸨(Otis tarda)的一系列野外研究数据,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探讨了大鸨的濒危机制,并提出相应保护对策.大鸨的濒危内因主要体现为繁殖力低下、变通性差和行为表现上的神经质;外因主要体现在人为干扰和破坏上,人为无节制的活动导致大鸨繁殖成功率下降、生境片断化和生境质量退化.因此提出保护对策如下:严格控制并约束草原上的人为活动,尽可能保证大鸨栖息生境的优质化和完整化;加强人工繁殖及野化实验,壮大野生种群.  相似文献   

9.
目前,朱的种群总数量已突破100只,分布在洋县和北京动物园,其中包括野生种群40多只,野生朱仅分布在陕西省洋县境内。通过查阅朱研究和保护的有关文献,全面系统地综述了朱研究和保护的动态,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前,朱Huan的种群总数量已突破了100只,分布在洋县和北京动物园,其中包括野生种群40多只,野生朱Huan仅分布在陕西省洋县境内。通过查阅朱Huan研究和保护的有关文献,全面系统地综述了朱Huan研究和保护的动态,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濒危植物普陀鹅耳枥种质资源保存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普陀鹅耳枥种质资源的岛内外就地与迁地保存现状,认为人为毁林开垦是导致其濒危的直接原因,花期不利天气是影响其传粉的外部因素,而雌雄花序分布格局不合理、有效授粉期短、花粉活力低、果壳坚厚等自身繁殖机制是限制其野外种群恢复和重建的主要原因。从野外种群的自我重建与天然更新角度分析,认为普陀鹅耳枥目前仍处于濒危状态。提出了进一步扩大种群规模,持续做好野外种群的保护与建设工作,努力提高种子品质,加强天然更新能力研究等资源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探讨贝克喜盐草(Halophila beccarii Ascherson)种群更新及濒危机制,研究其土壤种子库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生物影响因素。【方法】对广西合浦榕根山、防城港交东、防城港山心3个贝克喜盐草典型分布点进行调查取样,统计(或称量)样品种子、直立茎、雌花、果实数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结果】从水平方向分布来看,相同方向上不同距离处贝克喜盐草土壤种子库密度差异不显著,海草场潮沟、外海、海岸方向一侧的土壤种子库密度在榕根山和交东分别为271粒/m~2、180粒/m~2、52粒/m~2和52粒/m~2、23粒/m~2、16粒/m~2,差异显著,可见该海草种子水平空间分布格局受到落潮水流与落潮后流向潮沟的微水流的影响,受距离影响较弱;垂直方向上,上层(0~4cm)、中层(4~8cm)、下层(8~12cm)土壤底质中贝克喜盐草种子数量分别占总量的73.0%、20.8%和6.2%,上层土壤中种子数量显著高于中层和下层(P0.05),表明绝大部分的种子分布于土壤表层(0~8cm);贝克喜盐草海草场土壤种子库密度与其种群雌花密度、直立茎密度存在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722 9(P0.01)、0.845 1(P0.01),与果实密度、地上部分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呈多项式曲线关系。【结论】贝克喜盐草土壤种子库的水平空间分布受潮沟、入海河流等外界环境和地上植被的种群属性、种子自身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垂直方向上主要分布在表层底质中,且地上植被的种群属性是决定土壤种子库密度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Shen Z  Zhao Z  Peng H  Nygren M 《Nature》2002,417(6886):266-269
Ceramics based on Si(3)N(4) have been comprehensively studied and are widely used in structural applic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rlocking microstructure of elongated grains is vital to ensure that this family of ceramics have good damage tolerance. Until now this has been accomplished by heating the appropriate powder compacts to temperatures above 1,700 degrees C for extended periods. This procedure involves a necessary step of controlling the size and population of seeds added ex situ or formed in situ to ensure selective grain growth. Here we report the very fast (within minutes) in situ formation of a tough interlocking microstructure in Si(3)N(4)-based ceramics. The microstructures are obtained by a dynamic ripening mechanism, an anisotropic Ostwald ripening process that results from the rapid heating rate. The resulting microstructures are uniform and reproducible in terms of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are easily tailored by manipulating the kinetics. This process is very efficient and opens up new possibilities to optimiz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cost-effectively manufacture ceramics.  相似文献   

14.
于2001年,采用截线法对长青保护区30条样线进行了调查,并与1988年以来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2001年大熊猫为109只,大熊猫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处于稳定期,分布区有所增加;羚牛种群数量为403只,数量和分布区增加较快;金丝猴种群数量为470~630只,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处于恢复时期.加强宣传教育、监测、栖息地恢复、参与式保护是重点物种管理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江苏沿海滩涂较具代表性的银杏采叶园(A)、银杏果-叶-农复合园(B)、银杏材-农复合园(C)等3种不同银杏-农作物复合系统种群复合结构、植物个体的生长结构、现实生态位、生物多样性的比较分析,研究了不同复合系统的种群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银杏果用-叶用-豆科作物复合模式具有较大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和较小的断面积密度指标值,同时具有利于间作种群共存的冠层结构和根系结构,便于调节种群动态和技术集成管理,是一种适宜的海岸带地区推广的优化复合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6.
方解石是金矿中广泛发育的矿物之一,和金矿化关系密切.通过提出一种方解石化学成分标型参数δCa O-δCO2,成功应用于胶东金银矿中.对胶东各金矿和十里铺银矿中成矿期方解石的化学成分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结果表明:胶东岩浆热液型金矿及银矿中方解石的化学成分特征存在显著分区特征,金矿方解石的投点位于富CO2区域内,但银矿方解石的投点位于富Ca O区域内,以上金、银矿方解石的化学成分差异源于它们成矿环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海南濒危植物蕉木的年龄结构和数量动态特征,探讨两种干扰程度下蕉木种群生存现状和动态变化趋势,揭示蕉木种群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蕉木种群濒临灭绝的原因,为维护和恢复蕉木种群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典型群落样方法对海南蕉木分布的9个典型样地进行群落学调查,详细记录各样地的海拔、坡度、坡向、林分郁闭度、植被群落等生境指标。同时,调查每个样地内和其他非典型群落分布点蕉木个体的树高、胸径等指标;在对蕉木典型群落组成和结构调查的基础上,将所有蕉木种群个体所在群落分为受人为干扰较强和较弱两种生境进行比较和分析;将蕉木胸径大小划分为7个径级,并以胸径代替龄级来反映种群结构;将龄级与胸径大小级对应,绘制蕉木种群的径级结构图;使用种群动态量化方法编制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分析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等重要参数;运用时间序列模型模拟并推测蕉木种群的数量动态和发展趋势。【结果】①典型蕉木群落中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均较高;②两种干扰生境中的蕉木种群年龄结构有所差异,但幼龄和中龄植株总数量均占有一定优势,种群具有一定的恢复潜力;③两种干扰生境的蕉木幼苗数量均较少,Ⅱ龄级呈现衰退趋势,种群自我更新能力较差,对外界的干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④种群生存呈Deevey-Ⅱ型存活曲线,曲线呈对角型,各龄级阶段具基本相同的死亡率;⑤人为干扰程度强的生境中蕉木种群存活能力比人为干扰程度弱的生境中低。【结论】人为活动导致的适宜生境地减少和种子自然萌发率低是蕉木种群濒危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加强对蕉木种群及栖息地的保护,保护蕉木现有的成年个体;而对于蕉木植株分布较密集区域,在果实成熟季节应定期采收蕉木种子并加以一定的人工抚育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的更新;可通过适当修剪老龄的蕉木个体促进其萌芽,提高开花结实率;对于干扰程度较强生境的蕉木种群应加强植物的保护宣教工作,降低人为干扰;而在干扰程度较弱生境,也应加强对中小径级蕉木个体的人工抚育,促进蕉木种群的自然更新和恢复。  相似文献   

18.
Ranalisma rostratum (Alismataceae) is an endangered aquatic plant, and now there is only one population existing in China. In its natural habitat, Huli marsh in Chaling, Hunan province, the best growing plants have been observed at microsites where the water depth is 5∼10cm, and the plants grow in emergent form.R. rostratum reproduces asexually or sexually. The recruitment of asexual propagules into popul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way to maintain the natural population size. Although seed production does not appear to limitR. rostratum, restricted dispersal of propagules and seeds, low seed viability, low germinability, slow growth of seedlings under all conditions, and habitat loss due to agriculture appear to be mor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endangerment of this plan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Wang Jianbo: born in 1964, Ph. D, Associate professor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建立一种基于Google Earth高分影像的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单株精准识别的方法,并利用这种方法开展红海榄的资源调查和生态研究。研究以广西北海铁山港东岸榄根村外围天然红树林中的红海榄种群为对象,利用高分辨率Google Earth影像精准识别红海榄的个体,进而获取种群数量、冠幅、高程等重要数据,并在影像上设置89个100 m×100 m的样方,运用聚集度指标法,分析红海榄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影像中可识别红海榄植株数量共有848株;在高程1-2 m滩涂有红海榄615株,占全部数量的72.5%,在适生滩涂高程下呈现一定的正态分布特征;冠层直径大小在1.00-1.99 m的红海榄494株,占全部数量的58.3%,研究范围内红海榄种群密度南向大于北向,向海方向大于向陆方向,斑块中心区域大于边缘区域;各聚集度指标测定结果显示,该天然红海榄种群呈聚集分布。以上结果说明,利用Google Earth高分影像可有效识别冠层直径1 m以上的红海榄单株;北海榄根村红海榄种群整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并且红海榄幼树较多,推测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区域的红海榄种群数量将会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