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宋乾道元年(1165)王十朋知夔州,勤政爱民,兴利除弊,深受民众爱戴。在夔期间作诗315首,表现了他对夔州的深厚情感,讴歌了夔州的山川人文,反映了他治理夔州的一系列德政;表达了对诸葛亮、杜甫等历史文化名人的仰慕之情,以及通过歌咏夔州"十贤"以建构本土诗教文化体系的愿景。王十朋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丰富了夔州诗的内涵,还充分调动地方行政资源,弘扬夔州诗传统,巩固夔州诗城地位,并将其官方意识形态化。可以说,夔州诗城的基础是由杜甫奠定的,而夔州诗城的传统文化建构和维护,王十朋则无愧第一功。  相似文献   

2.
许世荣先生《杜诗〈黄草〉系年考》将杜甫《黄草》诗系于代宗永泰元年(765),并认定此诗非夔州诗而是作于涪洲.针对许文,本文从三个方面辨析了其论之误.从地理学的角度,说明涪洲之"赤甲戌"并非夔州之"赤甲山";从史料角度,说明《黄草》诗应作于大历元年秋杜甫客居夔州时,而不可能作于永泰元年五月杜甫途径涪洲时;从文学创作角度,说明诗人把不同时空人事捏和在一起的合理性.由此得出了杜甫《黄草》诗确实是大历元年秋作于夔州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杜甫教子诗集中出现在秦陇和夔州两个时期。前一时期主要以“寄语”的方式出现,后一时期主要以“面命”的方式出现。体现杜甫教育思想的主要作品为夔州时期的《催宗文树鸡栅》、《宗武生日》和《又示宗武》等三首诗,杜甫以此对儿子进行儒家忠孝仁义,“饱经术”、“熟精文选理”的教育。其教育方法随孩子成长的时期而采用不同的手段,也据孩子不同的资质而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4.
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为了探讨夔属大昌县的情况,趁大昌严明府来夔州的机会,三次约请严明府去西阁同宿。每次约请,明府都答应“能来”。可是最终一次也未到。因此杜甫写下这首情景交融、感人至深的叙事诗。文章分析了杜甫如此等候的原因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读夔州诗,人们也许会感到,在那忧愤沉郁的诗情中,隐含着一种生命凋零的深切哀恸;在那雄浑悲壮的诗境背后,飘荡着一片死亡临近的森冷阴影.诗人强烈的求生欲发为浩茫的人世感慨;对死的预感化作痛切的自悼自怜.这种真切的生命体验在夔州诗中体现得如此深沉感人,几使人鼻酸泪流,心碎肠断.然而,夔州诗的这一特征虽曾有人提及,但却鲜为论者评说.传统诗学往往只重视杜甫诗歌中那些儒家社会政治理想方面的内容,而对作为现实生活中一个真实的人的情感生活,尤其是深层心态,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诚然,关注现实,追怀历史,指陈时事,心忧民生,仍然是夔州诗的主要题旨.但是,病老迟暮的杜甫,已不复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的少年郎,他挣扎在生死之间,苟活于乱世之中,生与死的尖锐冲突形成夔州诗的深层结构,赋予它一种生命体验的独特色彩.现实与历史、时事与民生都和杜甫个人的生命感受结合在一起.揭示夔州诗中蕴含的恋生情态和畏死情结,无疑将深化人们对夔州诗的认识,特别是对杜甫晚年诗风的成因将有所启迪,从而以一个新的视角来评论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清代夔州诗群名家辈出,康熙帝玄烨及大诗人王士禛、宋琬、朱彝尊、纳兰性德、王夫之、毛奇龄、陈恭尹、李调元、张问陶、陶澍、龚自珍、刘光第等诗坛巨擘,皆以其杰出的创作为夔州诗增色添彩.诗人们凭吊八阵图、白帝城,杜甫草堂等古迹,即景感怀,表现出浓厚的伟人情结,这是清代夔州诗创作的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民国夔州诗是夔州诗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在它身上既有社会转型时期的深刻烙印,也携带着历史文化传统的脐血。它把山水情怀与历史反思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它把杜诗情结与人文关怀融为一炉,继承发扬了杜甫夔州诗现实主义精神;民国夔州诗中燃烧着抗战烽烟,辉耀着民族之魂,在大后方抗战文学中独树一帜;它充分展现了诗人的文化人格和诗艺品格;创造了风采灿然的诗歌意象,表现了独具魅力的峡江风情;民国夔州诗既不乏名人之作,也涌现了不少乡土诗人,形成了一个颇有实力的本土诗群;它受新诗崛起及“文学革命”的影响甚微,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生态,保持了独有的地域特征和诗美风采。  相似文献   

8.
杜甫《又呈吴郎》诗的“吴郎”为何许人,历来鲜有其辨者。根据杜甫夔州诗中三首写“吴郎”的诗篇,考辨了“吴郎”为杜甫之女婿。  相似文献   

9.
杜甫的夔州诗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其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非现实意象”与“意象化的现实情怀”的完美结合。杜甫通过两大类“非现实意象”表现了他日益深厚广博的现实情怀,同时这种深厚广博的现实情怀又是“非现实意象”得以确立的依据。这种“非现实意象”与“意象化的现实情怀”的完美结合,使杜甫的夔州诗达到了“思飘云物外,律中鬼神惊”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秋至大历元年(766)春末,杜甫流寓云安写下32首诗篇.云安诗是夔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杜甫云安诗包括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云安诗的山川风物,云安诗中的诗人交游、云安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相似文献   

11.
北宋时期,巴蜀地区井盐业的发展尤为兴盛,这也就使得当时夔州路的井盐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为北宋夔州路地区属今重庆地区管辖,因此研究北宋夔州路的井盐业的分布、产量、价格、销售渠道及其在巴蜀井盐业中的地位,可以比较全面地探究重庆古代盐业史的历史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12.
杜甫是一位具有远大政治抱负和卓越才能的人,然不为世用,而终成为一代伟大诗人.他生平对于诸葛亮最为崇敬,咏其人、其事、其遗迹的诗篇独多.此篇是他在夔州瞻仰武侯庙时的作品,借物寄慨,自伤明志,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壮志未酬的心情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相似文献   

13.
夔州有众多的三国历史文化遗迹,"刘备托孤"等重大事件影响深远.桂甫寓居夔州时,站在爱国忠君的思想高度审视三国人物及事件,以现实主义诗人特有的敏感,挖掘三国文化的有益成分,藉优美的诗篇展现出来,成为在夔州弘扬三国文化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4.
夔州竹枝歌舞与三峡地区诸歌舞形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地区人民自古能歌善舞,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艺术文化,包括夔州竹枝歌舞、土家族摆手舞、开县巫舞、打连宵等等,其中夔州竹枝歌舞是众多舞蹈形式中的一枝奇葩,对其他歌舞形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重点探讨了夔州竹枝歌舞与摆手舞、打连宵及巫舞之间的关系,以便我们能够对夔州竹枝歌舞以及三峡地区其他歌舞形式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唐时夔州,自古即为形胜之地,诸如白帝山、赤甲山、白帝城、赤甲城、八阵图、滟预堆、瞿唐峡等等,随着历史的推进,及至唐代,山川形胜与人文景观早已高度地融会在一起,这使得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醉心不已。本文拟将有关古夔州地望形胜方面的历史文献资料与唐代诗歌进行互证,以进一步展现古夔州丰厚的人文积淀,同时亦为唐人夔州诗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历史证明。  相似文献   

16.
清代夔州诗创作的第二主题,是大量的山水诗层出不穷,吟哦夔峡,感怀时势,表现出馥郁的山川情怀.从诗艺传统来看,清代夔州诗主要是沿着尊唐、宗宋的道路发展,以诗存史的意图非常明显,模拟江西诗派的创作风格,追求生新廉悍的情趣,语言上好用偏词拗句,极力搬运典故,昭示了丰富的传统文学功底.  相似文献   

17.
唐时夔州,自古即为形胜之地,诸如自帝山、赤甲山、白帝城、赤甲城、八阵图、滟预堆、瞿唐峡等等,随着历史的推进,及至唐代,山川形胜与人文景观早已高度地融会在一起,这使得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醉心不已。本文拟将有关古夔州地望形胜方面的历史文献资料与唐代诗歌进行互证,以进一步展现古夔州丰厚的人文积淀,同时亦为唐人夔州诗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历史证明。  相似文献   

18.
杜甫善于写景状物,不但摹其形,而且传其神。他写的景多姿多彩,有的体现出阳刚之美,有的体现出阴柔之美,还有的显现出流动之美。他写的景多有寓意,有的表现了自己的精神风貌,有的表现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有的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他写的景,有的同描绘当地风土人情的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两者相互衬托。从整个杜甫诗集看,杜甫一生描写景物及风土人情的诗明显地分成四个阶段,即入蜀以前,在两川期间,流寓夔州时期,漂泊荆湘大地一直到去世。这四个阶段写的景物及风土人情的诗有共同的特点,也有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如在两川期间,既有随遇而写的情况,也有全面反映某一地区景物及风土人情的情况,前者如进入蜀地时写的纪行诗,后者如写成都草堂的诗。现就杜甫描写成都草堂内外景物和附近风土人情的诗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杜甫《石砚》诗开篇所称之平公,乃是一位奉朝廷之命出使三峡的殿中侍御史,所得峡江石砚,与宋人米芾所论“夔州黟石砚”的特质相似。诗人以冠比砚美其砚石之正,同时亦取其正直之质,借砚以美平公。杜甫与平侍御史、蔡十四著作郎虽然皆为旧时相识,但与蔡十四之间的交情却要深厚得多,其重要原因在于二人皆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故而杜甫在《别蔡十四著作》一诗中,述说到自己的忧危之心和峡江民情,并托蔡转奏皇上,望能体恤百姓疾苦,安抚民心,早见天下太平.  相似文献   

20.
杜甫客居云安县期间,与之交往而情谊甚厚者当数郑贲和常徵君二人。郑贲乃遭逢世乱而“窜身”云安的青年士子,委身是地,甘为卑官,捷径邪至而不忍投步;徵君常某虽曾徵入朝堂,然风尘晚年,为外吏:“藏身”开州,处境则颇为艰难。郑、常二人,一少一老,与杜甫的关系,一为新知,一为故交。在杜甫羁身异处,卧病不起的日子里,一在近旁,与诗人相亲相近,多有关照;一位则忧及故人病情,特从开州远道赶来探望,此后且时有来书。二人与杜甫,相交相知,其关系均非同一般,故而诗人所写《赠郑十八贲》、《寄常徵君》等诗篇实乃诗人真情之流露,绝不可以率意之笔视之。本文就以上诸多内容,细加考释,并附带谈谈诗人离云赴夔的客观原因,以求正于学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