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汉经学极盛,在后汉时期“我注六经”的治学之风达到了顶点。物极必反,到魏晋时,道家思想发展起来,当时的知识分子尊《易》、《老》、《庄》为“三玄”。他们注重辩论,提倡自然,菲薄礼教,行动上豪放旷达,善作惊人之语,开启了独具轻力的玄学时代。现试就道家思想与魏晋玄学之关系撮要论之.一、辩证思想的启示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一章)在这里,老子首先…  相似文献   

2.
《史记》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异称,其中《太史公书》为其原名,《太史公记》《太史公传》为其异称,《太史记》《太史公》《史记》为其省称,《史记》自东汉桓帝起成为该书正名。关于《史记》一书的定名原因,历来学者主要有四种观点,即:“单名说”“子书说”“历史地位说”“图书命名原则说”。前两种观点不予采信,后两种观点分别论证了外部特殊历史背景及书名内在命名规律的重要作用,可信从。关于《史记》及其异称涵义,“史记”之名从通称统一为专名,其“古史官之记”的古意逐渐丧失,作为专名的《史记》特指司马迁之《太史公书》,同时凡是描述其作者、篇章结构、内容、主观评价等属性的修饰词共同构成了其书的书名涵义。异称中“太史公”题目所指应为“既尊其父,亦是自题”。  相似文献   

3.
西印 《青年科学》2009,(3):40-40
《红楼梦》这部古典小说还有《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书名,但都没有《红楼梦》更符合原书旨意。原书的“凡例”说,“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意思是说,整部小说写的就是红楼一梦。“红楼”和“朱门”一样,是古代王侯贵族住宅的代称。不言而喻,“红楼梦”就是说红楼贵族的显赫无非南柯一梦。  相似文献   

4.
范文澜说“四史之名见于《隋志》”,历来“四史”并举或以之为书名的并不乏其例,但其所含子目却不尽相同。如《四史疑年录》为《史记》、前后《汉书》和《晋书》;清同治11年成都书局据殿本所刊的《四史》,则为《史记》、前后《汉书》和《三国志》,本文所称“四史”,即同后声。今特冠以“前”字,以示明确。  相似文献   

5.
正近几年来,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作品呈现雨后春笋之势,在收视率上创下电视剧作品历史新高。以《花千骨》、《琅琊榜》、《老九门》、《锦绣未央》、《大唐荣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人民的名义》为代表,一批又一批IP剧进入观众视野。那么,IP剧到底是什么?IP剧为什么拥有如此大的受众群体?IP剧的发展现状如何……这些问题潜藏在IP剧创造出的巨大价值背后,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6.
秦岭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岭古称南山,《诗经》有“节彼南山”,《禹贡》你“终南惇物”,《山海经》亦称“南山”,等等。根据历史载籍,南山之名,由来已久。秦岭之名,大概为后起,始见于《史记》,谓“秦岭天下之大阻也”。秦汉而后,特别经过韩愈贬潮州诗,“云横秦岭家何在”,秦岭之名,随韩诗而远扬。有的研究者,说“秦岭之名、乃外国学者所定,而并非吾人习用之名”,征之历史事实,此说值得考虑。南山亦称终南山,左传有“终南九州之险也”。东方朔有“南山天下之阻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则说:“盖终南脉起昆仑,尾衔嵩岳”。到了清朝同治年间更有毛凤枝著有《南山谷口考》,“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凡南山谷口北向者,得一百五十”,正是陕南秦岭的山地。有的研究者,则说:“陕南一带山脉,吾国典籍中,向来似无总名”,征之历史事实,此说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藏文“宗(rdzong)”一词所含内容和《格萨尔》部名上“宗(rdzaong)”一词在《格萨尔》部名上所含内容、确切地说“宗”一词在《格萨尔》部名上实际所起作用之比较分析,认为《格萨尔》部名上的“宗”,既不能和过去作为西藏地方政权机构——行政区域治所之名的“宗”等同起来理解;也不能与作为过去有别于普通民宅的特殊建筑物之名的“宗”等同起来理解。提出《格萨尔》部名上的“宗”类似于汉族长篇小说的叙述法“篇”,是一种便于记忆和说唱史诗而采取的该文学作品形式上的一种程式法或写作模式。  相似文献   

8.
孙诒让《札迻》校读古籍引证丈献材料的特点包括引书的博采性、引书的针对性、引书的直接与间接相依性、引用文献材料的双效性。《札迻》校读古籍引书的方式主要有:作者一书名一篇名式、作者一书名式、书名一篇名式、只引书名式、书名简省式、只有篇名式、只引某本式、只引作者式。孙诒让引证文献的不足之处主要有:引证部分文献版本标示不明;所引同时材料多限于金石类文献,而不及其它。  相似文献   

9.
《石头记》与《风月宝鉴》的合成工艺早已完成。全书后半部分非高鹗凭空续作,而是在程伟元搜集的残本基础上补缀而成。残本是以前迷失的未定稿之前的原作。原作止于78回而失30回,共计应是108回。其书名早就几个并存。曹Fu倾向于用《石头记》,别人倾向于用《红楼梦》。曹Fu和雪芹辞世后才定下名来。  相似文献   

10.
《玉篇》版本源流考述常耀华《玉篇》是我国第一部以楷书为正字的古代字典,是除《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之外我国现存的最古字书.它上承《说文》之绪,下开现代字典编辑体例之先.在中国辞书史上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后人把它看得与《说文》同等重要.《玉篇》...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学者尊称阳明先生.成化八年(1472)九月十日生于浙江余姚,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卒[1].《年谱》说他是晋光禄大夫王览后裔(王羲之即览之曾孙)。阳明高祖王与淮精研《礼》、《易》,曾著《易微》数千言,祖父王伦(?──1490)亦有《竹轩稿》、《江湖杂稿》行于世.父亲王华(1446—1522),人称龙山公,成化十七年(1481)进土第一名,历官南京吏部尚书。龙山公爱绍兴山水佳丽,又为先世故居,遂自余姚往迁居之。阳明幼年在原籍生活,相传五岁尚不能言,十一岁随龙山公赴京师过金山寺时,却能豪迈赋诗,慧…  相似文献   

12.
在新红学家发现加注了脂砚斋的批语的版本前,红学研究中井无脂砚斋其人。脂砚斋不是第一个阅读《红楼梦》的读者,也不是第一批书的人。当时社会上还有其他版本、其它书名的《红楼梦》在流传,不止脂砚斋所抄阅再评的《石头记》一种版本。所谓“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苦哭芹,泪亦殆尽”等语是脂砚斋说的假话。  相似文献   

13.
论郑樵     
郑樵(1104-1162).号渔促,福建兴化军莆田县人。生于宋徽宗崇宁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三十二年,是南北宋之交的学者。他是宋代反传统学者中最大胆的一位,他研究《诗经》时,认为《诗序)是"村野妄人"所作.彻底把(诗序)的说法加以推拥,对汉代的(毛传}、(郑实),则作彻底的剧创。郑标的说法,在南来时代起了革命性的影响。首先朱子接受他的观点,把以前进从传序)而作的(诗集传》全部废弃.另作反《诗序)的(诗集传}和《诗序辨说),形成来人的反《诗序)运动。郑檐的说法为朱子派学者所吸收,但他的地位并没有相对地提高。他的…  相似文献   

14.
<正>郑延玉的杂剧《楚昭王疏者下船》既被收入了元代的《元刊杂剧三十种》,也被选入了明代的《元曲选》,但两个版本所载的这部剧的内容不尽相同。首先,从情节来看,两个版本所写的这部剧的开头和结尾并不一样。就开头来说,明刊本没有了元刊本的楔子,而增加了对湛卢剑的来历和对吴楚两国争夺宝剑之事的描写:"采五山之铁精,炼六合之金气,感得雨师洒尘,雷师击节,蛟龙捧炉,天帝焚炭,候天伺地,阴阳同体,久而成功。带之有威,用之无敌,真乃世之奇宝也。一向在库中收  相似文献   

15.
大徐本《说文·糸部》失校证诂常兴华,常耀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展转流传至宋代,大失旧貌.宋太宗雍熙年间,徐铉等奉诏校订,书成付国于监雕板,铉弟锴亦攻《说文》之学,作《说文系作》,故世称铉所校定者为大徐本。系传为小徐本.由宋至明清之...  相似文献   

16.
甲戌本《石头记》提到《红楼梦》有五个书名。关于《红楼梦》的书名,红学界提出不同看法。通过对《红楼梦》题名的概括性、寓意的深刻性、脂批本的证据和时人的旁证,系统论证以《红楼梦》为书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人间词话》“境界”说析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间词话》“境界”说析评李新灿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人间词话·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开篇首句即已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并以五代北宋之词为例来证实这一命题.“境界”说并非王国维首创,在王国维笔...  相似文献   

18.
梨枣与牙签     
翻阅《中国电视报》,在“史海钩沉”栏目下有一篇《纪晓岚与(四库全书)》的文字,注明是根据《百家讲坛》提供的素材整理而成。如何评价《四库全书》和纪晓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当由专家们去研究。这里想说的是:作为学术性的栏目,且以《百家讲坛》之名介绍“国学“知识,却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实属不解。  相似文献   

19.
林吕彝《射鹰楼诗话》谓:“昆山顾先生亭林古近体诗,沈着雄厚,深得杜骨.其诗可为前明诗家之后劲、本朝诗家之开山。余最喜其《海上》七律四诗.云……。四诗无限悲浑,故独超千古.直接老杜.”顾炎武不仅在《赠邬处士继思》中说:  相似文献   

20.
汉乐府札记     
班固《汉书·礼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同书《艺文志》说:“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由于有这两条记载,后来便有人认为乐府是在汉武帝时才建立的,如刘勰《文心雕龙·乐府》篇便说:“武帝崇礼,始立乐府。”颜师古在注《礼乐志》那条材料时也说:“始置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但《汉书·礼乐志》另有一条记载说:“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萧管。”司马迁《史记·乐书》也有一条材料说:“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舞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以增更,于乐府习常隶(肄)旧而已。”这又说明乐府之名在武帝前早已有之了。于是又有人认为班氏所记,显然自相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