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年来,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一直以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为使命,以挖掘与整理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为主线,在伏牛山文化圈基础理论研究、华夏早期文明研究、地域文化与文献研究及民族艺术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富成果。这些成果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邵玲 《创新科技》2013,(8):46-47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河南几十年来发展的难得的机遇,应紧紧把握这一机遇,重新发掘华夏文明和中原文化的价值,认识中原文化的重要地位,了解中原文化在未来对中原、对全国乃至全世界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自觉地承担起历史的责任,把河南建设成为中部区域文化中心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文化核心区和世界人文意识的精神的家园,从而使河南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高地和世界新文明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郑州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战略核心支点"的引擎,是河南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枢纽作用"成为战略核心腹地的支撑。面对河南打造"全国重要文化高地"和中原经济区创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良好机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应充分利用自身丰富文化资源和河南灿烂悠久文化资源,从宣传推广文化资源、多方联动文化交流、旅游观光吸引游客等方面,助力"全国重要文化高地"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倡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蔚县古城戏楼建筑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资料搜集和整理,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明清时期蔚县古城戏楼建筑遗存的一手资料,使蔚县古城的建筑与文化获取更高的关注和保护,为整个古城镇建筑研究提供参考,让华夏文明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5.
首次将根在中原的客家人与代表中原文化的<诗经>联系起来,阐明非凡的客家"中原情结"及其蕴含的创新精神,客家人传承中原农业文明及其向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新走向,客家建筑礼乐中的中原文化因子以及对"和"的崇尚,从而展示强大的文化力.  相似文献   

6.
伏牛山地区地理位置独特,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伏牛山文化博大厚重,源远流长,它承载了中华文明的众多信息,其文化价值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原文化的根基所在。加强对伏牛山文化圈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演变规律,对促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打造华夏历史文明展示区有着重要意义:对中华民族而言,是中华民族以高度的自觉、自信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华探源工程";对世界而言,是中国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古国美好形象的"文明古国工程";对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而言,是提升中原文化吸引力、凝聚力的"老家河南工程"。对河南人而言,是提升河南人的自信心、重铸河南人在国人心目中美好形象的"河南形象工程";也是加速中原政治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优化的"软实力发展工程";还是勇于担当、能够担当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重要任务的"河南责任工程"。河南省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方式有很多,具体可结合文化遗产特点来进行。  相似文献   

8.
运用古典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地方文献学的学科方法,以三维关照,探究苏轼流寓人生中“最后一次行程”的路径节点,探究苏轼流寓人生中“最后一次行程”的终点,以期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华夏文明传承和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应有的学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直插云天的皑皑雪峰、一望无垠的辽阔草原、莽莽漠漠的戈壁瀚海、郁郁葱葱的次生森林,大好风光孕育出甘肃的灿烂文明。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复支持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更是翻开了甘肃新的文化篇章。甘肃省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基础工程,对推进甘肃省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管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2月19日上午,国新办就甘肃建设华夏文明创新区等情况举行发布会。文化部部长蔡武在发布会上表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平台建设是一个大战略,不是仅仅着眼于文化产业。蔡武谈到,甘肃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很多人都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怎么样能够通过挖掘文化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上,其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平台建设是一个大战略,不是仅仅着  相似文献   

11.
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长期以来,河南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挖掘缺乏深度,文化表达技术手段落后,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并未得到充分释放.中原经济区的文化战略定位和旅游发展目标,为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带来契机.中原经济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将在保护文化、传承文明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但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着制度障碍、科技创新障碍和能力障碍等问题.为促进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从放松产业管制、借力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和推进大型文旅集团建设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巴与蜀是先秦时期西南地区两个强大的宗主国,古蜀国见诸于文献记载的,有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朝代,巴国有廪君蛮、板楯蛮等。因为该地区由多个族群构成,所以既有崇拜白虎的氏族,也有畏惧白虎和射杀白虎的部族。古代巴、蜀的社会结构与政权模式,与中原王朝显然有着很大的不同,应是一种酋邦式的形态;由于长期小邦林立,因而在文明早期阶段经历了由部落联盟到酋邦社会的演进,形成了共主的政治局面。秦并巴、蜀之后,曾采取很多重要措施以加强统治,将北方和中原的很多东西输入了巴、蜀地区,促使并加快了巴蜀区域文明与华夏文明的融合。秦人一方面十分强势地改变了巴蜀地区的治理模式与社会结构,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巴蜀文化习俗的宽容。巴蜀文化经过历代传承,吸纳和融入了许多新的因素,迄今仍充满活力,显示出鲜明而浓郁的地域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3.
论河南民俗文化与河南民间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地处中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时代承传的民间民俗文化是悠久历史文化在民间的积淀.同时也反映了中原地区独特的民间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崆峒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困局的基础上,提出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背景下融合发展的主要策略为建设崆峒文化新城、打造崆峒派武术品牌、策划实施差异化体验项目、构建跨区域旅游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5.
正三星堆文化是悠久的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它由古代西南地区人民创造,随后与中原文明相互融合,最终共同组成灿烂的华夏文明。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上,考古工作者进行了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的阶段性考古成果发布会,宣布新的考古挖掘工作已经出土重要文物500余件。三星堆再一次震惊了世界。  相似文献   

16.
楚国是先秦时期生活于江汉之间的一个封国,在商、周时期时均独立于华夏民族之外,被中原国家视为蛮夷之邦。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他们自成一体,形成独特的迥别于以中原国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民族的文化与习俗,但由于种种需要与中原各个国家发生着频繁的交往。在交往中,深受着中原文化的影响,自觉不知觉地吸收着中原文化的元素,这也使他们逐渐融入到中原文化中。《清华简·系年》中的众多史实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特点,对研究两种文化的关系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建设中原文化传承创新区,弘扬中原传统文化有着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宁乡青铜文化是在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和刺激下发展起来的,但其青铜铸造技术并非直接来源于中原,而是来源于虎方.虎方青铜铸造技术直接来源于二里岗时期居住在湖北黄陂盘龙城的中原人.宁乡青铜文化起源于武丁时期,因武丁南征而兴起.古三苗国以宁乡炭河里为中心从殷墟二期开始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相似文献   

18.
黄文熙 《科技信息》2009,(28):33-34
中原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传承篓程中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充当商业附庸的角色导致其合理开发的力度遭到削弱。为确保中原传统文化在当下的顺利传承亟待建立科学长效的保护开发机制,即通过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模式,全方位保护中原传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开发中原传统文化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发中原传统文化资源,构建起科学长效的中原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19.
王辉 《甘肃科技》2003,19(3):8-8,65
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曾经孕育着中华最古老的创世神话 ,燃烧着原始文明的灿烂火光。从历史文化角度看 ,它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汇区 ,以敦煌艺术为代表的文化沉淀丰富且独特 ;从地域文化看 ,我省东承中原文化重心之一的陕西、西接西域文化代表之新疆、北临西夏文化发源地宁夏、南毗巴蜀文化四川 ,古丝绸之路横贯全境且地处黄金地段 ,是承载华夏文明走向西方的脊梁……甘肃这片古老的大地曾经涌动着激情与奋进、勤劳勇敢和淳朴的民风。这种传统文化的精髓 ,应该成为我们后来人的一种骄傲 ,一种先天独具…  相似文献   

20.
先秦及秦汉时期,中原华夏人群对西南和西南社会的认识了解,是伴随着华夏认同与华夷边界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形塑的,巴、蜀不同族源故事的讲述即其明例。从土著族源的"淡化"、"失忆"到"华夏共祖"及共祖祖先们在巴蜀地区遗迹、"记忆"的重新发现,巴蜀在血缘、空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认同上被逐渐吸入华夏。华夏西南边缘从最初的巴、蜀进一步移到后来的"西南夷"地区,反映随着华夏政治力量扩张,"新边缘"不断地调适,最终在经济和文化上不同程度地加入了华夏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