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傣族竹楼     
傣族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是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古老的住房,原以竹子为主要材料修建,竹柱、竹梁、竹檩、竹椽、竹门、竹墙,就是盖在面上的草排,也用竹绳(竹篾)拴扎。傣族的竹楼,造型美观独特。人字形的屋脊下,是四个屋面,上下重檐。楼室门口设  相似文献   

2.
植物园的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是一座具有浓郁傣族风情的建筑,设计灵感来自于傣家竹楼。虽然建筑材料已经换成了钢筋水泥,但是结构还是傣族典型的干栏式建筑—人字形的屋脊和上下分层是最大的特点。在民族文化博物馆中,你可以看到望天树标本等雨林奇物,可以看到缩微的雨林景观,还可以看到普洱茶的制作过程。  相似文献   

3.
李蓓 《科技咨询导报》2010,(15):243-243
傣族属百越族系,它有着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表现出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其文化特点是沿河谷种稻,居干栏式建筑,"断发文身,善于纺织"。同时也拥有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神话是傣族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并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性和审美意识形态。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深深根植于其民族的文化社会环境之中,也是他们情感的体现思想的表达,与他们的一切生活活动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侗族“矮脚楼”的产生模式一般被认为是侗族典型干栏式建筑“高脚楼”受汉文化影响变化的结果。本文中以湖南会同高椅村为例,分析其村落布局及单体建筑从南方天井式民居到侗族“矮脚楼”的演变过程,并以此作为侗族“矮脚楼”产生的另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5.
三峡地区夏、商、周时期的居住遗址数量已大大增多,夏、商、周时期建筑普遍流行一种“干栏式”建筑,同时此时期的地面建筑形式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出现“地面台式”建筑,并且大量应用板瓦、简瓦覆盖屋顶。  相似文献   

6.
壮傣族群文化传播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曲折漫长的历史以及跨国跨境等原因,具有非同寻常的传播特色。广西龙州壮傣族群作为壮族支系,其文化传播具有独特、明显的形态与特征,对其分析研究,以期给类似的少数民族和族群文化传播以启迪思考,共享民族文化传播成果,互促互进。  相似文献   

7.
论壮族干栏文化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干栏式建筑为载体的壮族干栏文化 ,是壮族传统文化体系中文化含量最为丰厚、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既有很多合理、科学的优良文化成分 ,也有一些落后乃至消极的文化因素。在现代化的进程中 ,要继承和发扬其优良成分 ,摒弃其落后的因素 ,注入现代建筑技术及文化因素 ,构建既有时代特点 ,又有民族风格的新的民居文化  相似文献   

8.
“岜?”文化的提出源于壮族人民大多生活在岩溶地区的地理人文事实。就“岜?”文化的表征而言,壮语地名展现其景观文化,干栏建筑展现其居住文化,山石崇拜展现其信仰文化。“岜?”文化还与其他文化联动,其与“那”(水田)文化互补相通,与“欢”(山歌)文化关系密切,与其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岜?”文化还可进行现代价值转换,调动其生态文化可守护“绿水青山”,挖掘其特色文化可助力乡村振兴,坚守其文化风情可弘扬壮族传统文化,发扬其包容精神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传统建筑是由古代原始人类穴居、巢居居住方式长期演化而成的土木建筑与悬空平台相结合的干栏式建筑,它以其浓郁的民俗文化美和独特的建筑造型美而体现出它独特的人文价值。土家族传统建筑作为民族文化的有形载体,它的建造过程与空间营建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人化宇宙、法天敬祖的宗教哲学思想,其造型与装饰则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以物寄情”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台语支民族有共同的历史来源,是中国、东南亚有影响的一个族群,但是由于缺少文献记载,其早期历史十分不明晰,语言比较分析成了重构这个族群早期历史的重要手段。壮族、傣族是台语支族群两个重要的民族,通过词汇比较发现,壮、傣民族分化前就创造了发达的稻作文明,在稻田和水利建设技术、水稻育秧栽培技术、稻米加工利用技术以及由此衍生发展的畜牧、建筑村落以及节庆信仰等领域已与现代传统农村相差无几,可以说壮、傣民族分化前已经具有比较发达的以稻作文化为特征的农业社会文明。比较分析壮、傣民族早期共同稻作文化形态对进一步认识台语支诸民族历史文化源流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白族民居建筑的审美历程与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白族民居建筑中所深蕴的历史及文化内涵,审美意蕴.通过干栏式、井干式、土库房三种较古老的建筑模式来论证当时民居建筑的原始性.并以两种典型的汉式建筑(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来论证其包容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方、正、组、圆“的美学观点.全文结合考古学、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再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加以论证,不乏有新的创见.  相似文献   

12.
从山水与人文的视角,对文山壮族稻作文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梳理。认为文山独特的山水是孕育稻作文化的天然土壤和温床,这里的“那文化”是作为稻作文明历史遗迹的语言体现;具体分析了文山壮族稻作文化的几种表现形态:花街节、铜鼓、三种原始的祭祀方式、独特的干栏式建筑以及婚丧、禁忌、礼俗,解读了其背后所蕴涵的稻作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壮剧作为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应当尽快“走出去”,让英语世界国家认识壮剧,了解壮剧,从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壮剧的行当角色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因而在对其进行荚译时,应以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遵循“文化再现”原则,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壮剧行当所蕴涵的壮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4.
秀塘壮族民居既有一般壮族民居干栏式建筑的特征,又具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这些特点是对当地环境高度适应的结果,带有明显的生态特征。它融入了强烈的"天人合一"色彩,还给子嗣留下了永继发展的可能,在生态人类学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2005年3月14日,泰国西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拉塔那潘博士到广西民族学院举行题为“泰国本土文化的发展”的学术报告。广西社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和广西民族学院师生出席了学术报告会。多年来,拉塔那潘博士研究致力研究泰国泰族与中国傣族、壮族的渊源。她将泰国的民族与我国的壮族、傣族,柬埔寨的民族进行对比,详细介绍了泰国的洛族文化。她说,泰族是一个深受佛教影响的民族,在泰国政治中有一定的影响,泰国的国王登基前须先接受泰族的占卜。泰国泰族相信他们的祖先是青蛙,以青蛙为图腾崇拜,这与广西的壮民族非常相似。拉塔那潘博士的报告让听众…  相似文献   

16.
侬智高是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他于公元1055年起义失败后,率部退聚滇南,落籍元江。其后裔由侬氏改为那氏,其部众亦由壮族(侬人和沙人)改称傣族(傣仲)。他们中的许多人还南迁到老挝、缅甸和泰国,成为老人、掸人和泰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充分说明:元江作为壮、傣民族融通过渡的地方,或者作为壮、泰、老、掸诸民族历史衔接的枢纽,都与侬智高及其部众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生活在文山州的各个民族,从古至今都热爱美术,他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实物资料,包括原始岩画、铜鼓纹饰、服装服饰、壮锦图案、“干栏”建筑、石雕木刻、民间工艺美术以及农民版画等。这些资料具有极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很高的研究开发价值。我们应该认真加以研究、保护、传承和发展,将其用于房屋设计、市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旅游景点建设,以及服装设计、装饰装潢和民族旅游工艺品的生产上,并使之进一步弘扬光大,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  相似文献   

18.
科研动态     
2003年8月5日至11日,我校科研处处长杨永福及民族研究所部分研究员,在文山州委宣传部朱荣同志的陪同下到富宁、广南先后对剥隘古镇、壮剧发源地之一的索乌村,皈朝沈土司衙署遗址、广南县者兔乡西芽村壮族干栏式建筑及坝美生态文化村进行田野考察。考察期间得到了广南、富宁两县县委宣传部及文化局、民宗局等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富宁县委宣传部刘副部长、广南县委宣传部李副部长、文化局冉副局长特意为调研组召开了座谈会,并对如何开展民族文化研究,以便更好地参与两县的经济社会建设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三峡地区土家族吊脚楼,是三峡及周边地区土家族人们世代居住的一种独有的建筑形式,它延续了几千年前南方先民开创的十栏式建筑特点,同时又融合了三峡地区山区地理特征,在大汀、溪沟边用干栏式支撑起吊;山中坪坝用石块、土垒筑起吊;山麓边依山就势斜撑起吊。充分展现出土家族先民的聪明才智,其优秀的建筑表现手法和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来达到天地人社会和谐的建筑理念,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优秀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自称“傣端”的白傣系一个跨中国、越南、老挝等国而居的傣族族群.该族群不信仰小乘佛教,有一套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其主体分布在越南,国内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红河州金平县中越边境一带。老挝也有部分分布。白傣有自己的语言和传统的文字。白傣语亲属称谓是白傣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它与其他傣族族群的亲属称谓不尽相同,透过这些亲属称谓可以映射出白傣族群的亲属制度及基本婚姻形态。文章着重讨论白傣语的“九族”制亲属称谓系统,并对称谓中“对称与引称”“专称与通称”“敬称与谦称”“从属称与扩展称”等类型特征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