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300 MW机组锅炉原煤仓经常堵煤造成给煤机断煤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通过多次实例的分析,提出了在原煤斗上安装空气炮、对原煤斗进行改造、给煤机入口下煤管改造、加强运行人员对原煤斗内料位的检查、定期烧空斗及平常原煤斗保持低料位运行、加强入炉煤水分的控制、加强煤场配煤工作等方法,大大解决了给煤机断煤问题,节约助燃用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三维荧光光谱指纹技术,研究了Ⅱ、Ⅲ两种煤相不同煤阶煤(R_(max)~°0.67%~1.07%)的三维荧光指纹特征.根据指纹图类型和特征指标F、α、K、R′的量值以及不同化石燃料样品的指纹参数范围,证实了Ⅱ煤相进入生油期的煤阶早于Ⅲ煤相煤.Ⅱ煤相煤生油潜力大于Ⅲ煤相煤.  相似文献   

3.
基于太化焦化厂现有技术,阐述了经济配煤比的目标,探讨了如何确立配煤比的问题以及应用创新思维实现配煤比优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地球物理方法预测煤与瓦斯突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采用有关地球物理方法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的情况,根据目前国内外现场应用的现状和取得的成果,本文论述了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预防的现状和应用地球物理方法预测煤与瓦斯突出概况,说明了与地球物理方法有关的各种预测煤与瓦斯突出方法和机理及其应用情况.结果表明: 实现非接触式预测是瓦斯突出预测的迫切需要,也是瓦斯突出预测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煤化工厂备煤的应用需求,提出了基于PLC原理的备煤系统设计方案.通过对煤化工厂备煤的基本条件和参数进行分析,确定了备煤生产工艺及流程,设计了应用PLC技术实现备煤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方法,应用结果表明,基于PLC的备煤自动生产控制系统运行稳定,控制精度高.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当前炼焦配煤技术、配煤理论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对比了具有代表性的配煤理论及技术,提出了已有配煤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局限性,指出了炼焦配煤理论和配煤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结合电厂锅炉直吹式制粉系统实际情况,通过对原煤仓堵煤现象和常规处理办法的分析提出了采用原煤仓加装空气炮技术的解决办法,通过现场实际运行使用检验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8.
水平煤层巷道煤帮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煤巷煤帮的稳定性,将巷道顶板视为梁,煤帮弹性区视为弹性基础,煤帮塑性区垂直应力视为作用在梁上的载荷,建立了考虑顶板和煤帮相互作用的煤帮稳定性分析力学模型,应用梁理论和弹塑性极限平衡理论推导了顶板弯曲方程和煤体中的应力表达式,采用数值方法确定煤帮塑性区宽度,根据顶板下沉量估算煤帮的水平位移,从而提出了一种预测煤巷煤帮稳定性的方法,并给出了算例,验证了分析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灰色理论-神经网络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灰色理论-神经网络方法应用于煤与瓦斯突出预测中,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法确定了控制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的主控因素,并对煤与瓦斯突出主控因素进行筛选. 建立了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人工神经网络的数学模型和系统结构. 在平顶山八矿突出区进行了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预测应用,预测效果表明: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神经网络方法对预测矿井煤与瓦斯突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陈述了应用Traube定律[1]通过煤真密度与其化学组成的关系建立起来的煤结构分析方法,研究了煤大分子结构随煤变质加深的变化规律,对用煤化学组成和煤结构划分煤变质程度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双鸭山煤油煤浆的流变特性,采用旋转粘度计分析了在30~70 ℃煤颗粒的直径、煤浆质量分数、煤浆温度以及剪切速率等因素对双鸭山煤油煤浆流变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双鸭山煤油煤浆体系的流变特性符合幂定律模型;当煤粉颗粒直径增大时,煤浆的流变指数n值增加而稠度系数K值减小;随着煤浆质量分数的增大,煤浆的K增大,n减小;随着温度的升高,K值减小;随剪切速率的增大煤浆体系的表观粘度值减小,煤浆体系表现出一定的剪切稀化行为.  相似文献   

12.
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信息系统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与瓦斯突出复杂的矿井动力现象,在GIS技术支持下,研究矿井地质构造、煤体结构特征以及应力场等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及相互间的关系,瓦斯空间分布状况及与灾害危险程度的关系.应用多种预测方法、指标和技术,开发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信息系统,实现数据的可视化管理,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系统在淮南矿区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煤岩学方法研究大别山北麓杨山煤系高煤级煤中的显微裂隙,探讨了不同变形-变质类型煤的裂隙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大别山地区特殊的地质背景,形成了各种级别的构造裂隙,尤其是受到多期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使得高煤级煤中显微裂隙的分布及演化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煤中痕量砷和汞的形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连续化学浸提法对煤进行四次浸提,根据不同形态砷、汞的溶解度,将煤中砷、汞分为可交换态、硫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和残渣态.砷在煤中主要以硫化物结合态存在,汞在煤中主要以硫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存在.不同煤种中砷、汞的各种形态的含量分布是不同的.将煤按不同密度分级后,分别测定了各级煤粉中砷、汞含量.砷、汞在密度较大的煤中含量较大,说明砷、汞主要存在于煤中的矿物质中.  相似文献   

15.
河北大学静电研究所从事静电除尘技术研究已有十几年历史 ,在工业除尘净化环境方面有多项研究成果投入实际应用 ,其中“煤输送线高压静电收尘装置”“水泥高压静电收尘装置”“工业炉窑静电消黑烟除尘装置”先后通过省级鉴定 ,两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这些科研成果在推广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为河北省的环保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煤码头是煤的转运港口 ,在煤输送线上因落差而形成了浓度极大的煤尘 .一条输送线有十余处甚至更多的落差 ,煤尘集中排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其中的TSP随大气飘散 ,影响了区域性大气质量 .…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煤自燃发火的机理及特点,列举了近年来普遍使用的煤自燃火灾治理技术,通过对气溶胶性质的分析,提出了气溶胶技术在此领域中的应用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灰色系统理论在煤与瓦斯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煤体温度变化、电磁辐射、声发射以及煤的破坏类型和煤层的地质构造综合起来考虑,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多维灰色评估方法,对煤与瓦斯突出灾害进行预测,以提高瓦斯突出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并编制了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预报软件,为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煤物理吸附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煤自燃过程中煤物理吸附氧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色谱吸氧法测试了不同煤种的煤样在不同吸附时间、不同环境温度和不同粒度的物理吸附氧量,分析了影响煤物理吸附氧的影响因素,并计算出煤因物理吸附氧而放出热量使煤体温度的上升值结果表明,煤物理吸附氧量随环境温度上升而下降、随粒度变大先增加而后下降、而与煤的变质程度没有直接关系.煤物理吸附氧气的速率非常快.物理吸附是煤自燃过程的第一步,其关键作用在于为煤的氧化输送氧.最后从实验和理论上对以煤吸附氧量大小为指标的煤自燃倾向性鉴定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图5,表2,参8.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煤中的挥发性物质对煤结构变形的作用,考察了此类结构变形对煤吸附甲烷的影响.实验过程采用溶剂抽提方式逐步移除了煤的挥发性物质.使用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及N2吸附/脱附等技术方法,考察了抽提前后样品的晶体结构、织构结构以及样品对甲烷吸附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移除挥发性物质导致煤结构变形,并导致煤吸附甲烷量的改变.微观结构表征证明,挥发性物质以两种形态存在于煤结构中:即其镶嵌在孔道中,或者以交联的方式附着在煤大分子网络中.其中,镶嵌在孔道中的挥发性物质是构筑煤孔道结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影响气体在孔中的储存量;交联在煤大分子网络中的挥发性物质,影响煤与煤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是煤晶体结构的重要参数,其可影响煤的孔结构变形程度.  相似文献   

20.
煤的吸附与煤的氧化风化、燃烧与自燃、矿井瓦斯含量等有直接关系。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关于煤吸附气体以及液体的相关研究,并对于煤的吸附性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