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分为主导文化、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成为商品,文化效益决定文化命运。在当前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生产和消费高雅文化产品成本高、收益小,生产和消费大众文化产品的成本低、收益大。高雅文化的衰落和大众文化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主导文化主要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和支持,市场化程度较低,不在此讨论范围。随着人们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高雅文化将充分实现其效益而逐渐兴盛。  相似文献   

2.
CCTV10的《百家讲坛》是央视最具文化品位的栏目,在其发展历程中不断调整栏目运作机制,逐渐成为高雅文化走向大众,提高大众文化品位与文化素养的大众传媒平台。通过对《百家讲坛》的发展历程的考察,明确高雅文化在大众传媒时代遭遇了边缘化困境,但在市场文化占据主导的消费社会,以学术为代表的高雅文化可以投入到市场的商业化运作之中,为大众提高与普及文化显现独特的价值,在当代中国文化构建中找到话语平台,拓展话语空间,以此寻求突围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整体偏低,高雅文化消费比重更低,这不利于文化的传承性发展,更削减了文化消费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提高河北省高雅文化消费水平的建议有:发展多样化的经营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市场化;发展层次化的文化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文化消费者需求;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相融合以吸引文化消费者;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引导文化消费向较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4.
西方大众文化是以商业性、消费性和娱乐性为特征的文化形态。其宣扬感性化娱乐取向和视觉影像的泛化直接影响着中国文化消费观念、消费取向和消费方式,造成中国文化消费的三大问题:文化消费的媚俗低俗化、文化消费的主流价值观的偏离和文化消费审美意识的缺失。正确引导文化消费,剔除西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是当前文化消费问题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20世纪 90年代 ,中国电视剧领域里 ,与文化工业、文化商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大众文化为一方 ,维护国家意识形态中心地位权威的官方主导文化 ,和执著于启蒙传统及高雅艺术追求的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为另一方 ,进行了一场全方位的激烈的较量。这场较量 ,涉及到诸多问题 ,即 :电视剧的社会意识形态本质 ,审美本质 ,电视剧的社会功能 ,电视剧创作主体的使命与责任 ,电视剧与观众 ,电视剧与市场 ,电视剧与文化全球化问题 ,电视剧文化中的媚俗倾向 ,等等。文章对大众文化、文化工业、文化商业对电视剧艺术的全面渗透作了深刻的揭示和初步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2 0世纪 90年代 ,中国电视剧领域里 ,与文化工业、文化商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大众文化为一方 ,维护国家意识形态中心地位权威的官方主导文化和执著于启蒙传统及高雅艺术追求的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为另一方 ,进行了一场全方位的激烈的较量。这场较量 ,涉及到诸多问题 ,即 :电视剧的社会意识形态本质 ,审美本质 ,电视剧的社会功能 ,电视剧创作主体的使命与责任 ,电视剧与观众 ,电视剧与市场 ,电视剧与文化全球化问题 ,电视剧文化中的媚俗倾向 ,等等。文章对大众文化、文化工业、文化商业对电视剧艺术的全面渗透作了深刻的揭示和初步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西方文化的犬肆入侵,中国大众文化迅速崛起,并已融入全球化的后现代语境中。大众文化与群众文化、民间文化并非同一概念,与精英知识分子建构的高雅文化针锋相对,大众文化是一种商品文化、世俗享乐文化和技术传媒文化。  相似文献   

8.
马尔库塞作为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吸收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社会文化批判理论,这套理论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强烈批判,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对我国文化建设有着重要启示。当前,中国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文化标准化、商品化、过度娱乐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方向引导大众文化建设,重视文化创新,鼓励大众传媒正确引导大众文化消费,为大众文化消费注入更多的理性因素,以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9.
从后现代语境下的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商业性、娱乐性特征这个角度,并运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分析《功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文化生态呈现失衡状态,具体表现在:以往的精英文化失守,当下的大众文化上位;国家的主导文化僵硬,市民的大众文化世俗。大众文化的审美畸变导致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播的娱乐化、炒作化、市场化、流行化、低俗化等特点,文化失去了其审美认识、审美教育的社会功能,反而成为娱乐大众的帮凶,甚至已经失去了该有的道德底线。本文对当下大众文化的走向提出了些许看法,旨在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获得积极的、更富于建设性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1.
南宋王朝定都杭州以后,受“浙西”文化的影响,南宋文化更具优雅、婉美而精细的形态,生成了追求诗意的审美品格。南宋文化为南宋文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融入世界、认识世界的文化感知方式,从而为南宋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自身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文化产业的兴盛带来了许多理论话题与现实问题。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带有鲜明文化革命色彩的传统批判理论曾盛极一时 ,是伯明翰学派与后现代主义诸家为大众文化批评带来的反拨和突破使其步入了多元共存的文化“后革命”时代。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先后引进 ,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 ,也能解决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 ;但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情境 ,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问题硬性移植到中国而变成“假想敌”。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在实现人们从传统解放的过程中,又将人纳入到其自身逻辑下。表现在文化上,就是大众文化以一种强势使主导文化之光黯然失色和高雅文化边缘化。人的发展有现实和理想两个维度,大众文化使人在一种情感宣泄和追求时尚中实现感官满足,但又在认同现实中忘却传统,失去批判超越的理想主义。日常生活批判把传统、现实和理想视为人的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以主动精神在追求未来中判断现实,表达着现代化中人的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其批判理论的核心议题之一,也是大众文化研究的奠基性理论.我国学者对该理论的研究经历了由野蛮移植、质疑反思到恪守本位这样一个演进过程.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引进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的开展,它既是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的有力武器,也是建构中国大众文化理论必须汲取的话语资源.  相似文献   

15.
大理白族建筑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在中华民族建筑中享有盛誉。本文从文化角度阐述了白族建筑特色怎样植 根于本土文化沃土,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并经创新而形成。总结出白族建筑遵从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充分和谐 以及体现了白族人民典雅、素净、细腻、宁静的审美意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朱艳 《皖西学院学报》2011,27(3):145-148
《致世博》以通俗易懂的主题旋律和典雅清新的意境营造赢得了国际化的艺术效果。以世博会文化为学术背景,对这一文化现象产生的艺术特质进行了具体分析,其主题素材综合多元、结构逻辑的层次布局、色彩转换的人性化需求等特质也就有了宏观的学理价值。这对深入认识中国流行音乐的国际化发展将有所裨益,对理解中国盛典歌乐的艺术价值甚至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7.
进入消费时代,影视市场的利益竞争日趋白热化,影视事业已然转化为赤裸裸地为利润而战的影视产业。在这种情势下。影视产品的经济效益成为市场生存的关键。轰动一时的“红楼梦中人”这种大众狂欢式的选秀活动。就是商业化媒介营造娱乐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这场引起海内外普遍关注的“红楼海选”所依凭的魔法是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靠商业运作把持话语霸权和大众媒介,其基本秘诀就是调动一切可资利用的因素,把常赔本的“阳春白雪”变成稳赚钱的“下里巴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