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述了彭灌地区大鱼洞—九甸坪—龙溪滑覆体的构造变形特征,将其划分为南北两个滑覆体,二者以侧向镶嵌方式相连。北段为滑褶式,由两个呈上叠方式的次级滑覆体组成;南段为滑片式。滑覆体是在挤压推覆构造的后期具松弛性质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下形成的,其来源于映秀—北川断裂东侧地区。滑覆活动于印支晚期至早燕山期。  相似文献   

2.
文章详细描述了龙门山双石推覆构造两个主要单元──双石断层和双石推覆体。根据它们的变形特征,探讨了双石推覆构造的形成机制。认为该推覆构造是由不同级别、不同期次逐次发育的台阶式推覆构造组合而成.  相似文献   

3.
巢湖北部青苔山推覆构造的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苔山推覆构造是滁河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覆体主要为震旦系、寒武系的灰岩,由NW→SE推覆掩盖在志留系页岩之上,主滑脱面倾角较小(10°~20°)。推覆体中有多期断层存在:高角度逆冲断层倾角60°至直立,并伴随有较大的碎裂岩带,东强西弱;有2组走滑断层发育:一组是NE向的左行走滑断层,与郯庐断裂带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另一组为NW向走滑断层,形成时代较晚,破坏早期逆冲断层和NE向走滑断层。推覆体中最晚一期的低角度逆掩断层以主滑脱面为代表,倾角较小,数量较少。青苔山推覆构造形成于早、中侏罗世,是山前盆地冲断变形的产物。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在中国东部大地构造背景下,表现为左行平移;晚白垩世—早第三纪伸展为主,其西侧发育有K2—E红色沉积物;晚第三纪以来再一次逆冲挤压,沿早期逆冲断层再次活动,最终形成现在的推覆构造,推覆距离大于2km  相似文献   

4.
通过地层关系、构造变形分析及有限应变测量等方面的研究表明,位于龙门山北段推覆构造前缘的唐王寨向斜主体,为大型外来岩块。它与龙门山中段彭灌飞来峰群一样,是随龙门山推覆隆起而在重力作用下形成的滑覆体。  相似文献   

5.
文章把龙门山推覆构造划分为4个推覆体和3个滑覆体。分别叙述了它们各自的变形特征。计算了造山带的地壳缩短率为42~63%。最后确认了龙门山推覆构造的推覆模式是推覆滑覆叠加模式,其发展方向为由北西向东南,扩展方式为背驮式(或前展式)。  相似文献   

6.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在构造类型上具有褶皱推覆体和冲断推覆体之分,在形成方式上具有推覆和滑覆两大类型,在形成序次上具有前展式和后叠式的扩张方式,在组合形态或结构上具有推覆滑覆叠加样式,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推覆构造的普遍特征之一。在形成机制上与扬子地台、特提斯构造带的演化密切相关,是我国陆内造山带的典型推覆构造带。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龙门山三大推覆体和推覆面的构造变形特征 ,认为耿达 -汶川推覆体为褶皱冲断推覆体 ,映秀 -白水河推覆体为冲断推覆体 ,彭灌推覆体为冲断褶皱推覆体 ,并将其划分为两个次级推覆体 ,而相应的推覆面分别为韧性变形为主叠加后期脆性变形 ;脆 -韧性变形以脆性为主及脆性变形的特征。其形成次序由北西向南东 ,即前展式扩张方式。主要活动时期为印支期和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8.
武当山推覆构造由主滑脱面、前缘叠瓦褶断带、中央推覆体带和后缘挤压-伸展带4种构造成分组成。中央推覆体带划分为7个推覆体。各推覆体在平面上呈鳞片状越覆,在剖面上呈送冲叠覆,构成鳞片叠覆的几何模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四川灌县、江油地区龙门山推覆体构造带的观察,结合国内外资料讨论推覆体的几何学特征和几何分类。作者首先根据推覆体沿主断层倾斜面顺向下滑和逆向上冲运动的性质,将推覆体划分为下滑推覆体和上冲推覆体两种基本类型;然后,根据推覆体与结晶岩体几何学的关系,并结合其与主断层面相对运动的性质又划分为单侧式推覆体和双侧式推覆体两大类和几个小类。作者从推覆体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探讨四川龙门山中北段推覆体模式。归类是初步的。在这些归类和龙门山推覆体模式分析中,对今后探索地壳上层滑脱构造的形成,模拟与这类构造有关的油气田区域是今后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0.
火龙岗推覆体构造是以郯—庐断裂为主导的挤压与推覆,发生在早白垩世末期(k_1~2)和晚白垩世末期(k_2~2),或者早第三纪(E)。随着该推覆体的形成,带来了内生、外生矿床,如煤、铁、铜、铀、粘土等。文中主要阐述了火龙岗推覆体构造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临汝煤田的推覆构造、滑覆构造及断块构造特征和成因机制的基础上,指出了河西陈、温泉街、朝川矿区深部等找煤的有利区段。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南北地区,可以划分出两个巨型推覆构造带,分别称为柴北缘推覆构造带和东昆仑推覆构造带。其间的柴达木盆地形成一个相对的应变减弱区(低应变带)。两大推覆构造带在相同力源作用下统一构成了青海省北部的基本构造格局,成为华北板块的南部边缘带,是华北板块与南华板块碰撞拼合形成的浅部构造变形的产物,也是南北板块拼合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再论龙门山飞来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门山飞来峰广泛分布于推覆构造带前缘,规模巨大。多年调研查明,龙门山飞来峰在地层组成、内部构造及其与区域构造的关系等方面均很有规律,明显反映出其构造成因,并以滑覆作用为主,其形成与龙门山构造带的发展演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论彭灌飞来峰群形成方式和时代及根带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灌飞来峰群为龙门山飞来峰群之一部,外来系统地层包括D、C、P、T1,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原地系统有T3、J,岩性主要为含煤碎屑岩、泥岩。原地系统大构造简单,小构造复杂,外来系统各种构造极发育,结构面倾向北西,辗掩滑动面倾向南东,前人认为飞来峰群是印支运动或印支、喜马拉雅两期地壳运动水平挤压、推覆产物,根带来自龙门山以西。笔者据沉积岩碎屑粒经、成分,并结合前人资料,研究古地形、古气候和古水系,认为飞来峰群是新第三纪龙门山东坡上岩块发生蠕动的产物,根带来自龙门山顶盖。  相似文献   

15.
原来的宝兴杂岩及宝兴复背斜实际上是由许多个冲断构造岩片所组成的无根外来岩块,属推覆体性质。其根带是康定杂岩原来的顶部成分。在推覆作用过程中由西北向东南运移而来,其位移距离在40km以上。位移时期在印支期,侵位和暴露于喜马拉雅期。康定杂岩北部地区同时被金汤弧形推覆体所覆盖。  相似文献   

16.
沿黔西南和滇、黔、桂三省区交界的南盘江地区的三迭纪相变带上,发育一系列飞来峰,构造窗等构造,其运动学特征为自台地向盆地方向运动,局部地段有自盆地向台地方向的逆冲作用存在,两者在空间上构成一复杂的被动顶板双重构造模式。逆冲推覆构造由逆冲作用和重力滑动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7.
四川芦山中林飞来峰由四套次级飞来峰组成。这些次级飞来峰在空间上层层叠置,并形成构造倒序结构。飞来峰的母体为宝兴杂岩体及其盖层,其成因为重力滑覆,形成时期为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