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乙酰丙酮钯和三苯基膦氯化金为原料,合成平均对角线尺寸50nm,厚度4nm的六边形钯金纳米片,并进一步使用聚乙二醇表面修饰,获得Pd@Au-PEG纳米药物.Pd@Au-PEG表现出近红外吸收光谱(吸收峰840nm)和较好的光热升温效果.研究了其在细胞水平的光热治疗性能,确认能够在808nm激光照射下有效杀死癌细胞.进一步探究了其在小鼠各主要器官的组织分布情况,并发现其具有较高的肿瘤富集效率.最终在活体水平实现对实体肿瘤的光热治疗.  相似文献   

2.
将聚乙二醇(SH-PEG)修饰在单层MoS 2纳米片表面并进一步接枝聚乙烯亚胺(PEI),用以连接透明质酸(HA),从而构建一种新的HA-PEI-LA-MoS 2-SH-PEG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用透射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Zeta电位分析仪、动态光散射仪等仪器表征材料的形貌及理化性质。使用盐酸阿霉素(DOX)作为模型药物,研究复合物HA-PEI-LA-MoS 2-SH-PEG@DOX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同时,在二硫化钼纳米复合物上负载一种新型的光热剂黑色素(Mel),研究其体外光热效果。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HA-PEI-LA-MoS 2-SH-PEG@(DOX/Mel)具有pH和近红外光(NIR)双重刺激响应药物释放的性能;黑色素的加载显著提高了MoS 2纳米复合物的光热效果,具有应用于肿瘤化学光热协同治疗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传统抗生素药物的使用导致微生物产生严重的耐药性,给细菌性疾病的控制和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研究一种新型的抗菌药物成为当今一项新的任务.基于纳米科技的发展,光热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菌技术,因其精准、高效、副作用小且无耐药性等特点,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所以采用顺铂和3, 4-二氨基吡啶作为前驱体,通过氧化聚合反应大规模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基于铂(Ⅱ)的聚吡啶纳米药物(Pt (Ⅱ)-PDAP).该新型的Pt (Ⅱ)-PDAP纳米药物在近红外光区具有强烈的吸收,通过红外热像仪监测该纳米药物具有良好的光热转化效率和光稳定性,因此,可将其作为光热吸收试剂应用于细菌光热治疗.并且在细菌层面,Pt (Ⅱ)-PDAP纳米药物在808 nm近红外激光作用下,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抗菌效果比单一药物或单一光照抗菌效果要好很多,体现了良好的协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光热治疗技术作为一种新型微创治疗技术,已经在癌症治疗方面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有机光热转换纳米材料吸收范围容易调控、可生物降解,已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主要综述了有机光热转换纳米材料(包括吲哚菁绿、聚苯胺、聚吡咯、聚噻吩和多巴胺黑色素纳米颗粒)的研究进展,最后介绍了其在光热治疗、近红外热成像等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普鲁士蓝是一种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作为临床上治疗铊等放射性元素中毒的解毒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安全性。普鲁士蓝纳米粒子在尺寸和结构上的可调控性及本身的性能,使得其在药物输运、分子影像、基因治疗、光热治疗肿瘤等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肿瘤诊疗方面的医学应用需求为背景,综述了基于普鲁士蓝的纳米诊疗剂在光声成像(PA)、核磁共振成像(MRI)、超声成像(US)、多模式成像,及作为光热转换剂和药物传输系统(DDS),实现对肿瘤的光热治疗、化疗和基因治疗等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光动力疗法(PDT)是光敏剂通过光激活产生的单线态氧(~1O_2)来杀死癌细胞。光动力疗法的3个关键因素主要有:光、光敏剂与组织氧。在PDT治疗过程中,氧气消耗和实体瘤中固有的缺氧微环境可能进一步导致供氧不足,阻碍光动力疗效,而光热疗法(PTT)不受乏氧环境的影响,且具有无创性、低毒性等优点。将全氟化碳(PFCs)和光敏剂(Pba)接枝到透明质酸(HA)链中,然后负载聚多巴胺纳米粒子(PDANPs),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靶向自供氧光动力与光热协同治疗体系。由于PDANPs优良的光热转换性能、PFC较高的氧亲和力和HA的肿瘤靶向性,使得该协同疗法的抗肿瘤作用显著提高,细胞毒性实验以及细胞摄取实验证明了其增强的光热与光动力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纳米炭混悬液(CNSI)是一种商业化生产的临床用肿瘤引流淋巴结成像剂.CNSI中的sp2结构具有较大的近红外光吸收和光热转换能力,因此有望用于肿瘤的光热治疗,而无需担心生产工艺和生物安全性问题.评估了 CNSI在乳腺癌肿瘤光热治疗中的效果,测定了 CNSI在808 nm激光照射下MDA-MB-231乳腺癌细胞的细胞活力...  相似文献   

8.
光热治疗(photothermal therapy, PTT)具有高效快速、侵入性小、无创等优点。通常在光热治疗中采用单一的纳米材料作为光热剂,然而使用单一纳米材料通常会面临生物相溶性差、稳定性差、毒性大、靶向性能差、缺少成像性等问题。本文主要综述了最近几年开发的杂化纳米材料,通过多种光热材料的掺杂、包覆、表面修饰等方法开发了碳基杂化、无机杂化、有机-无机杂化等具有优良光热性能的光热材料,解决了使用单一光热材料面临的问题。此外,通过融合光热材料、靶向材料、成像材料、化疗材料和放射性材料等达到联合协同治疗的效果。杂化材料促进高效治疗癌症技术的发展,为光热协同治疗提供材料支持。这些方法为进一步开发新型杂化光热材料提供了思路,有望基于当前报道的各类具有光热潜力的材料,开发出高光热效率、高安全性的杂化光热材料,使光热杂化纳米材料在肿瘤的治疗临床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银杏叶提取物与人参皂苷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杏叶提取物(GBE)和人参皂苷(GS)均具有显著的心血管药理活性,但未见二者配伍应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研究和报道.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GBE与GS单独和配伍对氧化损伤内皮细胞代谢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及丙二醛(MDA)的影响.GBE、GS均可升高氧化损伤内皮细胞NO的代谢水平,降低其ET-1和MDA的代谢水平.二者配伍后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增强,但对氧化损伤内皮细胞NO代谢的调节作用不及GBE和GS,分别降低了29.9%和66.7%,差异显著(P<0.05);对ET-1代谢的调节作用虽优于GBE,但与GS相比降低了11.6%.这提示GBE和GS配伍后对内皮细胞血管活性物质NO和ET-1的调节作用未起到协同效果,GBE和GS配伍能否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光热治疗和光动力疗法是治疗癌症的两种方法,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光热剂和光敏剂材料的辅助。纳米材料因比表面积大、颗粒直径小、机械灵活性和优异耐光性等特点被作为光热剂或光敏剂材料广泛应用于癌症治疗。光热剂/光敏剂材料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金纳米棒,多重孪晶纳米金,上转换纳米颗粒,纳米二氧化硅等。本文详细介绍了不同光热剂/光敏剂材料的合成状况以及在光热治疗和光动力疗法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1.
大鼠急性肾功能衰竭模型功能及形态学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大鼠模型中的不同时段的肾功能及形态学的变化情况.方法将SD雄性大鼠后腿肌肉注射50%甘油,建构ARF模型,分别在1h,6h,12h,24h,36h,48h,72h,120h测定肾功能,观察肾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建模后血清BUN6h开始上升,72h达高峰;血清Cr1h即开始升高,48h升至最高.肾组织24h后出现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崩解、坏死、尿液外渗;72h可见损伤部位再生的上皮细胞.结论通过肌肉注射甘油,可形成典型的急性肾小管坏死(ATN)模型.  相似文献   

12.
柴油机高压燃油泵的改进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轴对称有限元分析方法,对燃油泵柱塞和柱塞套的工作变形进行了分析,针对普通燃油泵因燃油渗漏而难以建立高燃油压力的问题,利用柔性可变截面控制技术,对燃油泵柱塞偶件进行了改进设计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油泵柱塞副的配合间隙可随燃油压力而变化;在燃油压力升高时,配合间隙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肾病是非常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其可以导致终末期肾衰,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糖尿病肾病引起的重要的临床问题是尿蛋白和肾功能减退。运动作为糖尿病管理中的一个手段得到广泛共识。但急性运动引起尿蛋白和降低肾小球滤过率,所以运动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存在争议。研究的目的是调查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大鼠微白蛋白尿和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链脲霉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跑台上进行8周的有氧运动。大鼠分为4组:坐式对照组(ZD);运动对照组(YD);坐式糖尿病组(ZT)和运动糖尿病组(YT)。分别取建模成功稳定期(第四周末)和运动8周后的血样测定血糖水平。测定肌酐清除率(CCr)和微白蛋白尿(MA)评价肾功能。数据分析显示,与ZT组相比,有氧运动显著降低YT组血糖水平(p〈0.05);与ZT组相比,有氧运动显著降低YT组微白蛋白尿水平(p〈0.01);与ZD组相比,YD组和YT组肌酐清除率显著降低。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肌酐清除率下降,有氧运动对微白蛋白尿的发生有预防作用。因此可能延迟糖尿病大鼠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青年男性多环芳烃暴露浓度与肾功能指标之间的关联,征集郑州地区121名志愿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血液及尿液样品采集,分析了血肌酐、血尿素和血尿酸以及尿液中1-羟基芘(1-OHP),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采用相关系数、线性回归模型和逻辑斯蒂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郑州地区青年男性体内普遍存在多环芳烃暴露,尿液1-OHP浓度与血尿素之间存在弱正相关,未在PAHs暴露与eGFR、Ccr和血尿酸等肾功能指标之间发现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肾囊肿介入性治疗所发生的并发症及失误17例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近3 a所施行的肝、肾囊肿介入性治疗118例(均以无水乙醇为治疗药物),其中出现并发症及失误共17例,1例(肝囊肿)发生休克,4例(肝囊肿)术后出现酒精不耐受及过敏表现;2例(1例肝囊肿,1例肾囊肿)部分无水乙醇渗漏至腹腔内;1例(肾囊肿)部分无水乙醇进入肾盂;3例(1例肝囊肿,2例肾囊肿)注入无水乙醇后无法抽出;1例(肝囊肿)穿通肋膈角;1例(肾囊肿)误穿至胆囊;1例(肝囊肿)出现肝包膜下血肿;1例(肾囊肿)出现肾包膜下血肿;2例(1例肝囊肿,1例肾囊肿)抽出囊液后因针尖脱出囊腔而终止手术.结果 1例发生休克者,给予抗休克治疗后改善;4例酒精不耐受过敏者,给予对症静点药物治疗后好转;2例部分酒精渗漏者经对症处理后缓解;1例酒精进入肾盂者,即可输液、利尿,2 d后病情改善;3例囊肿内酒精存留者,经注水稀释,病人无明显不适;1例穿通肋膈角者,给予对症抗炎治疗后痊愈;1例误穿至胆囊者,将胆汁全部抽出,未出现其他临床症状;1例出现肝包下血肿及1例肾包膜下血肿病人,经观察血肿未再增大,未做特殊处理;2例针尖脱出囊腔者,3个月后囊肿复发,再次行介入治疗并获成功.结论 介入治疗肝、肾囊肿是普遍采用的方法,但因各种因素可发生少数并发症及失误,且随着客观条件的改善及技术操作经验的不断积累,并发症及失误会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6.
红细胞压积对血液透析器传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研究了红细胞压(Hct)对ST15中空纤维透析器尿素清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临床范围内,Hct的变化(Hct=0.2-0.4)仅影响血液测传质阻力和而对总传质阻力及溶质清降率影响较小,此外还讨论了提高中空纤维透析器溶质甭除率的可能窗径以及Hct对较大分子(肌酐,尿酸)清除率影响的特点及理论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房钠尿肽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体外抗氧化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心房钠尿肽温浴处理前后各组肾组织匀浆液中SOD活性和MDA含量变化。结果:肾组织匀浆液中MDA含量在实验组显著低于实验对照组(P值〈0.05),SOD活性无明显变化。结论:心房钠尿肽直接清除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生成的MDA,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抗氧化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周文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2):2929-2932
【摘 要】目的 调查分析活体供肾供者术后的肾功能及生活质量情况。方法 选取在我院于2008 年行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供者68例以及随机抽取的同期健康人68名为研究对象。于移植术前、术后7天和1年对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调查供者的健康状况和临床检验的方式分析肾功能的情况。结果 供者术前、术后7天及1年的生活质量与健康人相比在统计学意义上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供者术后7天血清肌酐(SCr)、24小时蛋白尿(24hSP)均高于术前,但未超过正常范围;肾小球滤过率(GFR)、肌酐清除率(CCr)均有所下降。但1年后上述4个指标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而且与健康人相比在统计学意义上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 活体供肾移植供者在切除单侧肾脏后肾功能未见减退,生活质量与健康人群相比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头孢哌酮 -舒巴坦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耐药性。方法 :下呼吸道感染病人 32例 ,用头孢哌酮 -舒巴坦 2 .0 g加入 5 %葡萄糖 2 5 0 m L 中静脉滴注 bid,疗程 7~ 14天 ;分离的细菌用纸片法测定药物敏感性。结果 :头孢哌酮 -舒巴坦治疗总有效率为 94% ,细菌清除率为 83%。结论 :头孢哌酮 -舒巴坦对下呼吸道感染疗效好 ,细菌耐药性低。  相似文献   

20.
Endothelial cell therapy has been implicated to enhance tissue regeneration and vascularization in ischemic kidney. However, no published study has yet examined direct effects of endothelial cell treatment in kidney recovery.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endothelial cells in a mouse model with acute kidney injury (AKI). Thus,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derived endothelial cells (hESC-ECs) labeled with a reporter system encoding a double fusion reporter gene for firefly luciferase (Fluc) an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were characterized by Fluc imaging and immunofluoresence staining. Cultured hESC-ECs (1×106) were injected into ischemic kidney shortly after AKI. Survival of the transplanted hESC-ECs was monitored in vivo from day 1 to 14 after endothelial cell transplantation and potential impact of hESC-EC treatment on renal regeneration was assessed by histological analyses. We report that a substantial level of bioluminescence activity was detected 24 h after hESC-EC injection followed by a gradual decline from 1 to 14 d. Human ESC-ECs markedly accelerated kidney cell proliferation in response to ischaemia-induced damage, indicated by an elevated number of BrdU+ cells. Co-expression of Sca-1, a kidney stem cell proliferation marker, and BrdU further suggested that the observed stimulation in renal cell regeneration was, at least in part, due to increased proliferation of renal resident stem cells especially within the medullary cords and arteriole. Differentiation of hESC-ECs to smooth muscle cells was also observed at an early stage of kidney recovery. In summary,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endothelial cell therapy facilitates kidney recovery by promoting vascularization, trans-differentiation and endogenous renal stem cell proliferation in AK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