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物质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对减少化石燃料依赖和污染物排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由于利用技术不完善和资源收集运输成本较高,生物质利用率相对较低。为了提高生物质利用率,本文建立包括一个上游生物质收集商和两个下游生物质加工商的供应链模型,在量化分析供应链中各参与者均衡定价和订购策略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现行的收割补贴政策和运输补贴政策,分析两种政策对供应链参与者的影响,并给出了最优补贴额度,为政府制定生物质相关补贴政策提供分析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绿洲灌区节水型种植模式评价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农业可持续发展受限、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现实,以武威市凉州区为例,运用综合评价方法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方面对现有主要种植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日光温室蔬菜、玉米/豌豆、制种玉米、小麦/玉米、大田玉米、马铃薯6种模式综合效益较好,但从水资源安全、高效利用、农业产业发展的更高层次要求来看,日光温室蔬菜、玉米/豌豆、制种玉米3种节水高效模式更为理想,适宜于西北内陆绿洲灌区应用,有利于实现节水、增收以及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3.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生物质气化过程模型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物质气化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尽可能多的得到高品质可燃气体,而目前的生物质气化过程还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如气化温度、气化剂当量比、气化效率、燃气热值等参数优化问题.为此建立一种能适应生物质气化过程的模型,用于预测生物质气化气组分、热值、气化效率及碳转化率等气化指标,对实现气化过程的参数优化具有实际意义.初步提出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气化过程建模方法,给出了相应的系统结构和算法,并采用遗传算法进行了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参数优化选取.采用现场实验数据进行模拟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玉米考种自动化流水线机构设计与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玉米考种过程中的果穗性状信息自动化采集的要求,设计了一种玉米考种自动化流水线机构,主要包括果穗自动称重和果穗图像采集两个环节,以流水线的方式实现批量玉米果穗的重量数据采集和不同位面图像采集。在此基础上对机构的运动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开发了应用系统对系统的主要部件进行了虚拟建模和仿真,探讨了该玉米果穗考种流水线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为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的玉米考种作业提供实用工具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吉林省中西部21个市县30年(1961-1990年)5-9月份的平均降水量、蒸发量、土壤含水量资料,计算出玉米在生育期内逐月需水量及缺水量,计算了因缺水引起的玉米减产率,并以长春地区为例对不同时段的水分增产潜力进行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中西部地区玉米生育前期大都表现为缺水,但西部地区缺水状况较中部地区更为突出。在这一时期增加该地区土壤的供水能力,可以较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6.
利用田间实验,以耐旱基因型玉米"掖单13"和不耐旱基因型玉米"丹玉13"为试材,于苗期、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取样,测定伤流强度和伤流液中的可溶性糖、可溶蛋白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以期从伤流液角度分析玉米耐旱机理。结果显示,生育后期玉米伤流强度小于生育前期;伤流液中的可溶性糖含量是苗期最低,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其含量较高;苗期和灌浆期伤流液中的可溶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而拔节期和孕穗期其含量相对较低。耐旱基因型玉米在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其伤流液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不耐旱基因型玉米(p<0.05)。图4,参23。  相似文献   

7.
一种可通过计算机模拟、监测、预测庄稼种植、生长、品质、质量等全部生产过程的“小麦—玉米连作智能决策系统”日前在京通过专家鉴定。 应用这一系统可获得连作种植的最佳品种搭配和种植方案,实现智能决策。由中国农科院科技文献中心诸叶平研究员主持完成的这一智能决策系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模拟可视化技术、数据库技术来分析这两大农作物地区的农业资源利用、合理搭配作物品种、选择播期、优化水肥管理;系统应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和模拟技术,首次建立了小麦—玉米连作系统模型、开发了其应用环境,应用者可在计算机和网络上…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潮棕壤水稻田、玉米地、撂荒地和人工林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经过14年后土壤电导率在土体10个土层中的剖面分布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不同深度土层土壤电导率差异显著。表层,玉米地土壤电导率显著低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150 cm深度内土壤电导率平均值为林地>撂荒地>玉米地>水稻田。水稻田土层具有相对较高的土壤电导率,可能主要受植稻过程中土壤淋溶及复盐基作用的影响;林地深层相对较高的土壤电导率可能主要受树木根系分布的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中电导率与有机C、全量N、P、S、有效态N、P、S、pH、交换性Ca、Mg、K、Na、CEC、DTPA浸提态Fe、Mn、Cu、Zn之间具有不同的相互关系,反映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由此,土壤电导率可作为指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性质影响可行的土壤化学指标。表4,参13。  相似文献   

9.
玉米光合生产与产量形成模拟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玉米光合生产动态及产量形成模拟是玉米生长发育模拟的核心内容,也是研制基于模型的玉米精准栽培智能专家系统的基础。为此,根据"物质-能量转化-能量平衡"理论及作物生理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的基本原理,以田间试验数据和搜集相关区试资料为基础,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和数学物理方法等手段,首先建立了玉米群体光合生产动态模拟模型,模型考虑了群体叶面积动态、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同化物向各器官的分配及干物质积累等主要生理过程。然后以此为基础,研制了玉米产量形成模型。利用江苏省大面积栽培品种掖单13和苏玉9号的田间试验数据和区试资料对产量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精度。表2,参21。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针对铝供应链中日益凸显的碳排放问题和水资源消耗问题,建立了一套决策模型框架,该框架由生命周期分析、绿色供应链网络优化模型和基于epsilon约束方法的多目标优化模型组成,同时考虑煤电、生物质发电、光伏+储能的组合等多种电力供应方式选择以及碳市场不确定性的影响,对铝供应链在多种资源约束下的多目标优化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经济成本和水资源消耗是一对彼此矛盾的目标;决策偏好以及碳市场不确定性会影响供应商的选择;资源约束更加严格的情况下倾向于选择低碳技术,同时产生减少水资源消耗的协同效应.高碳价下所有的帕累托解都不会选择煤电,而更多地倾向于选择光伏加储能的电力供应模式.案例研究证明了该模型在资源产业链多目标决策方面的有效性.本文提出的模型方法为环境资源约束下的资源型制造业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分期种植对特种玉米生长发育及青嫩鲜穗产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晚播种比早播种生育进程加快,青嫩鲜穗产量降低;覆膜种植比同期露天种植生育进程加快,青嫩鲜穗产量增加。试验中6个品种表现一致,分3期播种,每期间隔16d,从播种到乳熟采收全程天数,第2期比第1期缩短3d~5d,第3期比第2期缩短4d~6d;青嫩鲜穗产量第2期比第1期降低1 1%~18 5%、第3期比第2期降低0 2%~22 1%。覆膜种植比同期露天种植生育期提早4d~6d,产量提高1 5%~11 4%。表3,参4。  相似文献   

12.
在黑龙江省甘南县种植玉米,研究坐水种、苗期补灌和垄向区田保水技术集成对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全生育期对土壤水分指标及玉米生育动态进行观测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坐水、补水及区田对产量影响都显著,但水分与区田的交互作用不明显;区田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起到了较好的效果。3项技术集成在东北半干旱地区起到了增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图6,表5,参7。  相似文献   

13.
农田黑土玉米生长过程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DSSAT模型中的CEHES—Maize模型,对东北黑土区5种基础肥力的农田黑土,通过空间移位置于相同气候条件下的玉米生产力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DSSAT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东北5种基础肥力的黑土农田玉米全生育期的生长过程,在不施肥和施化肥两种条件下决定系数R^2均接近1;对不同年份不同处理玉米产量模拟分析得出,在不施肥条件下均方根误差RMSE为159.03,施化肥条件下均方根误差RMSE为160.1;对不同处理最大叶面积指数模拟分析得到模拟值与实测值差异不超过4%的结论。表明该模型在进行遗传属性参数校正后能够指导实际玉米生产。图2,表3,参15。  相似文献   

14.
玉米抗旱性评价指标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对可用于玉米抗旱性评价的指标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借引了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了评价指标的筛选。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一个玉米品种进行抗旱性鉴定,不仅需进行多指标的重复测定,且需综合评定各生育时期的抗旱性。因而提出种子萌发胁迫指数、干旱后幼苗存活率、抗旱系数三位一体的初级鉴定指标,同时结合光合速率、ABA含量、NRase活性等次级鉴定指标的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体系。表1,参28。  相似文献   

15.
SPAD值在玉米氮素营养诊断及推荐施肥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氮肥对玉米生产具有很大的限制作用,根据玉米生长状况和营养需求调节氮肥投入可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叶绿素仪是近年来在氮素营养诊断和氮肥推荐中较多使用的便携式仪器,可通过叶色值的测定快速、简便、准确、非破坏性监测植物氮素营养,为变量推荐施肥提供所需信息。在此对叶绿素仪在玉米氮素营养诊断和推荐施肥上应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了影响玉米叶片SPAD值对氮素营养判断的因素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并分析了今后SPAD值仪诊断氮素营养的研究方向。参52。  相似文献   

16.
土壤微生物对不同作物根系活动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为平台,研究了不同作物(大豆、小麦和玉米)根系对根际微生物种群(细菌、真菌和放线茵)组成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作物根际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细菌的数量显著多于放线茵和真菌的数量,作物之间的微生物总数量多少表现为大豆〉小麦〉玉米,各作物间差异显著(P〈0.05)。根际三大微生物种群的变化情况为真菌、放线茵数量的变化趋势相同,均表现为大豆〉玉米〉小麦,细菌数量的变化情况为大豆〉小麦〉玉米。不同施肥处理中,玉米根际微生物总数变化情况为NPK〉NK〉PK〉CK,且施NK和NPK处理极显著增加根际微生物数量(P〈0.01),增幅为54.9%和243.2%;NK处理下,大豆根际真菌数量表现为显著性降低(P〈0.05),而细菌显著性增加(P〈0.05);小麦根际微生物数量在NK处理下极显著增加,增幅为64.9%(P〈0.01)。图4,表2,参19。  相似文献   

17.
短期免耕对东北黑土硝态氮淋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耕作定位试验小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免耕和秋翻两种耕作方式对土壤NO3--N在土体中分布的影响。6a的田间定位试验表明,免耕玉米小区NO3-N含量呈自上而下递减的趋势,表层和亚表层NO3--N含量均高于底层。秋翻玉米小区除2004年外,其他年份也表现出这种趋势。在试验的后两年,由于玉米根系和土壤动物的作用,免耕处理开始形成连贯的大孔隙,大豆小区免耕处理NO3-N有向土壤底土层富集的现象,免耕对土壤NO3--N淋失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图3,表1,参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