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中国画的“写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意”是中国画所强调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方法或观念。中国画中的写意性 ,自从它一千多年前形成起 ,就贯穿整个中国画领域。一开始提出 ,并不是针对我们今天说的写意画 ,而是针对当时的工笔画。是针对工笔画的工 ,工笔画的写实性 ,强调工笔画应该注意写意性。倒是文人的加入绘画 ,倡导写意并身体力行 ,写意画才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一、何谓“写意”中国画尚写意 ,宋·苏东坡说 :“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 ,观其意气所到耳。”元·黄公望也说 :“画 ,不过意思而已。”所谓“意”即画前酝酿于画家胸中之“意象”,它包含着画家在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2.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学说之一。它奠基于先秦,发端于庄子,本是关于言意矛盾的哲学论说。魏晋南北朝时由陆机、刘勰等引进文学领域,到唐代经皎然、司空图的进一步阐发,遂作为文学理论确立下来;至宋而后蔚为大观。此说的基本精神在强调“意”有“不可言传”者,艺术美的妙境也有“不可言传”者,只有用“意会”手段方能捕捉。如梅圣俞所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而诗中“难写之景”、“不尽之意”只有“靠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  相似文献   

3.
写作的本质是一种表现,表现的核心在于“意”。“意”是什么?“意”是思想,是情感,是情绪,是人格,是灵魂……“意”根植于客观事物附丽于语言文字形诸于作文法则,文章乃是以“意”为统帅的由“物、意、辞、法”有机合成的四位一体结构。在这一四维结构中,唯“意”最活,无迹无形,若即若离,亦思亦悟,处在形而上的位置,可源于物化于物,附于言超于言,成于法逸于法。这就是“意”的三重超越。正因了这三重超越,文章才能唯意而出,万变不穷。 一、意能称物与意能化物 在物与意的生成转换过程中,意起主导作用,因此文章才有意不及物。意能称物、意能化物的高下优劣之分。意不及物,自然是文章之末品,不足论之。意能称物,要求的是对物的如实的描摹,从而达到意与物的相近,相合,贵在一个“真”字,所谓“忠于生活”是也;意能化物,要求的是对物的积极的升华,从而实现意与物的融合、化一,贵在一个“美”字。所谓“高于生活”是也。鉴此,才有了写文作画的“写实”与“写意”,“形似与神似”、“物象”与“意象”等概念的界分,才有了中国古典美学重神似、重意象、重心理时空等等在世界文坛上独树一帜的审美特征。虽然,形神兼备是一切文学共同的审美追求,但写实重在形,更讲究形态的逼真,其要在于“称”物;写意重在神,  相似文献   

4.
将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歌中有关“记梦”的诗归纳为写报国之壮志、兴亡之感伤、相思之苦情、悼亡之悲思、揽胜之旷怀、游仙之幻想、思乡之愁绪、念友之挚意、忆昔之深慨、生命之咏叹十个层面,认为这是古代诗人思想的反射,是华夏民族精神的折光,也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论中的“白日梦”观点的最佳诠解。  相似文献   

5.
“意”与“笔”的关系一直都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和绘画创作研究探讨的中心。从绘画创作的过程来看,张彦远所提出的“意在笔先”和“画尽意在”的命题,是对绘画创作过程之始、之终的概括和总结;除此之外,“意”与“笔”的关系贯穿于整个绘画创作的过程之中,即“意在笔中”,这是对绘画笔意论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论者多以为中国古典文论缺乏系统,然系统不仅存在于理论家个人之专著,尤存于整个民族世世代代的集体努力。本文以为中国古典文论极有系统,其框架即魏晋“言意之辨”之理论产物“言象意”。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先秦哲学言意之辨和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第二部分描述文学“言象意”理论的崛起。第三部分是重点,对文学“言象意”系统进行整体与分层的描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写意画以笔墨为主,用笔写形在于传神,气韵生动依赖于笔墨,放弃笔墨就失去了中国写意画的灵魂。由此 从十个方面对中国写意画创作中如何运用笔墨进行阐述,旨在提高绘画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对中国绘画中“形”与“意”这一传统话题的探讨。针对当今在中西方文化艺术思潮的交汇中有关东方文化艺术的地位及价值出现的种种误导倾向,着重从传统入手,对中国绘画的“形”与“意”的实质性问题,进行比较富于实践性的思考与阐述。本文提出,中国绘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形”、“意”组合的美学法则是东方绘画独特的审美情结,本质上是以“意形合一”的交融为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9.
跟英语相比,汉语语法呈现出“意合”的特点,这跟中国传统哲学有关。中国传统哲学总离不开一个经典命题:“天人合一”。梳理了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发展与特点,然后从哲学、思维、语言的关系上考察现代汉语语法的“意合”特点。结论认为,同英语相比,汉语语法具有“意合”特质,这一特质正是中国“天人合一”传统哲学观的映射;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与“人”是一种“构成”关系,汉语形容词、动词和名词三大基本词类也是一种“构成”关系。  相似文献   

10.
凡是用声调作为手段来表示“词汇意义和词的语法意义”的语言,被称为“声调语言”:凡是不用声调作为手段来表示“词汇意叉和词的语法意叉”的语言,被称为“非声调语言”。中国境内有藏语、彝语、壮语、傣语、苗语、瑶语等几十种语言都属声调语言之列。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对这些语言声调的起源、构成、发展、变化做过十分精辟的研究,但是也留下一些问题有待讨论。比如.声调语言的辅音有“单辅音、复辅音”之分,元音有“单元音、复元音”之分,其声调是不是也有“单声调、复声调”之分呢?这样的问题一直还没有人论证过。通过审听、实验和综舍分析有关语料,所得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1.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某些释义有待商榷,如:“少益耆食”中的“益”是“稍稍”之意而非“更加”之意,“大叔完聚”中的“聚”应为“聚粮食”而非“聚百姓”,“矢贯余手及肘”之“及”应为“和”之意而非“到”之意,等等。  相似文献   

12.
杨少卿 《科技信息》2007,(19):137-137,160
“督”者,监督、督促、督战之为也,意犹站在甲方阵地之后,督其对乙方实施某种合目的性的行为。“导”者,有传导、引导、开导之意也,犹予人循循善诱,使其工作循序渐进,按一定步骤逐渐提高或深入。教学  相似文献   

13.
举例论述了许渊冲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中努力达到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境界,以使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知之,好之,乐之。  相似文献   

14.
青花是一门将传统绘画技艺结合陶瓷器型结构进行装饰的艺术。尽管青花瓷与中国写意画使用的材料不同,但是都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和人们对生活美的追求,有着异曲同工的艺术效果。文章从艺术载体、空间、绘画技法以及青花瓷独特的烧成魅力等层面来解析中国写意画与写意青花两者之间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试”有一个不太常见的意思自擅、专擅(就是自作主张、自行其是的意思).<汉书*五行志下>颜师古注“试,用也,自擅意也.”是其证.<韩非子*扬权>“用试其上”,同书<外储说左下>“不肖则饰奸而试之”,都是“试”作自擅解的例子.“试”作自擅解当是由“试”的“使用”、“运用”这一词义引申来的.  相似文献   

16.
苏轼既是一位多能的艺术家,又是位高水平的艺术理论家。他对艺术意境理论就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如概括意境本质,谓“境与意会”,要求艺术作品有“得之于象外”之美。在具体论述中,他不同意俗本改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为“望”南山,认为这一字之改,乃“神气索然”,意境全无。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  相似文献   

17.
庄子美学中的“言”、“意”关系问题,深刻地触及了文艺审美活动的特征.文章以此为基础,辨析了庄子“言”、“意”关系的基本内涵,进而探讨了文学语言“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及特点,最后从符号美学的角度分析了文学语言的四个特征:情感性、意象性、非逻辑推理性及多义性.  相似文献   

18.
张舜徽先生,当代著名文献学家,于《史通》“治之三反”,撰《史通平议》,“书以评议为主,辅以考据,于刘氏底蕴多所发抒”。本文暂示三例,略述先生之《史通》学研究,由窥先生于子玄服赞之意。  相似文献   

19.
"三"由于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赋予了最高、最大、最广之意,代表了至尊、至高、至强。所以"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构成人类社会之根本,是万物起始之源流。以"三顾茅庐"闻名于世的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与"三"结缘,地因三顾,名遂千秋。  相似文献   

20.
正"用好了是绵羊用不好是老虎",把这句话用在治水上,我看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人离了水不行,但水多了也会遗患无穷。在古人的心目中,真正的灾难来源于水,尽管如今我们的"灾"字下面是火了,但在古人眼里,火灾不过是一家或者数家之难,而水灾就是整个村镇的灾难了。甲骨文的"灾"字,与火一点关系也没有。最早的"灾"源自卜辞,是水的横写,是象形字,有恣意横流、左冲右撞之意;第二个"灾"是个象意字,在"川"的三道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