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隐喻语义的使用和理解是一个非展示性的推理过程,语义理据则是这一过程的关键。以英、汉颜色词"红"与"黑"为例,说明隐喻认知的语义理据探究不仅可以从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系统内部入手,还可以从认知主体入手,根据联想意义、情感意义和语境意义得出隐喻认知的语义理据。  相似文献   

2.
貂蝉的隐喻     
隐喻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事实上,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隐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隐喻的本质是将所熟悉的认知域概念映射到陌生的认知域里,从而更好地理解陌生事物。从隐喻的本质入手,根据隐喻概念,分析和探究动物貂和蝉以及四大美人之一的人物貂蝉之间的关系,并试图建构起隐喻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3.
隐喻的意义是将某一个领域(即原始域)的经验映射到另一领域(目标域)。运用概念隐喻及语法隐喻的理论分析外刊上的经贸文章,发现这类语篇中隐喻表达非常普遍,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及本体隐喻等概念隐喻的运用有助于我们认识抽象的经贸知识,而语法隐喻中的名词化表达则对语篇衔接及语言简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长慧 《科技信息》2010,(11):157-157,187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方式,能够帮助人类更好、更深入地认知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爱情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情感。根据概念隐喻的理论,由于思维的共性导致人们在理解和体验爱情时,会使用共同的来源域。  相似文献   

5.
张平 《枣庄师专学报》2009,26(1):103-106
隐喻不仅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还被看作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其本质是将源域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用源域的内在逻辑重新编排目标域的要素。隐喻具有认知语用效果和民族认知差异。利用隐喻,人们可以透过句子的表面意义深入理解说话人的用意。各民族在意象选取上的不同偏好,反映了各自的文化和传统。在语法化的过程中,隐喻生成了话语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相似文献   

6.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是人类谈论和思维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宋词中有不少新颖离奇的咏愁隐喻,从语言的逻辑关系看似乎不合情理,然而运用现代认知隐喻理论分析其中的思维与认知过程,不难发现这些隐喻表达有其概念合成的认知理据,其认知基础是我们的认知系统中不同概念域之间特征的相似性心理联想。  相似文献   

7.
在英语中,隐喻(metaphor)是进行隐藏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段,又称暗喻。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在生活和学习中普遍存在,既是语言现象,也是认知现象,还是文化现象。隐喻对人类发展知识、进行思维和理解事物至关重要。本文就隐喻的认知功能及中西文化的隐喻比较进行了论析。  相似文献   

8.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还是一种思维模式。通过隐喻认知把词汇分属不同域的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丰富了词汇的内涵,从而对文章进行准确的理解。同时,隐喻还与文化内涵联系紧密,文化内涵不同,词汇的隐喻义既有相似的认知,又有认知的差异性,因此,语言习得者有必要进行跨文化内涵的学习,正确地理解与应用词汇的隐喻义。  相似文献   

9.
现代隐喻认知观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还是一种认知现象、一种思维方式.本文从认知的角度综述了隐喻理解的制约因素,其中探讨了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对应性制约,认知主体的认知力(知识结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的制约,及语境的制约,从而使人们有效利用各因素准确、透彻地理解隐喻.  相似文献   

10.
段志高 《科技信息》2011,(1):I0216-I0216
隐喻的认知是把源域的图式内容投射到目标域,从而理解该隐喻。由于文化差异,源语接收者和目的语接收者对同一喻体词会有不同的图式,因而产生不同的理解。译者的任务就是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让目的语接收者和原语接收者对文本有着一样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张建茹 《科技信息》2010,(23):I0157-I0157
现代隐喻理论明确地把隐喻看做是一种认知现象。语言中的隐喻正是这种认知活动的反映和手段之一。语言中的隐喻是一种与语境和文化背景知识密切相关的语言使用现象。隐喻的判别和意义的理解都离不开语境和文化背景知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文学创作中的修辞现象,更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在人们进行思维和表述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隐喻是目标概念域和始源概念域中两个意象相互映射的结果。在小说文本中,个体认知世界的不同方式体现在思维风格的差异之上。阐述从隐喻角度研究小说《飞越疯人院》方法,重点从概念隐喻表达,分析概念隐喻的变化与其叙述者的思维风格之间关系,从认知的角度解读文本中传达出的深刻隐喻含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旨在比较英语和汉语视觉域中的概念隐喻。英语和汉语在视觉域的概念隐喻基本一致,即从视觉域(属身域)向思维、情感、态度(属心域)投射,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子隐喻上。这反映出不同的语言系统体现了相似的认知过程,人类的隐喻性思维方式具有基于其身体经验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4.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不但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言现象,而且它还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可以用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隐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映射,即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爱情,人类情感永恒的主题,其隐喻的表达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比比皆是。研究爱情隐喻在两个概念域(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跨域映射问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爱情隐喻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5.
教育语篇的意象图式分析——以奥巴马演讲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图式作为隐喻的认知基础,在概念域的映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构建隐喻的一种模式。经过对奥巴马演讲中的主要意象图式和隐喻的总结分析,探讨意象图式在隐喻构建、转喻映射中源域与目标域的建构以及隐喻与转喻互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特定认知域的认知模型受制于文化模型,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折射出不同的语言图式,理想化认知模型的文化认知模型的个性差异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而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结合大量的语料,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对比分析了空间维度词"深"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结果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深"的隐喻投射主要集中在时间域、颜色域、社会地位域和程度域。  相似文献   

17.
概念隐喻是始发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基于人们经验的共现。文章认为,隐喻的教学功能体现在外语教学中隐喻能够利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共有的经验基础,在教师的理性知识与学生的知识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从而提高学习者对一些关键概念、模式和问题的认知自觉性,同时也能提高教师使用的隐喻意识,促使他们调整思维模式,反思教学中出现的偏差。  相似文献   

18.
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关联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隐喻的理解过程就是寻找其中的最佳关联,取得语境效果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隐喻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从“mouth”(口)向非人体域的映射和“mouth”(口)向人体域的其他器官之间的映射两个层面,比较英汉语“mouth”(口)词汇的隐喻表达,并揭示荚汉语中“mouth”(口)隐喻特点和两种语言中“mouth”(口)词汇隐喻构建异同。  相似文献   

20.
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占据重要位置.隐喻是源模式与目标模式的一种结构的隐射.在隐喻的过程中,源域的结构被系统地转移到目标域中.通过隐喻这种方式,抽象,无可捉摸的经验能以人们熟悉,具体的方式来概念化.学生们能通过隐喻,抓住词的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之间的相似性,从而增大词汇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