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钦州市市辖区湿地动态变化情况,探明湿地变化速度和原因,为地学信息图谱在湿地动态变化研究提供典型案例和实证。【方法】根据钦州市市辖区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TM遥感影像,采用人工解译法和谱间关系法提取钦州市市辖区湿地类型空间分布信息,并应用地学信息图谱分析方法进行湿地动态变化分析。【结果】(1)1990~2010年钦州市市辖区河流、湖泊水库面积分别减少958.52hm2、1718.93hm,主要转变为非湿地、虾塘;(2)1990~2010年虾塘面积增加4557.87hm2,主要由非湿地、河流等类型转入;(3)1990~2000年红树林面积增加468.51hm2,主要由非湿地、河流转入,2000~2010年面积减少104.67hm2,主要转变为非湿地、虾塘;(4)1990~2000年水田面积增加1506.98hm2,2000~2010年面积减少1226.89hm2。【结论】钦州市市辖区湿地保护的比较好,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1989,1999,2009年3个时期TM/ETM+遥感数据,综合应用分层分类和面向对象分类技术,对银川平原湿地资源进行提取和分类,并开展1989—2009年银川平原湿地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20a银川平原湿地面积减少了一半,从1989年的656.45km~2下降到2009年的332.56km~2,特别是黄河面积大幅度减少,由342.42km~2下降到98.13km~2,但在1999—2009年,下降的速率为1.07%,小于1989—1999年的下降速率6.59%.1989年自然湿地的面积占绝对的优势,约为75%,1999年和2009年自然湿地的比例下降到60%.20a养殖基地的面积增长了1倍;后10a增加的速率为6.24%,大于前10a增加的速率2.19%.造成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气候变暖,黄河来水量减少和人为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笔者利用三期中国湿地数据,首次定量化研究山东省湿地在1990年、2000年2008年间的变化趋势,并对生态价值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山东省湿地自然湿地从1990到2008年减少达到1 966.48 km2,减幅达到37.58%,面积变化先急促后迟缓.山东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从1990年的374.82亿元,到2000年减少到333.18亿元,然而到2008年增长到了 373.38亿元,先减少后增加,同湿地面积变化趋势一致,这在总量上的增长,完全是人工湿地的增长,自然湿地一直在减少.  相似文献   

4.
采用遥感影像、统计资料等数据,运用Arcgis、Fragstats3.3、SPSS19.0等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和相关分析,对2000~2010年贵阳市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动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贵阳市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减少了8 153.8hm2,减少面积占原湿地面积的8.8%;主城区湿地面积减少幅度更为明显,减少了5 141.92hm2,减少湿地面积占主城区原湿地面积的43.08%;人工湿地减少幅度大于自然湿地,水田湿地减少规模最大;景观斑块密度降低,聚集度降低,破碎度增加等一系列变化对景观连通度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湿地景观多样性的增强;随着贵阳市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城市扩张占用了大量湿地,城市湿地正面临生态退化的威胁,政府应科学划定湿地保护红线,促进贵阳市湿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利用1990—2018共4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ArcGIS技术,综合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修正法、热图聚类分析、弹性分析、IDW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江苏省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探讨了研究区特定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对其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产生的细微差异.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江苏省耕地、林地、滨海湿地、河流湿地面积逐渐减少,湖泊湿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其中,耕地面积减少最多(9.23×105 hm2),2018年耕地面积为6.50×106 h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多(8.59×105 hm2),2018年建设用地面积为1.93×106 hm2;1990—2018年江苏省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断升高,1990年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61×104亿元,2018年为1.68×104亿元;耕地、滨海湿地、湖泊湿地对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较高,研究期内耕地、林地、滨海湿地与河流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湖泊湿地与未利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LC)变化决定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弹性变化并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特别是价值系数比较高的土地利用类型,其弹性变化对LU/LC变化的响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开展小微湿地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可为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00、2010和2020年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利用支持向量机分类等方法,提取无锡市小微湿地斑块信息,结合气象、土地利用等数据,对无锡市小微湿地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近20年来无锡市湿地总面积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17.8万hm2减少至2020年的10.4万hm2,其中小微湿地总面积从2000年的1.9万hm2减少到2020年的1.5万hm2。(2)从空间分布来看,无锡市小微湿地主要分布在宜兴市,其面积占无锡市湿地面积的40.0%;从湿地类型来看,以自然湿地为主,比例高达61.0%;无锡市小微湿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2020年季节性小微湿地占小微湿地总面积的比例高达73.8%。(3)无锡市小微湿地受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影响,其动态变化与气温、降水呈正相关;人类活动对小微湿地面积下降影响显著,湿地和其他地类间的转化加速了湿地面积萎缩。【结论】无锡市小微湿...  相似文献   

7.
环内伶仃洋河口湾湿地动态变化(1988-2004)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多时相的遥感图像和基于知识的分层分类方法对珠江口内伶仃洋湿地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土地利用转换矩阵分析了近20 a的变化。通过精度分析,4个时相的分类精度大于85%,kappa系数大于0.8,达到较高分类精度。研究表明,1988-2004年间,几类典型湿地(河流、水库、鱼塘、滩涂和红树林)的面积减少了12265.68 hm2,由1988年湿地面积占研究区整个面积的43.35%下降至2004年的39.98%。有91.92%的滩涂转为其他用地,其中39.18%(1760.49 hm2)转为鱼塘,19.45%(873.81 hm2)转为农田,16.53%(742.77 hm2)转为河流,5.14%(230.94 hm2)转为红树林。有80.43%的鱼塘转为其他用地,其中25.67%转为建设用地,22.83%转为城市用地,21.26%转为林地。有62.21%的红树林专为其他用地,其中26.03%(123.12 hm2)转为鱼塘,14.92%(70.56 hm2)转为建设用地,9.46%(44.73 hm2)转为农田。  相似文献   

8.
以济南市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济南市1987年、1996年和2001年的陆地卫星TM数据,以及2007年CBERS数据,采用决策树分类法和监督分类法,对研究区的湿地资源进行动态监测,结果表明:从1987至2007年间,济南市湿地总面积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各类湿地资源中水库面积增加最快,而河滩数量急剧减少。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976—2009年天津市的Landsat影像进行遥感(remote sensing,RS)解译得到天津市34年间湿地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对其进行叠加分析得到天津市湿地变化信息.天津市总湿地面积从1970年代到2009年经过了一个明显的先增长后减少的过程,面积变化达到1 568.54 km2,且天津市湿地变化主要受人工湿地的影响.天津市天然湿地面积在1976—1984年间增加了41.59 km2;但之后到1990年代末这一时期内一直处于减少的态势,此时天然湿地所占比例也由49.14%减少到18.85%;21世纪后,天然湿地面积开始回升.  相似文献   

10.
该文利用RS与GIS技术获取西藏班戈县草地退化数据,并结合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班戈县草地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班戈县草地退化数量和退化程度引起了生态承载力的变化.从1990到2009年,生态承载力减少了8.39万hm2.从动态变化看,1990年到2000年,草地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2000年到2009年,草地生态承载力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草海湿地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草海湿地区域典型性、特殊性,以1990、2000和2010年三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综合运用3S技术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分析,继而利用MARKOV和CA-MARKOV模型预测研究区2020年土地利用情况.结果表明:草海湿地区域林地面积最大,耕地、草地面积变化较大,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变化幅度和变化率明显且持续增加;从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变化量和变化率来看,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提高,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时期;从空间变化来看,1990-2000年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间转化不大,2000—2010年转化较为复杂.通过对2020年预测分析结果可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增加明显,水域面积持续增加,草海湿地继续得以保护.  相似文献   

12.
基于遥感的珠江三角洲森林固碳释氧效应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提取的土地利用数据,结合森林生物量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了珠三角地区森林固碳释氧效应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86~2000年期间珠江三角洲森林面积从2345902 hm2急剧缩减到1 925 286 hm2,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下降了2739762t,生态系统对碳氧的调节能力下降了15.84%,固定CO2和释放O2的量分别减少5980023 t.a-1和4 349 122 t.a-1,快速城市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3.
利用全球森林变化遥感数据、DEM数据、江西省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对研究区2000-2018年期间各森林类型进行资源动态变化研究;同时,根据潜在的社会经济指标,对森林资源变化进行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 2000-2018年期间赣州市、吉安市、新余市森林资源有所减少,与2000年相比,森林覆盖率减少了10%以上;2)2000-2016年森林资源减少呈增加趋势,2016年以后森林资源恢复成效明显,这与人工造林和低效天然次生林改造等森林恢复措施有重要关系;3)与2001-2009年相比,2010-2018年森林资源减少空间聚集度分布较高,由江西省南部逐渐向中部扩散;4)第一产业发展与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相关性最高,且各潜在因素在0.01水平上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以深圳市为研究区,利用土地利用/覆盖分类数据、MODIS NDVI数据、气象数据,基于光能利用率(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对深圳市2000—2014年的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NPP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深圳市面积NPP为544.19~884.93g·m-2·a-1,总体以2.40g·m-2·a-1的趋势增加,空间分布格局呈西北低、东南高的特点,不同行政区的年均NPP存在明显差异;15a来深圳市NPP的变化呈现出南部增加北部减少的趋势,且增加区域面积是减少区域的1.4倍,其中城镇用地、林地呈增加趋势,耕地、果园、湿地、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NPP对温度、降水、太阳辐射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光明新区、龙华新区、龙岗区等北部区域NPP与温度、降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最大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95,南山区、福田区、罗湖区等南部区域是城市不透水层、水体高覆盖区,NPP与温度、降水的相关关系较弱.宝安区、南山区、龙华新区交界处的NPP与太阳辐射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最大偏相关系数为0.95,龙华新区南部、坪山新区北部等部分区域分布着大面积的城市不透水层,NPP值较低.深圳地区植被NPP动态是受温度、降水、太阳辐射等气候要素变化及城市化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该文运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1990年、2000年和2009年陆地卫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通过提取植被指数和遥感二分像元模型,估算了西藏申扎县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时段内,草地退化的面积在增加,从1990年到2009年,草地植被覆盖面积减少了92.88万hm2,占申扎县草地面积...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按照生态学的分类方法对地表覆盖数据进行解译,从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空间结构变化趋势和变化速率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江西省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森林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2)研究期内,城镇生态系统面积增加明显,而森林、湿地和农田生态系统面积减少;3)生态系统转换特征主要表现为农田生态系统转为城镇生态系统;4)生态系统的波动性前5年大于后5年,南昌市和新余市是江西省生态系统变化的热点区域。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90年、2000年和2007年3期Landsat TM数据,运用归一化裸露指数、非监督分类、空间选择的方法,提取关中—天水经济区居民地信息并进行空间扩张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7年17a间关中—天水经济区居民地面积持续增长,从1990年的138 701.51hm2增长到2007年的499 186.68hm2,扩展强度为15.29%;各市区居民地占其总面积的比重都在增加,空间上呈现中间高、东西两侧低的态势;中部关中盆地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优厚,是整个经济带的中轴线;渭北旱塬区发展潜力巨大,将成为关天经济区的重点扩展区域.  相似文献   

18.
张玉琪  颜安 《科技资讯》2023,(2):70-74+134
该文以巴楚县邦克尔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利用Fragstats软件对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并使用SPSS软件对景观格局指数与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对景观类型变化分析后可知,邦克尔国家湿地公园的各个土地利用类型在1990—2020年的面积变化明显,水域面积减少了2 229.51 hm2;草地面积在1990—2020年逐渐增加,其面积由616.81 hm2增长到1 748.10 hm2;未利用土地在1990—2020年间面积增加了624.21 hm2;林地面积在1990—2020年期间先减少后增加。(2)对邦克尔国家湿地公园的景观指数分析可知,湿地公园类型分布较为均匀,景观多样性较好,但破碎程度均加剧。(3)对邦克尔国家湿地公园的景观格局指数与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说明自然因素对于邦克尔国家湿地公园的水域、林地变化具有显著作用,对于耕地、草地的变化有一定影响。而人为因素对于邦克尔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湿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重庆市湿地资源的分类和特点以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重庆现有湿地面积1 402.16×103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约17%.其特点是人工湿地面积大(占湿地总面积的87.19%),分布广但不平衡,生物多样性丰富.目前的开发利用不尽合理,造成天然湿地面积减少,功能下降,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为了保护重庆的湿地资源并加以合理利用,必须查清湿地资源现状并进行分类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湿地资源利用规划,治理湿地污染,建立湿地保护网络,建立湿地管理机制,加强湿地立法工作以及宣传和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近10 年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2000, 2005和2010年3期生态系统类型数据为基础, 采用生态系统转移矩阵、动态度等统计分析方法, 研究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近10年的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 近10年屏障区内生态系统结构较为稳定, 以草地生态系统为主, 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9%; 2) 生态用地与非生态用地均有增加或减少, 其中湿地增加2660.9 km2, 草地减少1377.5 km2, 城镇面积增加224.6 km2, 农田面积减少163.4 km2, 荒漠减少1388.5 km2; 3) 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城镇、农田类型变化速率明显高于湿地等生态用地, 2000-2010年城镇面积以2.88% 的年平均增长率迅速增加, 农田面积以0.64%的年均速率持续减少, 而湿地年均增长率仅为0.44%; 4) 生态系统类型整体转移量较小, 仅为整个研究区的0.5%, 其中草地→湿地、荒漠→湿地的转移量最大, 两个转移方向的总转移比例达到69%; 5)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的共同驱动因素, 其中气候变化是引起湿地面积增加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口与GDP的急速增长导致城镇不断扩张, 其深层次原因是工矿业的发展, 载畜量增加是引起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但生态保护工程对草地生态系统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