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写意画以笔墨为主,用笔写形在于传神,气韵生动依赖于笔墨,放弃笔墨就失去了中国写意画的灵魂。由此 从十个方面对中国写意画创作中如何运用笔墨进行阐述,旨在提高绘画能力。  相似文献   

2.
历来学界论道咸宋诗派及同光体之“不俗观”,往往多从诗学理论的角度阐发,其中尤以何绍基、陈衍等人的诗论为主。事实上,作为被后世同光体诗人追封为“鼻祖”的道成诗人郑珍,其《巢经巢诗钞》的创作,恰是其“不俗观”最为活泼、生动的诗性载体。表面上看,郑珍的思想称不上理论与系统,但这种“在创作中见主张”的形式,不仅更符合诗人的身份气质,也显得更有血有肉、气韵生动,包孕着更丰富的生命体验与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构成、逻辑运动方式和人文关注三方面分析了中国传统诗学“气韵生动”说的美学意义,充分强调了人在艺术与美学中的作用,从而证实“气韵生动”说实质上就是一种建立在“天人感应”基础上的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美学特征是"气韵"。在古典舞中,气韵涵盖了创作、表演和教学中的一切形式和内在的要求。形式上,它既以技术上的完整表现力生动地体现了舞蹈表现主体的具体内容和独特的动作艺术,又以独特的圆融冲和之美整合了舞蹈者的精、意、气、形、力,彰显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特征和哲学内涵。"气韵"之美,是中国古典舞的精髓所在,也是本文探析中国古典舞丰富内涵的旨归。  相似文献   

5.
谢赫的六法论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理论,而气韵生动是其关键,通过对气韵生动的内涵,美学价值艺术境界等各个方面的了解,论述了气韵生动在中国人物画鉴赏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以便于画家对客观形象进行悉心的体验、睿智的理解和感情的抒发,有助于理解和把握中国人物绘画艺术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6.
从“气韵”说与“摹仿”说看中西传统绘画之异同俞晓霞气韵说和摹仿说分别是中西方传统绘画的最高艺术纲领。“气韵”说出自中国六朝时代谢赫所著的《画品》,而摹仿说则是古希腊人阐述文艺与现实世界关系的一种学说,同时作为写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它一直指导着古希腊直至...  相似文献   

7.
著名音乐家、作曲家王建中先生从五十年代开始就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钢琴作品。他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钢琴演奏技法及创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有意义的探索,大大丰富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他的钢琴作品无处不散发着生动的民族气韵、清新的时代气息、鲜明的个性特征及“中西合璧”的艺术光彩。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观照东西方美术,希求从中发现美术的内在规定性,通过对东西方艺术创作方法和艺术的本质精神的比较,找到东西方美术精神的相同之处——“气韵生动”。中国哲学中的“气”与“道”和西方哲学里的“理念”与“生命冲动”都是对艺术本质的不同的描述。“气韵生动”成为连接“气”与“道”、“理念”与“生命冲动”的艺术本质。艺术家正是发现和表现人类及世界万物之中的“气韵”这种艺术本质来达到和完成其使命的。艺术从而成就了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自由沟通和表达。  相似文献   

9.
书法欣赏应着眼气韵生动,形和意的合一、点线面的结构美,笔墨交融的线形美,虚实相生的章法美,诗书并茂的文采美几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10.
气韵,指文章、书画的风格、意境和韵味。"气",是指自然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韵",指事物所具的某种情态气和韵都和"神"有关,故有神气、神韵之说。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总结出的"六法论"把"气韵生动"放在首位可见,一幅作品的气韵是非常重要的。唐代张彦远在《历代  相似文献   

11.
从学生学习数学审美感知力,数学审美的想象力,数学审美情感活动能力以及数学审美评判力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升本后独立学院图书馆所蕴含的美更加丰富,其美学延伸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即建筑蕴含的美学延伸、藏书的美学延伸、服务美学延伸、发展所隐含的美学延伸。  相似文献   

13.
《美海观澜——环桂林生态旅游》是袁鼎生景观审美的代表性著作,是审美实践与审美理论的整生统一。从其对景观审美的条分缕析、景观审美的真情灌注、审美景观的千姿百态、景观审美的方法与原理四个方面展开了解析。  相似文献   

14.
在文学教育中,审美与启蒙的矛盾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广义上来理解,审美与启蒙在本原意义上是统一的.尽管两者实现的途径不同,审美主要是通过感性直观实现超功利.启蒙主要是通过理性启迪实现超功利.但它们都指向人的解放和意义的获得.理想的文学教育应该是这种广义的启蒙与审美的统一.但是在人类社会尚不完善的历史阶段,启蒙往往被狭义化,审美也往往被异化.本质相通的审美和启蒙在鲁迅的时代产生了分立.面对分立的两者.鲁迅的选择是凸显启蒙,搁置审美.这就形成了鲁迅重启蒙、轻审美的文学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中性美是当今出现的一种新的审美潮流,这种审美潮流带来了新的审美转向。本文从中性美这种审美现象出发,结合传统的审美积淀,探讨中性美出现的原因,以及在消费社会中带来的新的审美转向。  相似文献   

16.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图书馆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基地。介绍了高校图书馆美育的性质,探讨了高校图书馆美育的特点和作用,提出了开发高校图书馆美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当代农民同样有审美的需要和接受审美文化的能力。通过美化乡村环境、组织民俗比赛、表演、宣传活动等群体性审美活动,培养农民审美文化,提高农民综合文明修养,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必要内容。农民审美文化的培养是建设和谐、审美的新农村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于春秋 《龙岩学院学报》2014,(2):98-102,120
针对高校学生审美素养普遍较差的现状,阐述美育的功能及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指出当前高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忽视美育,大学生美学知识贫乏,尚未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现状;提出加强审美教育的途径和策略,即应当普遍开设美育课程,提高对任课教师的要求,采取独特的教学方法使审美教育充满魅力。  相似文献   

19.
"圆满之趣"是元代戏剧在剧尾处理上呈现出的一道极为普遍的文化景观。其审美生成是我们民族传统审美意向的外化,是创作主体和消费主体审美意向无限趋同的结果。一方面,它是创作主体在"自娱"和"娱人"取向下审美意向行为的主观呈现;另一方面,它还是消费主体在市民口味消费期待下审美意向行为的一种潜在诉求。元代戏剧"圆满之趣"的呈现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审美情趣的一次重大转型,极具民族特色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装饰是一个非常流行且有普遍性的概念,以其审美的个性满足着人们的需要,装点着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是审美方式的形象表现,又是审美改造的具体实践。装饰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色彩、材料、形式三个方面,通过对这三方面的研究使人们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直接感受事物的深层美感,并提高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