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聚集诱导的荧光增强(AIEE) 现象是近几年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文中纵观了该领域的进展,做了一个较为详尽的综述报道.具有该性质的体系主要包括多苯基取代的烯烃类、吡喃的衍生物以及二苯基二苯并环戊二烯类等.这种反常的聚集荧光增强现象多数是由于固态或聚集状态下分子内的自由旋转运动受到极大的抑制所引起的.对于具有AIEE性质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研究有利于寻找更有效的发光功能材料.  相似文献   

2.
低取代二苯并并四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傅克酰基化反应、串联的Aldol-Michael反应及Pd-催化的脱卤化氢环化反应为关键步骤,合成了低取代的二苯并并四苯衍生物(DBN).通过 1H-NMR位移值随浓度改变而改变的方法测定了DBN在溶剂中的聚集效应,通过紫外吸收及荧光放射光谱的测定分析了DBN的发光性能.  相似文献   

3.
菲及菲类衍生物广泛应用于合成树脂、染料、农药和植物生长激素等领域。在无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利用苯炔的高反应活性,通过苯炔和偶联二炔获得了具有炔基功能基团的二取代的菲类化合物,产率为76%~83%。利用核磁共振和高分辨质谱等手段对所得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解析:所得化合物是通过2个苯炔分子和1个二炔分子上的叁键间的[2+2+2]环加成反应实现的;二炔分子中残留的1个叁键可进一步功能化,制备其他菲类衍生物。  相似文献   

4.
正"科技功臣"田禾带领研究团队长期从事有机功能分子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在分子机器与智能材料、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振动诱导发光及其分子诊疗探针等领域均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从国际上最早开展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到国际首次利用荧光信号表征分子机器运动状态,从原创性提出振动诱导发光(VIE)新概念和新机制,再到开创动态共价键、非共价键及  相似文献   

5.
以四苯基环戊二烯酮和1,4-二苯乙炔基苯为原料,通过Diels-Alder加成反应合成了1,4-二(2,3,4,5,6-五苯基苯基)苯,进一步在CuCl2/AlCl3作用下脱氢环化制备了石墨烯结构的二维聚苯,并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上述化合物的热稳定性和发光特性,结果表明,这两种化合物的分解温度都大于450℃,热稳定性较好。1,4-二(2,3,4,5,6-五苯基苯基)苯和石墨烯结构的二维聚苯的荧光发光波长分别在349.2 nm和487 nm处。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有机光功能材料在聚集状态下,荧光通常会减弱或淬灭,制约了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实际应用.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性质的化合物在聚集状态下,通过分子组成、结构和堆积模式的调节实现荧光增强,弥补了传统光功能材料在该方面的不足,在电致发光、固体激光、荧光传感与生物成像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主要介绍了目前研究最全面、适用范围最广的分子内旋转受限、分子内振动受限、分子内运动受限和形成J-聚集体等机制.同时分类介绍了一些基于分子结构和组成的AIE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以邻甲基苯甲酸乙酯为起始原料,先后经过NBS溴代、与羟基乙酸乙酯成醚、分子内克莱森缩合以及β-酮酯的脱羧反应,以34%的总收率得到异苯并二氢吡喃酮-4.在碱性条件下异苯并二氢吡喃酮-4与查尔酮发生麦克尔加成,所得到的加成产物在硫酸铁铵作用下实施关环,完成了2,4-二芳基吡啶并[4.3-c]-3,4-二氢-1H-苯并吡喃衍生物的合成.所合成的新化合物均经IR,1HNMR及元素分析证明其结构.  相似文献   

8.
介绍2-丁烯醛与苯硫酚之间的酸催化分子间一步成环反应,合成一种二氢苯并噻喃衍生物的新方法,产品收率高达84%。  相似文献   

9.
Lippert等[1]于20世纪50年代末发现对二甲氨基苯甲氰(DMABN)在极性溶剂中发射双重荧光.随后的研究表明电子给体/受体对位取代苯衍生物,如对二甲氨基苯甲酸、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等均具有类似的发光特性双重荧光被认为产生自直接激发形成的局部激发态(LE)和激发态分子内电荷转移态(ICT).研究还发现,在所有N-烷基取代苯胺衍生物中,只有双烷基取代的衍生物具有电荷转移反应并能观察到双重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10.
:探索聚集诱导发光(AIE)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对理解 AIE 机理和设计 AIE 材料至关重 要。本文合成了2个具有对称结构的腈基二苯乙烯衍生物:3,3''-(1,4-苯撑)双(2-(对硝基苯基) 丙烯腈)(BCS-NO2)和3,3''-(1,4-苯撑)双(2-(对氨基苯基)丙烯腈)(BCS-NH2 ),旨在研究不同取 代基对腈基二芳基乙烯荧光性质的影响。BCS-NO2具有典型的AIE活性,但结构相似的BCS-NH2 却表现出聚集导致猝灭(ACQ)性质。通过研究BCS-NH2的荧光光谱对溶剂极性的依赖关系,发现 BCS-NH2具有很强的分子内电荷转移性质,这意味着它具有强共轭和刚性平面分子构型。但BCSNO2分子的共轭程度小,具有柔性结构。因此,不同取代基决定了分子的共轭程度和分子构型,并 导致不同的聚集态荧光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中氮茚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光致和电致发光性能,因此在生物、材料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测定一系列的中氮茚的扩环衍生物:苯并[f]吡啶并[2,1-a]异吲哚-7,12-二酮的荧光光谱,总结出了不同取代基团对这类化合物荧光性质影响的规律.并进一步通过量化计算与实验结果相对照,较好的解释了这类化合物的双荧光现象.  相似文献   

12.
通过季铵化反应将咪唑阳离子和吡啶阳离子结构分别引入到邻苯二腈的3位或4位,合成了4种新型阳离子型邻苯二腈衍生物,并利用红外吸收光谱、核磁氢谱、质谱和元素分析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3.
以两种1,4,5,8-萘二酰亚胺衍生物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计算,系统研究两种化合物紫外吸收、荧光光谱、循环伏安和电化学发光性质,用平面分子内电荷转移(PICT)模型解释双荧光现象,探讨结构与光电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萘二酰亚胺分子上引入功能基团,一方面能改善分子的溶解性,另一方面优化了该类物质的光物理学和电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14.
正发光材料在各行各业应用广泛。但很多荧光材料只有在溶液中才能发光,荧光分子一旦聚集,荧光就会消失。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一个与此相反的现象,分子越聚集,发出的荧光越强,称为聚集诱导发光。具有这种特性的新材料会有什么样的用途?随着科技的发展,发光材料的应用日益广泛。以荧光粉为代表的发光材料,是目前照明和显示技术的核心材料。例如,发光二极管(LED)  相似文献   

15.
以不同氯含量及交联度的氯甲基化聚苯乙烯(PS-CH2Cl)分别与发光荧光体联苯胺(B)、邻甲苯联胺(MA)、4,4′-二氨基二苯(DAPE)、二氨二苯砜(DAPS)合成了一系列不同配比的高分子担载荧光体,通过红外分析和元素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并首次研究了这些化合物的荧光性能.结果发现,高分子担载荧光体既能辐射强荧光,又是蓝光区发光材料.  相似文献   

16.
以咔唑为起始原料,通过一系列反应合成了N-乙基-3,6-二苯并噁唑基咔唑化合物,采用1H NMR、13C NMR和IR确定了它的结构,并对其紫外吸收及荧光发射光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化合物是一种良好的蓝色发光材料.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五种具有二嗜性、能形成单分子膜,又具有大的二阶非线性极化率β的有机染料——半花菁和苯腙衍生物。将它们制备成均一或混合的单分子层和多层LB膜。用相对法测定了它们的β值,证实了半花菁和部分苯腙衍生物具有高达3.711×10~(-49)c~3·m~3·J~(-2)的β值。用X射线小角衍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二次光学谐波信号,对LB膜进行了表征,给出了膜中分子取向和排列情况,证实膜中分子存在J聚体形式。  相似文献   

18.
以苯并环己酮和苯肼为原料设计合成了1,2-苯并-3,4-二氢咔唑母体环,经1,4-四氯苯醌脱氢处理后获得11H-苯[a]咔唑,对11H-苯[a]咔唑进行了化学修饰,在咔唑环的N原子位上引入了氯甲酸酯活性基团,制备了一种新型荧光标记材料分子2-(11H-苯[a]咔唑)-乙基氯甲酸酯,实验中对各步中间体进行了相应的结构表征,并对其光谱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将四苯乙烯基与己氧基苯通过酰胺键连接起来,合成了四苯乙烯酰胺衍生物。主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荧光光谱仪、热重分析仪、示差扫描量热仪、扫描电镜、热台偏光显微镜等表征手段对该衍生物的光物理性能、热性能、聚集诱导发光性能和自组装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在紫外光激发下发射强烈的蓝色荧光;其热失重温度达到359℃,显示出较高的热稳定性;化合物样品在熔融和冷却过程中均能观察到明显的液晶织构,说明其具有明显的液晶性;化合物分子在不同的溶剂组成中可自组装形成棒状或球状形貌不同的聚集体结构。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含有3,5-二甲基苯基化合物的力致荧光变色(MFC)性能,设计并合成了3种二氟硼化合物(3-BF2、6-BF2和3,6-BF2),通过测定在不同极性有机溶剂中以及在四氢呋喃/水混合溶剂中的荧光发射光谱,探究了这3种化合物的分子内电荷转移(ICT)特性和聚集诱导发光(AIE)效应,并采用机械力刺激的方法测试其MFC性能。结果表明,这3种二氟硼化合物都具备聚集诱导发光性能,但只有6-BF2显示出明显的分子内电荷转移特性和可逆的力致荧光变色行为。X-射线衍射(XRD)测试结果表明,在机械力刺激下,有序的晶相与无序的非晶相之间的相变转换是6-BF2具有力致荧光变色性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