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中国论现代性建构中存在的诸多悖论与困境中的一个主要矛盾纠葛。这一矛盾纠葛在论的实际发展过程中转化成为如何在超越古代论传统与学习借鉴西方论两个方面寻找、建立中国现代论的主体定位问题,形成了中国论现代性建构历程中互为表里的三次“发现西方”和反传统的“传统”。这样的思路几乎贯穿百年中国论现代性的建构历程,既推动着中国论现代性的建构进程,也带来诸多理论偏失。  相似文献   

2.
主要从文化哲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上探讨了后现代思潮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影响.后现代思潮的出现是现代发展的客观结果,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其对人文地理学哲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科学技术和理性的反动导致非理性主义的泛滥;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以及把人文地理学研究当作一个文本解构、阅读和建构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视野;非理性的人本主义的发展为解决区域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最后探讨了与后现代和人文地理学哲学相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构成了当代中国精英文学创作与阐释的无边视域。从“启蒙现代性”的中心幻像到“审美现代性”的突围与“后现代性”的反抗 ,再到“后现代语境”中的现代性反思 ,当代中国在“现代性”价值述求过程中的分裂与蜕变构成了当代精英文学在总体价值定位上流徙变迁的深层动因。对语言和人的尊重是精英文学的价值“底线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构成了当代中国精英学创作与阐释的无边视域,从“启蒙现代性”的中心幻像到“审美现代性”的突围与“后现代性”的反抗,再到“后现代语境”中的现代性反思,当代中国在“现代性”价值述求过程中的分裂与蜕变构成了当代精英学在总体价值定位上流徙变迁的深层动因,对语言和人的尊重是精英学的价值“底线”。  相似文献   

5.
国外教育社会学的前沿发展是一个从"现代"迈向"后现代"的革新过程, "后现代"倡导具有建构性、整体性和多元性特征的教育观.目前高师院校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有"为人师表"道德意识的培养、以学分制促进专业知识和师范技能的共同发展、良性学生文化的引导、社会实践的重视等方式.而"后现代"的教育社会学理念启示我们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是在批判和反思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哲学社会思潮。透过后现代视野反省中国现代化,避免我们重犯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某些错误,这是在中国政法大学召开的“中国现代化与后现代视野”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旨。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50多名学者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构成了当代中国精英学创作与阐释的无边视域。本阐述了从“启蒙现代性”的中心幻像到“审美现代性”的突围与“后现代性”的反抗,再到“后现代语境”中的现代性反思,进而分析了当代中国在“现代性”价值追求过程中的分裂与蜕变构成了当代精英学在总体价值定位上流徒变迁的深层动因。同时,作认为对语言和人的尊重是精英学的价值“底线”。  相似文献   

8.
作为《近百年"中国古代无逻辑学论"述评》的续篇,对前文所遗漏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无逻辑学论,包括熊十力、韦卓民和刘述先的现代性的中国古代无逻辑学论、甘阳的后现代性的中国古代无逻辑学论及其海德格尔来源等进行述评。在总共评介的11位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无逻辑学论者中,只有甘阳属后现代性类型,其他都属于同一类型,就是现代性类型。  相似文献   

9.
世俗批判的现代性意义——试论柏杨杂文的思想品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柏杨在内地的影响一直与80年代的反传统思潮联系在一起,成为反传统思想中最敏锐的观点和论据,也被这股思潮所符号化.但柏杨的文化批判并不具有我们惯常理解的明确的和强烈的政治意向,而更重要的在于国民性揭示,在于他立足于民间的立场,进行世俗的现代性建构.柏杨始终是站立在世俗社会的立场上来发言,他不是要驯化世俗社会,而是试图建构一个本真性的世俗社会,而现代性的民族国家应该是这个本真性的世俗社会的合理延伸.他不是把世俗社会提升到精英社会的水准,他首先是要建构本真性的世俗社会,其次是要把精英社会拉到这个世俗社会的水准上.从他最经常讨论的主题(例如国民性批判、道德风习、平等正义),可以看出他的杂文的批判精神紧紧地贴近世俗社会.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思潮把科学从神圣的地位上拉下来,使人们规避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形而上学,促使现代科学观、世界观自觉反思。后现代科学提倡新的研究范式,从科学的多个侧面建构整体思维、多元思维以及混沌思维。摒弃后现代主义的"非合理性",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科学不会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只可能推动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螺旋式前进。  相似文献   

11.
对张爱玲作品作"现代性"的研究,为张爱玲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通道.以这种理念对《十八春》作新的解读,《十八春》就不仅仅是普通的民间故事,而是一个特定意义的"新传奇"故事.在这个故事的建构过程中,张爱玲特有的叙述方式与风格,以及她对"老中国"现代性"的独特认识和把握光彩毕现.  相似文献   

12.
反思现代文学,不能忽视那些譬如张爱玲一类独具个性化地思考中国现代性的作家及作品。只有将张爱玲现象纳入都市化进程加以考察,才能真正凸现出此一现象的现代性意涵。张爱玲现象的重构者,使得我们对张爱玲现象的诠释在现代或后现代的今天成为可能。就大陆文学界来说,这一重构的实践者,便是王安忆。  相似文献   

13.
1990年代的大庆石油文学呈现的文化选择既有传统的现代性,也有新潮的后现代性。认识论由总体性转向片断性,使文本结构呈现碎片拼接的特征;后现代女性主义介入社会生活,使两性关系在文本中呈现出非和谐的紧张状态;变动不居的"游牧化"生活范式,使文本中的形象无法理解自己所预期并选择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4.
从考察西方的前现代性、现代性、后现代性思想的演变过程入手,着重分析相关话语的转换及其理论根源,深入论述中西现代性思想的差异和不同的历史使命。最后指出,建立中国现代思想独特道路的关键在于清晰区分“两个边界”。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它的主要倾向是否定现代工业社会的理性。西方世界在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了深刻的社会矛盾,后现代主义就是这些矛盾的文化表现,它是对科学主义精神的一种回应,也是人们理想破灭的产物。哲学领域中后现代科学观的形成,文学创作中“作者之死”、“主体之死”及其向“后现代个体”的复归,是后现代主义产生的两上重要途径。后现代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进步史观,提倡生态伦理和女权运动,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6.
福曼认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泾渭分明,两者的差异反映在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上,表现为现代性贬低技术而赞美科学,后现代性则恰恰相反.人类社会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转向已经成为现实.伴随这一转向,科学与技术关系发生了颠倒,技术开始占据首要地位,不再臣服在科学脚下.这种转向和颠倒对当代科学史研究具有影响,同时也暴露出美国技术史研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7.
传统·现代性·后现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性是多元、多样的,因而传统和现代性可以会通,中国的现代性也自有特色;当代西方哲学对西方现代性的批判,围绕现代性与后现代的论争,对研究与实现中国的现代性有参考价值;要加强中国现代性的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当前,农业现代化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主要任务,此任务的完成离不开在探究中国现代化内部原因和动力基础上建构的中国式现代性的范导,而中国式现代性在农民思想中的确立则亟需通过农民启蒙来完成。中国近现代以来农民启蒙的远未完成,使农民启蒙显得必要而迫切,只有通过农民启蒙,才能稳妥解决横亘在农民迅速发展的物质生活与遭受重创的精神家园之间的矛盾;才能在启蒙农民的过程中启蒙我们自己,建设农民的主体性,开发农民的力量,推动农业现代化;也才能为启蒙反思开辟更为广阔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知识观对现代知识观关于知识的客观性、中立性、普遍性等进行了强烈的反思、批判与超越,强调知识的动态生成性、开放性、多元性、个体性和差异性。后现代知识观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既是一个主动建构、自主探索的过程;又是一个积极体验、自主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持续对话、不断发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宗白华一生最主要的工作,可以概括为对于从中国传统范畴出发建构现代性美学体系之可能性的探索。宗白华的这种探索就他本身来说,还基本处于开端状态,却毫无疑问,这个开端对后此中国美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启示。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叶朗、汪裕雄、朱良志等学者有关中国美学的研究成果中,我们能够切实体会到宗白华式选择的影响力。推而言之,张世英晚年对于中西方哲学困惑和未来方向的思考,王树人对传统"象思维"现代性意义的探索,也可以某种程度上理解为对宗白华美学建构模式的客观性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