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5 毫秒
1.
以丙酮/水为溶剂,采用紫外光(UV)引发丙烯酰胺(AM)沉淀聚合,考察了聚合反应的特征以及溶剂、初始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表面入射光强、液层厚度等参数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光引发丙烯酰胺沉淀聚合过程中单体转化率和聚合物分子量都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光照80min时,单体转化率可达90%以上。所得聚合物分子量为105~106,提高单体浓度可使聚合物分子量增加,增加引发剂浓度和提高光强导致聚合物分子量降低,液层厚度对聚合物的分子量影响不大。所得聚合物粒子粒径约为200~300nm左右,粒径分布较为均匀,溶剂组成对聚合物粒子相貌影响较大,增加水含量可使粒子粒经变大但分散性变差。  相似文献   

2.
超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的水溶液聚合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超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探讨了反应温度、单体浓度、链转移剂、引发剂等因素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确定了在单体浓度为30.0%,反应温度为80~90℃,链转移剂浓度为(2.0~6.0)×10-2mol/L,引发剂浓度为(3.5~18.0)×10-3mol/L的实验条件下,获得了分子量为(2.6~10.0)×104的聚丙烯酰胺产品。  相似文献   

3.
分散聚合法制备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乙醇-水为混合溶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作分散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研究了醇水比、单体浓度、引发剂及分菜往日量对分散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酰胺分子量的影响,从而制备出较高分子量的聚丙烯酰胺。  相似文献   

4.
采用含少量溶剂的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超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以乙醇为移热溶剂,甲酸钠为链转移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探讨了溶剂、链转移剂、引发剂浓度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在单体质量分数为40%,链转移剂浓度为0.12~1.47 mol/L,溶剂浓度为0.87~4.35 mol/L,引发剂浓度为(3.5~17.5)×10-3 mol/L的实验条件下,所获得的聚丙烯酰胺分子量范围为(1.1~8.0)×104.  相似文献   

5.
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易发生机械降解,化学解降,热降解反应,造成分子量下降,由于分子量高达两千万,只要大分子链上有几个交联点,就会形成水凝胶造成溶解性急剧下降,选择的条件就是尽量避免以上两个副反应的发生,形成超高分子量部分水解的聚丙烯酰胺。  相似文献   

6.
关于聚丙烯酰胺溶液粘度性质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并比较了聚丙烯酰胺溶液的特性粘数及其旋转粘度 ,表明二者之间在质量浓度为(0 0 0 0 6~ 0 0 0 1 0g 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此规律可用于将实测聚丙烯酰胺溶液的旋转粘度转化为其分子量予以表征 ,从而为快速检测聚丙烯酰胺的分子量提供了方法 ,同时本实验还考察了聚合物浓度和剪切速率对旋转粘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新复合引发体系,在反相微乳液中合成出相对分子量较高且性能优良的聚丙烯酰胺。合成聚丙烯酰胺的正交实验方案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及引发剂比值是影响产物分子量的主要因素;最佳聚合条件如下:反应温度为40℃,氧化还原剂/偶氮引发剂为1/4,pH为9.00。引发剂浓度为0.3%,单体浓度为20%。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合成的聚丙烯酰胺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8.
《河南科学》2017,(4):573-576
以改性聚丙烯酰胺(改性PAM)为示踪剂载体,通过吸附放射性同位素碘离子制备了相关流量测井用液体示踪剂,并探讨了相对分子量、溶解时间、溶解温度和溶液浓度等配制条件对碘离子吸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示踪剂所用改性PAM的相对分子量为100万~300万;随着改性PAM溶液浓度的增大,碘离子吸附率提高,溶液质量浓度为70~300 mg/L较适宜;随着溶解温度的升高,碘离子吸附率先增大后降低,相对分子量高的改性PAM对碘离子吸附率较高;液体示踪剂尽量现用现配.  相似文献   

9.
低分子量丙烯酰胺 -丙烯酸共聚物作为一种新型造纸干强剂日益受到造纸工业的重视和应用 .本文采用均匀设计法对其共聚反应工艺进行研究 ,得到分子量为 1 0~ 30万的丙烯酰胺 -丙烯酸共聚物最佳工艺条件是 :引发剂温度 2 5℃、丙烯酰胺浓度 3.2 mol/L、丙烯酸浓度 0 .75 mol/L、过硫酸钾浓度 0 .0 0 0 9mol/L、亚硫酸氢钠浓度 0 .0 0 2 3mol/L、溴化铜浓度 0~ 0 .0 0 0 4 mol/L.  相似文献   

10.
絮凝法处理酒厂糟液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利用共聚型高分子絮凝剂对酒糟废液进行处理 ,处理后的糟水中悬浮物质量浓度小于0 5g/L .并探讨了聚合物的类型、加量、分子量、浓度、pH值、温度等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经絮凝处理后的废液 ,悬浮物的浓度从 4 5g/L下降至 0 5g/L以下 ,且废液粘度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1.
采用椎板流变仪,研究质量浓度、温度、剪切速率对分子质量为8万的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溶液的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ω(PAM)≤15%的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溶液呈现出牛顿流体的性质,ω(PAM)=25%的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溶液为假塑性流体,ω(PAM)=35%的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溶液接近于塑性流体.  相似文献   

12.
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引发丙烯酰胺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玉江 《山东科学》1996,9(2):43-45
本文研究了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引发丙烯酰胺聚合的反应动力学,得出聚合速率方程式为RP-KP(AIBA)^0.5(AM),测定了聚合表现活化能,并研究了聚合条件对产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利用该引发-聚合体系,获得了相对分子质量上千万的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  相似文献   

13.
反相悬浮共聚合成聚丙烯酰胺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酰胺和丙烯酸钠为单体,采用反相悬浮自由基共聚的方法进行了合成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中试研究 ,并得到了分子量达 1.45×10 7的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比较了中试与实验室小试两种情况下聚合条件的不同 ,确定了原料丙烯酰胺中金属杂质铜和铁的含量 ,研究了原料丙烯酰胺在有机络合物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EDTA)存在下与丙烯酸钠的共聚 ,并研究了中试条件下一些因素如引发剂浓度、脱水时间对产品分子量和溶解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 ,在聚合体系中加入占丙烯酰胺质量 0.025 %的EDTA能显著提高聚丙烯酰胺的分子量 ,在本实验条件下 ,引发体系K2S2 O8-NaHSO3 的最佳用量是K2S2O8、NaHSO3 分别占单体质量的 0.05 % ;并且还发现 ,随着脱水时间的延长 ,聚丙烯酰胺的分子量和溶解性能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沉淀聚合法制备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乙醇和丙酮为混合溶剂合成了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 .研究结果表明 :丙烯酰胺在乙醇和丙酮中的沉淀聚合反应时间短 ,转化率达 97%.通过调节乙醇和丙酮的质量比和单体浓度可以获得 (2 .0~ 2 4)×1 0 4的低分子量的聚丙烯酰胺 .  相似文献   

15.
采用含少量溶剂的水溶液聚合法合成分子量为(20。40)x104的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PAM).以丙酮为移热剂和链转移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探讨了溶剂、引发剂、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在单体质量分数为15%,引发剂浓度为(2.34—8.04)x10-3mol/L,移热溶剂为(0.37—1.23)~10-3mol/L,反应温度为84—92℃,滴加时间1.5h,保温时间1.5h的条件下,获得分子量在(20-40)×104的聚丙烯酰胺.  相似文献   

16.
采用沉淀法、以CuCl/乙二胺(EA)/α-氯乙苯(I-PECl)为引发体系,研究了丙烯酰胺水溶液的聚合反应,测定了单体浓度对聚合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聚合反应转化率和聚合物分子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此聚合反应体系是按照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机理进行反应的。  相似文献   

17.
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单体为原料,采用复合引发体系,通过水溶液聚合,制备出了特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研究了聚合体系的pH值、催化剂、链转移剂和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对聚丙烯酰胺分子量与溶解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得出了最佳工艺条件.当pH值为6.8,催化剂用量为0.05%,链转移剂为0.01%,引发剂用量为0.4%,在此条件下合成得到的聚合产品分子量高达8 900万,产品溶解性能好,20 min内可以完全溶解.  相似文献   

18.
系统研究了在NaOH水溶液质量分数相同时不同聚丙烯酰胺的黏均分子量和黏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同一聚合物在不同NaOH水溶液质量分数时的黏均分子量,并应用相关软件,通过不同的模拟方法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同一聚丙烯酰胺样品的分子量测定值随NaOH水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大成指数增加;对不同分子量的聚丙烯酰胺,随着聚合物分子量的增大,系数a逐渐增大,而指数b逐渐减少,并进一步提出了一种通过测定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表观黏均分子量来计算聚丙烯酰胺原样品分子量的方法,验证了该方法测定聚丙烯酰胺类聚合物真实黏均分子量(M_(ηA))的适用范围和准确度以及精密性.  相似文献   

19.
进行了过氧化化物酶催化木素与酚共酚共聚反应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重均分子量可以用活性剂浓度,酶浓度,单体浓度,油相中醇烃比来调控,用非线性优化方法关联了实验数据,得到了聚合物重均分子量的关联式,聚合物分子量分布出现双峰,这可能是存在两种竞争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20.
反相悬浮法合成超高分子量AM/AA/AMPS及盐的共聚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和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超高分子量的AM/AA/AMPS及盐的共聚物。本实验固定丙烯酰胺的加入量,研究了中和度、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和丙烯酸用量,引发剂浓度、抗交联剂及其他助剂对合成共聚物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实验的中和度为70%比较适宜。在此中和度下,AMPS的适宜用量范围为AM的75%~16.25%;AA的适宜用量范围44%~55%;(NH4)2S2O8的适宜用量范围为AM/AA/AMPS总量的0.07%~0.12% ;分子量随CO(NH2)2的增加而明显升高;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DMAEMA)的适宜用量范围为0.06 %~0.10%;使用抗交联剂可以解决产品交联造成的难溶问题,但加入量不宜过多,否则分子量会下降;分子量调节剂醋酸钠的用量在1.24 %~1.54%范围内可以使产品的分子量达最佳值。本实验可以得到分子量达1.9×107的AM/AA/AMPS及盐的共聚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