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泡沫整理法对纺黏-熔喷-纺黏(SMS)非织造手术衣材料进行单面"三防"(防水、防酒精、防血液)整理.为了同时具有良好的单面"三防"效果和舒适性能,探讨了稳定型泡沫整理剂的成分及含量,以及该工艺的最佳焙烘温度和时间.试验结果表明:最佳整理剂配方是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质量分数为0.5%,羟乙基纤维素(HEC)质量分数为0.2%,羧甲基纤维素(CMC)质量分数为0.3%;最佳加工工艺是发泡温度为25℃,焙烘温度为130℃,焙烘时间为3min.经单面"三防"整理后,SMS材料的单面"三防"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材料具有较好的舒适性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比SMS非织造布的横向机械性能和纵向机械性能,并分析SMS非织造布的热压点尺寸及形状等直观表达非织造布热压点分布状态的数据,找出了非织造布横向及纵向机械性能差别与热压点分布的关系,为SMS非织造布机械性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行的评测手段.  相似文献   

3.
采用亲水剂喷淋-烘焙的方法和正交试验对聚丙烯纺黏-熔喷-纺黏(SMS)非织造脂肪纯化材料表面进行亲水整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接触角测量仪、倒置显微镜等仪器,对亲水整理前后聚丙烯SMS非织造材料的微观形态、化学结构、亲水性能、细胞毒性、纯化效果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亲水整理工艺中亲水剂质量分数、烘干温度、烘干时间分别为7%、100℃、140s时,整理后的聚丙烯SMS非织造材料的液体穿透时间最短;亲水整理后聚丙烯SMS非织造材料孔径分布更加集中且无细胞毒性;与医用棉纱布过滤法、离心法等相比,采用经亲水整理的聚丙烯SMS非织造材料进行过滤对脂肪的纯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探讨TF 629型亲水剂对蚕丝/ES双组分复合纤维非织造布亲水的整理工艺,讨论影响非织造布液体穿透时间的因素,寻找最优的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亲水整理工艺中整理剂体积分数为1%、烘干温度为70℃、烘干时间为5min,蚕丝/ES非织造布试样的液体穿透时间可达到最优.TF 629型亲水剂在蚕丝/ES非织造布中的稳定性和耐迁移性较好.亲水整理后,试样的柔软性与透气性得到改善,拉伸断裂性能略有下降,但满足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5.
SMS非织造布及在服装领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SMS非织造布的类别划分、结构与性能特征。首次对SMS非织造布在服装面料和服装辅料的应用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研究。扩大了产品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兔毛织物防掉毛整理的研究,对防掉毛整理工艺及防掉毛整理剂进行了优化设计,找到了一种既能明显减少掉毛又对织物风格手感影响较小的防掉毛整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选取3种以不同线密度和配比的丙纶纤维原料制备的针刺非织造布试样进行烧毛和烧毛-轧光整理,并对未整理、烧毛整理和烧毛-轧光整理的试样的表观形态、孔径及透气性进行测试评价.结果表明:丙纶针刺非织造材料的表面经烧毛整理后会有熔融固结点,这种熔融固结点经轧光后会被压平铺展,造成孔隙的堵塞;经烧毛整理的丙纶针刺非织造布的孔径分布会变宽,而经烧毛-轧光整理的丙纶针刺非织造布的孔径分布会变得集中;经烧毛整理后试样的透气量与未整理的相比变化不大,而烧毛-轧光整理后试样的透气量与未整理的相比则下降了15%以上.  相似文献   

8.
应用整理剂HF-1通过后整理方式赋予涤纶长丝织物吸湿排汗性能,提高涤纶织物的穿着舒适性,改善织物手感和服用性能.通过对涤纶织物吸湿排汗性能整理工艺的研究,确定出涤纶织物应用整理剂HF-1进行吸湿排汗整理的最佳工艺条件.对整理后织物的毛细效应综合值、导湿综合值、干燥速率及耐洗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经整理剂HF-1整理后的...  相似文献   

9.
针对非织造布疵点自动检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二维Gabor滤波器的非织造布疵点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3个尺度和4个方向的滤波器分别对经过Gamma矫正以及同态滤波处理的正常图像和疵点图像进行滤波,进而得到偏差图像,并做融合处理,经二值化后将疵点从织物背景中提取出来,从而实现非织造布的自动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非织造布各类疵点的检测,尤其是对隐性疵点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非织造布结构吸声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背后有空气层时非织造布吸声特性.分析非织造布吸声系数与声阻抗率随频率的变化规律,由此得出吸声峰值频率的计算公式.传统窗帘吸声极大值频率的计算公式可以作为本文的一个特例.应用穿孔板共振结构吸声理论得出与实测非织造布结构第一吸声峰值频率相近的频率值.  相似文献   

11.
用阻抗匹配法提出了转子-油膜-轴承-基础-土壤系统稳定性计算的理论方法,并计算了郑州机械研究所油膜振荡实验台的稳定性,计算结果与该所的实测值较吻合。同时,探讨了考虑基础-土壤影响之后失稳转速提高的原因与基础参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油/气管道检测机器人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轮式和履带式机器人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一种新的管内移动机器人.机器人的3组驱动轮沿圆周方向120°均布,在轴向截面内,前后两组驱动轮布置在同一组平行四边形机构上,驱动电动机通过蜗轮蜗杆副驱动3组驱动轮,调节电动机通过滚珠丝杠螺母副和压力传感器使3组驱动轮始终以稳定的正压力紧贴在管道内壁,使机器人具有充裕并且稳定的牵引力.该机器人机构紧凑,工作可靠,适用于管径为 400~650mm的管道.  相似文献   

13.
油/纸绝缘沿面局部放电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局部放电测量方法,研究了油/纸沿面从局部放电起始到贯穿闪络整个过程中局部放电量、放电谱图、放电频率及单个放电脉冲的变化情况.采用两种具有不同老化程度的油样研究了油样在沿面闪络过程中对局部放电测量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初始电子产生阶段,放电量和放电频率均很小,放电集中在工频峰值处,随着电压的升高,放电量和放电频率随之升高,放电处于工频上升处.当临近沿面闪络时,放电量会迅速增大,放电脉冲呈现脉冲序列形式,会听到较大的放电声.油样的老化会降低局部放电起始电压,并导致沿面放电在流注发展阶段的放电量和放电频率增加.  相似文献   

14.
垦东高凸起油气成藏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垦东高凸起本身没有生烃能力 ,油气来源于周围的凹陷区 ,具有油源多、距离远 (5~ 4 5km)的特点 ,在对垦东地区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烃源岩、储盖组合、圈闭类型及保存条件分析的基础上 ,重点对油气成藏的机制 ,包括生排烃过程、二次运移过程、有效运聚成藏系统进行了分析解剖 .指出油气聚集的最有利部位是高凸起潜山披覆构造带的相对低部位 ,具有储层厚度大、近油源、圈闭发育、油藏规模较大、丰度较高的特点 .并将垦东高凸起的成藏模式概括归纳为 :多凹陷—它源—高凸起潜山披覆构造带式  相似文献   

15.
 大部分裂缝性储层具有裂缝-孔隙结构,属于双重介质,目前油水在这类岩石中尤其是裂缝中的流动规律并不十分清楚,这给裂缝性储层油藏的数值模拟、开发方案设计造成较大的困难。为研究裂缝中油水的流动规律,设计了可视的、具有自动数据采集功能的裂缝驱替实验装置,测定了不同裂缝开度下不同液体不同流体黏度以及不同流动速度等条件下裂缝中单相流体的流动状态。结果表明,裂缝中单相液体的流动在一定条件下从线性变成非线性,一般情况下,雷诺数较小时为线性渗流,雷诺数较大时为非线性渗流。但是,雷诺数不是唯一的判别标准。研究还发现,存在两种不同的非线性渗流,在缝宽较小时流量与压力梯度的关系曲线成凹形,较大时则成凸形。  相似文献   

16.
推广基于多极展开原理的Rayleigh 方程研究具有绝缘外层的金属粒子和绝缘油所组成的理想电流变体系的力学性质,计算了体系的有效介电常数. 基于颗粒链模型, 研究体系剪切应力随剪切角的变化关系,计算了体系的剪切模量.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常规油田开发模型所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应用神经网络技术进行油气产量历史预测的可行性。油田实际资料验证评价结果表明:该法模拟预测精度高,效果好,简单实用,不失为油气产量动态预测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比油/碱(O/A)、油/碱-表面活性剂(O/AS)体系的动态界面张力,发现加入碱降低油水界面张力(DIFT_(min)),而高碱浓度下,界面张力反而升高;加入表面活性剂后,低碱浓度时界面张力升高,而高碱浓度下体系的界面张力显著降低.通过对比相同离子浓度下NaOH与NaOH-NaCl溶液与重油的界面张力发现,OH-也对高碱浓度下界面张力的升高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测定油碱作用后从油相扩散至水相的总碳含量(TOC)的变化,发现油相扩散至水相的组分的量增加.综合考虑上述实验结果,认为NaOH和外加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上的协同作用为:NaOH与重油潜在的界面活性物质作用生成原位表面活性剂,外加表面活性剂取代原位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上发生吸附,促进原位界面活性物质离开油水界面,从而使得原油中潜在的界面活性物质得以与原油反应,进而生成更多的原位界面活性物质从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油/水界面半微分循环伏安分析方法,并用该法测定了H_2O/PhNO_2体系中的TMA~+和18-冠-6。实验结果表明该法比普通油/水界面循环伏安分析法灵敏、准确。  相似文献   

20.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徐长卿挥发性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对徐长卿根挥发油的成分进行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相对百分含量。徐长卿根挥发油中主要成分是丹皮酚(90.00%),对羟基苯乙酮(8.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