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河南省产业经济正处在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进程中,这对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目标的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河南省高职教育不能较好地满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须对高职教育进行供给侧改革,构建河南省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协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2.
高职教育必须立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走服务型教育的道路.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理念是关键;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校企结合是重点.  相似文献   

3.
纵观国内外成功的区域经济发展,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资源主导的经济向创新主导的经济转变。因此,区域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区域创新体系是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经济转型为中国区域经济创造了极大的创新空间。区域经济呼唤新的理论解释和新的发展模式。跳出梯度转移发展模式的狭隘思路,正视区域差异,倡导区域创新,是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和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关键。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显著的区域化特征,人们也许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优势与竞争力不是十分熟悉,却对于硅谷的IT产业、新竹的计算机制造、班加罗尔的软…  相似文献   

4.
王燕 《河南科技》2023,(4):155-158
【目的】提出河南省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协同发展路径,为中部地区缝合经济与科技“两张皮”,促进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提供建议。【方法】以河南省科技创新、数字经济领域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内容,通过数据搜集、分析和整理,对比国内北京、广州等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发展较为先进的省份,比较分析河南省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性难题。【结果】河南省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已经取得不少成就,但还存在科技创新的适应性有待提高、可操作性不具体、与经济协同融合不够、数字化覆盖面不广、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结论】河南省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力吸引高新技术人才,优化体制机制,拓展核心城市或重点领域的辐射力,以促进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区域科技创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区域科技创新涵盖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指在一定区域内,一定区域背景下,由科学、技术、教育、经济等诸要素形成的一体化的发展机制,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由政府、教育科研单位、中介机构构成的区域系统。它依托区域科学技术创新实力,有效地利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协调区际间的科技合作与竞争,实现区域内科技创新资源(人才、知识、投入)的高效配置与结构优化,促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与区域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日渐紧密,地方高职院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区域发展需要,以服务区域发展为使命。在阐述高职教育服务区域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以山东省临沂职业学院为例,探索和研究高职教育在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超常规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技术转移本质上是技术信息在组织之间的扩散与流动,通过技术转移活动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优化区域资源配置、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区域间协同创新和跨越式发展。由此,本文主要探讨技术转移对河南省区域创新体系的影响,并根据河南省区域技术转移和区域创新发展近况,从体制建设、强化主体、地域策略、完善环境等方面提出技术转移视角下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8.
杨燕芬 《河南科技》2012,(24):86-87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推广科学技术等围绕经济建设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加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促进地区劳动力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伴随着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与河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区域科技创新涵盖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指在一定区域内,一定区域背景下,由科学、技术、教育、经济等诸要素形成的一体化的发展机制,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由政府、教育科研单位、中介机构构成的区域系统.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丹东大东港的建港条件,港口与腹地的相互作用以及港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大东港和东北东部铁路建设是辽东半岛全面开放和整个东北地区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部分,对大东港港口工业区开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1.
方正  郭帅新 《河南科技》2023,(1):145-149
【目的】探索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的内涵与路径,为新时期国家高新区推动数字产业发展提供指引与现实借鉴。【方法】以区域创新理论为基础,根据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发展内涵,结合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定位,分析国家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体系的内涵与机制。【结果】杭州高新区的实践表明,国家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体系凸显出系统性、协同性特点,具备创新要素、运作机制等基础条件,须强化数字要素协同创新。【结论】基于此,提出国家高新区应打造数字经济协同创新生态,加强数字技术创新主体、研发平台、创新服务、创新资本、创新体制等要素建设,形成有利于数字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化的产业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地区能否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这是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何根据安阳市特定区域的实际情况创建区域技术创新系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安阳市区域经济快速协调稳定发展,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科技、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今后区域技术创新工作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处理好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子系统,其特征既强调特性和个性,又具有开放性,需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同时,必须把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紧密…  相似文献   

13.
现代物流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现代物流服务成为港口企业的一种必然选择。通过现状的分析。探讨漳州港招银港区发展现代物流的模式及策略。  相似文献   

14.
港口规模的增长是港口经济影响地位提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根据模糊数学理论,建立港口规模、结构和效率协调性测度模型,并把该模型应用到具体港口的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港口展协调性与区域经济增长进行关联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与英语教育的关系,研究了区域英语人才需求现状,提出基于语言经济学的高职英语教学建议,使高职英语教学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期望对同类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漳州师院学报》2017,(1):36-41
在构建"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核心区的大格局下,以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区域经济关系的一般理论为向导,以培育适应福建旅游产业区域经济发展的校企合作教育为目的,深入对闽台的校企合作服务于旅游产业发展的绩效进行比较分析。在借鉴台湾先进的校企合作经验的基础上,基于福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各地的资源禀赋,提出适应区域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校企合作"应用型本科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7.
随着STCW1995公约的生效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现代航海的创新也层出不穷。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空间技术、现代化管理技术等的长足进步,对现代航海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航海专业教师上船任职锻炼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正>简单地说,楼宇经济是一种以已建和在建的商务楼宇、特色楼宇为载体,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以开发、出租、销售等多种形式引进企业,促进企业聚集,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区域经济发展形态。如今,楼宇经济已经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的新模式。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不仅可以用较小的代价换来大的经济效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足够的重视.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大凡发展速度快、经济活力和竞争能力比较强的地区,都是产业集群发展比较显著的地区,如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的艾米利亚和塔斯凯尼等地区、德国的巴登一符腾堡、印度班加罗尔、法国的奥耶纳克斯、丹麦的竹特兰、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硅谷等,这些区域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存在大量的专业化企业集聚.在这些地区,大量的中小企业彼此间发展了高效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形成高度灵活的专业化生产协作网络,具有极强的内生发展动力.改革开放后,我国也出现了许多产业集群区域,如以浙江为代表的由乡镇企业自然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集群;珠江三角洲一带,以广东东莞为代表的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产业集群等.这些区域内企业之间已经初步形成了创新网络,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产生了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未来的经济是知识的经济。知识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企业来讲,人才组合就是围绕企业经营目标和总体发展战略,对现有各层次、各类型的人才进行合理调配与有效利用。先进的人才组合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更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企业知识创新如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就将被市场无情地淘汰。一、人才组合关系着企业发展的未来。企业发展,“选贤重要,“任能更重要。知识创新,既取决于占有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更取决于人才使用的方式方法,即人才组合。没有足够的人才,知识创新无从谈起;有人才,组合使用不当,知识创新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