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具有文化领域的开放性、文化消费的共享性、文化定位的通俗性和文化形成的市场性等特征。现代科技革命为大众文化创造了技术务件,提供了经济条件和赋予了现代内涵。大众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众参与公共生活的重要途径,是社会稳定与控制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视野中的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正在接受高等学校教育的大学生,而其影响并非都是积极的。高等学校教育有必要而且可能担负大众文化批判与重构这一时代所赋予的“新的重要使命”。大众文化与高等学校文化的疏离、高等学校教育的文化生态环境、大众文化对大学生身心发展负面影响是高等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与重构的重要原因。高等学校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高等学校教育新的文化使命、高等学校文化的特殊规定性使得高等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成为可能,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开放和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为高等学校教育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与重构提供了条件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分为主导文化、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成为商品,文化效益决定文化命运。在当前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生产和消费高雅文化产品成本高、收益小,生产和消费大众文化产品的成本低、收益大。高雅文化的衰落和大众文化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主导文化主要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和支持,市场化程度较低,不在此讨论范围。随着人们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高雅文化将充分实现其效益而逐渐兴盛。  相似文献   

4.
文化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领域。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控制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意识形态。在批判大众文化的同时,他们讴歌精英文化的乌托邦指向和批判功能。在当代社会,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样,事实上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所以,通过文化批判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的企图是注定不会成功的,真正具有变革社会功能的,只能是具体的物质实践。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对大众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大众文化承担着后现代主义社会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詹明信后现代文化理论对于我国大众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深入分析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西方后现代理论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与重组,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更好地解决中国出现的问题,使中国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阿多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激进的文化批评家、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更赋有社会学家的深刻的一面。阿多诺对大众文化批评的社会学价值在于,大众文化所包含的人类学意义的文化内涵与精英意义的文化内涵之间的基本冲突;同时他也阐述与分析涉及到了大众文化的商品化问题;标准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个性化问题;大众文化社会功能与文化市场中的肯定性质及负面性质。  相似文献   

7.
新写实是大众文化的文学表现形式,它是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相伴生的一种文学运动。新写实文学实践具有自根自本的汉语文化背景,是由我们本土文化所哺育出来的,它的出现标示了一种本土化的大众文化话语的形成。新写实已经走向一种新的美学。新写实不对生活进行诗性追问,表现出与生活的原则同格,这表征了大众文化是一种品位不高的文化,大众文化的缺点通过新写实文本被证明得千真万确。  相似文献   

8.
大众文化,凭借着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工业化批量生产,在满足大众业余文化生活的需要,促进了社会观念的变迁与文化事业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大众文化已经变得同质化、商品化、伪个性化、技术化且具有一定的意识虚假性。大众文化非文化、大众文化反大众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工业化的弊端,可以试图通过以下三点来避免大众文化工业化所带来的问题:摒弃物质性,加强思想性;摒弃强制性,加强人民性;摒弃程式化,加强艺术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众文化是指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以来,伴随着日渐繁荣的商业文化环境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消费性文化,经济属性是其重要属性之一。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为大众文化的商品化提供了生长的条件和土壤。但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中国大众文化为迎合大众而成为一种消费性的文化,表现出对历史连续性的拒绝和对主体的否定。我们必须以人文精神向大众文化渗透,将其提升,拓展其精神向度,使其逐渐接受价值理性的制约,最终建立起大众文化生产的秩序。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文化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众文化生产方向的把握、对大众文化所传递价值观的整合作用,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透过大众文化的传播途径。建立引领机制,不仅要优化传播机制,还要建立预测大众文化发展趋势的机制、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互动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众文化生产的机制、区分大众文化多样性需求的引领机制。  相似文献   

11.
把流行文化看作特定的生活方式,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流行文化的主要特征,进一步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和学生两个方面阐释了流行文化所造成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借助大众文化及心理批判等相关理论,指出应在价值观教育、文化覆盖力和课堂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制定相应对策,进而有针对性地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其批判理论的核心议题之一,也是大众文化研究的奠基性理论.我国学者对该理论的研究经历了由野蛮移植、质疑反思到恪守本位这样一个演进过程.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引进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的开展,它既是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的有力武器,也是建构中国大众文化理论必须汲取的话语资源.  相似文献   

13.
CCTV10的《百家讲坛》是央视最具文化品位的栏目,在其发展历程中不断调整栏目运作机制,逐渐成为高雅文化走向大众,提高大众文化品位与文化素养的大众传媒平台。通过对《百家讲坛》的发展历程的考察,明确高雅文化在大众传媒时代遭遇了边缘化困境,但在市场文化占据主导的消费社会,以学术为代表的高雅文化可以投入到市场的商业化运作之中,为大众提高与普及文化显现独特的价值,在当代中国文化构建中找到话语平台,拓展话语空间,以此寻求突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文化产业的兴盛带来了许多理论话题与现实问题。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带有鲜明文化革命色彩的传统批判理论曾盛极一时 ,是伯明翰学派与后现代主义诸家为大众文化批评带来的反拨和突破使其步入了多元共存的文化“后革命”时代。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先后引进 ,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 ,也能解决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 ;但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情境 ,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问题硬性移植到中国而变成“假想敌”。  相似文献   

15.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0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全球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文化赢得了自身的独立与自主,成为当代社会政治、经济之外的第三种重要力量;其次,文化改变了其固有的角色,它演变成为一种商品,并逐渐发展为经济领域的一支有生力量,形成了生机勃勃、潜力无限的文化产业。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的极度扩张与科技文化的发展,人类才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新的历史时代,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地位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6.
浅论染发现象的背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之凡 《科技信息》2008,(33):263-263
文化现象充斥了世界的方方面面,世界上的每种现象,每样物事都蕴涵着自身的历史与文化,而这种历史与文化又反映和促进了物事的变迁。染发现象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细微的社会现象,本文主要就是通过染发这一现象来一窥人们染发背后的心理因素及反映出来的大众文化特质,即个人行为与大众行为的关系及行为的盲目性与必然性的关系背后的大众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7.
孙波  周彬 《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5,28(2):149-151,15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科技的进步以及大众传媒的普及和应用等,使得大众文化在20世纪末的中国迅速崛起,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现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年学生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剖析了大众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政治意识、道德观念、人生态度等方面的不良影响。提出了大力发展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加强对青年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大众传播时代"我上电视故我在"、"我快乐故我在",这种文化带给人们的快乐,没有理性的光芒,无法解决人们精神困境的种种问题,只是大众文化流水线上的一道工序。数学文化的兴起,让人们看到了理性的光芒。"我思故我在",研究数学文化离不开研究数学史。在世界数学史上,希帕蒂娅(Hypatia)是一位献身科学的杰出女性,读希帕蒂娅,看到的是人类对理性文化的不懈精神追求。今天我们研究数学文化,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数学素养。文化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胜负。在女子学院,培养女性理性思维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19.
茶谚是伴随着茶产业发展而派生出的一类典型的茶文化现象。三峡茶谚语积淀了丰富多彩、意境优美、雅俗共赏的茶文化内涵,其内容包括茶与环境、茶与技术以及茶与生活等,其特征表现为具有综合性、群众性、传承性和教育性,三峡茶谚的整理分析,有利于丰富和发展茶文化、推动茶文化产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