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求“元气”学说的起源 ,通过考古发现及辨伪考证 ,认为先秦子书《冠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元气”是宇宙的本原 ,“气”可以决定万物的形态与性质的宇宙本原观。同时 ,认为《冠子》具体而形象地描述了“元气”是怎样生成天、地、万物 ,乃至整个宇宙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为探求“元气”学说的起源,通过考古发现及辨伪辩伪考证,认为先秦子书《He冠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元气”是宇宙的本原,“气”可以决定万物原形态与性质的宇宙本原观,同时,认为《He冠子》具有而形象地描述了“元气”是怎样生成天、地万物,乃至整个宇宙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柳宗元所处的时代环境出发,着重在两个方面阐述作家道家思想的表现:(一)对道家“元气”说的继承和发挥.认为“元气”是万物的本原,意识到“元气”产生万物是通过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论述了“元气”的无限性及其表现(?)态.(二)对道家“天道自然论”的继承和发挥.由“天道自然”走向无神论,由“天道自然”主张“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4.
<正> “气化”学说,始于《内经》,本于“阴阳之道”。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阳和布化,阴气乃随”,“阴气内化,阳气外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阳化气,阴成形”。《素问,五运行大论》还说,“万物之上下左右,阴阳之道路也”。这些文献试图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莫不具有上下、内外、左右、升降、出入的相互运动相互作  相似文献   

5.
正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日:"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这句话的原意是:阴阳二气交感,则万物化生出琼液,男女构精交合,则万物化生出生命。《周易》说:"三人同行,则一人受损;一人独行,则得到友人。"说的是合二而归致于一。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即阴阳、万物、损益。万物由阴阳二气交感而成,我们的生命也是由父母交  相似文献   

6.
“物化”是我国古代美学独特的范畴,最早发端于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包容关系并把它作为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基本上是先秦时期“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如《达生》篇所说:“灵台者,天之在人中者也。”《庚桑楚》篇郭象注:“灵台,心也。”,意谓人心中包含着天地自然,突出了“天”的自然含义。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认为必须通过“物  相似文献   

7.
王符是东汉后期一位有名的思想家。对于他的世界观,曾有过讨论,但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一元论,有的就说是二元论。我认为他是元气和道的二元论者(见《王符宇宙观的二元论倾向析》,《天津师大学报》1986年第4明)。最近王步贵同志发表文章《王符的“元气一元论”探析》(《人文杂志》1987年第1明,以下简称王文),说它是元气一元论,并指出,以为它是二元论的,所根据的材料有问题,而那样主张“是一个原则性的错误”。事实如何?且做进一步的辨析。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时养生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是《黄帝内经》因时养生的重要法则。其精要是按照四时气候、节气的阴阳变化 ,自然界万物生、长、收、藏规律来调养人体的“阳气”和“阴精”。人的生命活动只有顺应四时阴阳变化 ,从精神、饮食、生活起居等各个方面调合养护 ,才能使人体正气充盛 ,精气充足 ,健康长寿。充分体现祖国医学天人整体观中“从阴阳则生 ,逆之则死 ,从之则治 ,逆之则乱”的顺应自然规律的养生防病的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9.
笔者认为,道家的生态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道家宇宙观认为,人处于宇宙系统中,“道”是天地万物之祖宗,万物归根结底都是由“道”产生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人出源于自然,并统一于自然,人与自然共生于统一生态系统。《道德经》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日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相似文献   

10.
王符,东汉临泾(甘肃泾川北)人,大约生当和、安帝之后至桓、灵之际。著《潜夫论》三十六篇,唐韩愈谓为“愤世著论,潜夫是名”(《韩昌黎集》卷十二),说明《潜夫论》乃是愤世嫉俗之作。在对《潜夫论》的研究讨论中,也涉及王符的宇宙观问题,对此论者看法不一,有的说是“元气一元论”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有的则说是“道气二元论”(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究竟如何?有必要再做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与哲学认为,在“混沌”或“太一”中创生了阴阳,衍生出天地万物。老子与孔子形成天道观的时候,都受到了远古历法的影响。古代流行的盖天说与浑天说都受到远古六龙历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六龙历也是《周易》形成的天学背景。立足于古代地心说的左旋说与右旋说的争论,涉及到唯物主义经验论导向的历学家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导向的儒学家的斗争。  相似文献   

12.
清代著名艺术家郑板桥,其元气本体论美学思想,认为气是宇宙的本体,万事万物是由气所构成,人的肉体和精神也是由气形成;其元气创造论美学思想,认为宇宙万物的产生和变化也是由气所推动的;其元气论美学思想,使他热爱自然美,关怀生命关,追求虚实共生的意境关,并采取兼容并蓄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13.
韩愈的籍贯,史书记载不一,《旧唐书》记昌黎人;《新唐书》说邓州南阳人;李白在《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中也说南阳人;李翱在《韩吏部行状》中说“昌黎某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及《中国文学史》说河南河阳人;《中国历史人物生率年表》(1981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载“昌黎(今河南南阳)人”。此外,还有些书籍说河内南阳,有的说河南沁阳,也有的说河南孟县。总之,众说纷云,未  相似文献   

14.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自中国哲学产生以来,几乎各个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都探讨过一世界观问题。纵观中国哲学的整个发展过程,有关天人关系问题的观点大致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天人相分还是天人合一;其二是说天是自然之天还是人格之天。“天人感应”是西汉时期的儒学、神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在董仲舒看来,“天”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最后根源,天人是存在着相副“类合”的关系,可以互相“感应”,宇宙万物和人的产生都是“天”有目的地安排的。他说:“天者,万物之祖也,万物非天不生”,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关于人类有两种“生产”的论述,是中华“阴阳”观念产生的依据。先秦儒家孔孟未涉及阴阳和兰蕙,至《荀子》之言“兰”,旨在明“礼”。此前屈原视兰蕙为“君子”,其阴阳与之无直接关系。阴阳观念对于《易》学的贡献,落到了道家的身上。发端于《老子》的“道”的阴阳“气”说,经《庄子》的发挥提升以及《易传》的系统深化,遂将“天道”推及于人事,解释大千世界。“阴阳”由此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最基本的范畴和根本法则。《易传》的“阴阳合德”至汉武以后演为“阳为阴纲”,其“原型”(阴阳)的“置换变形”,可以儒家的礼制和人诗中的“兰蕙”为证。此乃以今人的立场,借古人的眼光,对“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生生”《易》理作尝试性的诠释。  相似文献   

16.
<正> 中医学中之病因学说,追溯往古,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所云的:“阴阳风雨晦明”,古人认为对人体有极大的影响。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天温地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腾;卒风暴雨,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素问·八正神明论》亦云:“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相似文献   

17.
多数学者认为韩愈“不平则鸣”说偏指对于不公平事情的愤慨,“发牢骚”、“鸣不幸”,但是也有人认为还含有“欢愉之鸣”的意思。我们则认为韩愈的“不平则鸣”是以“发愤”为主的,同时“包括欢乐在内”。  相似文献   

18.
勾勒林白从"巫女"到"民女"的转型,并总结其小说创作变化的内容和不变的内核。认为进入新世纪,林白的写作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变。从《一个人的战争》到《玻璃虫》、《说吧,房间》,再到《万物花开》、《妇女闲聊录》,林白的小说创作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其女性写作的立场和女性言说的姿态却始终如一。  相似文献   

19.
《周易》是一部形象说理的特殊的哲学著作。其基本符号“一”、“一”《易传》赋予阴阳说,从而使这部著作成为表述自然界普遍联系的哲学范畴。将阴阳之道引申到文学领域,我们会发现《周易》对中国古代文学风格主流的深刻影响。阳刚之气与“风骨”,阴柔之美与“平淡”的艺术追求,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一系列的规定性。因此,我们可以说《周易》包含极其丰富的文学思想,创作风格是其一,同时涉及到形象思维等等方面。《周易》与我国古代文论的内在联系,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凡文忌直而贵曲,散文尤甚,“曲”,即委婉曲折,起伏跌宕,与平垣直率,一览无余相对。“曲”,主要是对散文的语言和结构而言,其次也包括文气和风格。 怎样做到“曲”呢?我国古代许多文章理论家认为“转折”就是主要方法之一。因此,他们在评论前人或同辈的散文时,十分注重文章中的转折手法。谢叠山赞美韩愈《送董邵南序》说:“文章短而转折多气长者,此序是也。”张廉卿称赞韩愈《与孟尚书书》“转折有拨山之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二》)桐城派古文家高步瀛更是称道欧阳修的文章“一字百转,淋漓感慨,悲凉呜咽。” (《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六》)吴楚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