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制备出了PVA/PAN渗透汽化复合膜,活性分离层PVA的厚度为1~10μm,并将其用于乙醇-水混合物的分离.结果表明,热处理条件能显著影响PVA/PAN复合膜的渗透通量、渗透选择性和分离指数.通过实验确定了最佳的热处理温度和时间.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聚乙烯醇(PVA)与马来酸(MA)酯化交联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PVA与MA在浓硫酸催化下,高温脱水酯化交联。利用红外光谱(IR)、拉伸强度分别表征了交联膜的化学结构及力学性能。在沸水中测定了PVA交联膜的耐水性,将PVA与聚丙烯腈(PAN)制成PVA-PAN交联复合膜用于渗透汽化法分离乙醇—水混合物。研究了交联度与复合膜渗透汽化特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将壳聚糖(CS)和聚乙烯醇(PVA)混合物涂到聚丙烯腈(PAN)底膜上,通过交联制成壳聚糖复合膜。研究了膜对乙醇/水溶液的渗透汽化性能,讨论了料液浓度、温度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S-PVA/PAN膜具有优异的渗透选择性能。当料液乙醇含量为95wt%,温度为60℃和70℃时,渗透通量分别为310g/(m2·h)和433g/(m2·h);分离因子为116和127。渗透通量与温度呈Arrhenius关系  相似文献   

4.
渗透汽化—酯化反应耦联膜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活性分离层厚度为1-10μm的PPVA/PAN渗透汽化复合膜,并将其用于乙醇/水恒沸混合物的分离及乙酸和正丁醇酯化制乙酸正丁酯的酸催化反应过程,实验中发现,所制备的复合膜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抗溶剂性,并具有非常高的水涌透选择性和适宜的通量。在所考察的工艺条件下,乙酸的转化率和乙酸正丁醌的收率在较短的操作时间内即可达到或接近100%。  相似文献   

5.
STUDY ON PERVAPORATION-ESTERIFICATION REACTION COUPLED MEMBRANE PROCES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活性分离层厚度为1~10μm的PPVA/PAN渗透汽化复合膜,并将其用于乙醇/水恒沸混合物的分离及乙酸和正丁醇酯化制乙酸正丁酯的酸催化反应过程.实验中发现,所制备的复合膜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抗溶剂性,并具有非常高的水渗透选择性和适宜的通量.在所考察的工艺条件下,乙酸的转化率和乙酸正丁酯的收率在较短的操作时间内即可达到或接近100%.  相似文献   

6.
采用Brabender塑化仪,双辊开炼机研究了几种刚性有机填料SAN对PVC/CPE共混体加工行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这几种SAN均有缩短PVC/CPE塑化时间,改善熔融塑化行为的效能,但不同流动性的SAN作用有所差异。不同加工方法--密炼混合和双辊开炼的塑化机理和改性效果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以乙醇水溶液为分离对象,研究了聚丙烯酸(PAA)与聚酰胺羧或聚乙烯醇(PVA)共混膜的渗透蒸发分离性能,以及均相,非均相缩醛反应对PVA膜分离因素α和渗透通量J的影响。实验发现,戊二醛交联PVA膜的α提高 到49.5(乙醇含水C1=10%,温度为55℃);增加非均相缩甲醛反应时间,PVA/PAA共混膜的α先下降而后趋于不变,同时J存在一最大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PVC/PBA(聚氯乙烯/聚丙烯酸丁酯)和PS/PBA(聚苯乙烯/聚丙烯酸丁酯)两种LIPN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动态力学等性能的测定,比较了它们的相容性和阻尼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VC/PBALIPN的相容性和阻尼性能较PS/PBALIPN更好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冲击试验、动态力学分析(MMA)、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研究了聚氯乙烯/丁腈橡胶/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PVC/NBR/SBS)三元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和性能,并且讨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NBR-29对PVC和SBS有较好的增容作用,与SBS一起对PVC有协同增韧效应。  相似文献   

10.
导电性聚酰胺/聚苯胺共混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化学方法制备了导电聚苯胺包覆的共聚聚酰胺微粒(PA/PANI-HCl),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和紫外/可见(UV/Vis)光谱表征了其结构.电导率测试表明,PA/PANI-HCl的电导率服从逾渗规律,逾渗阈值为17%.由于共聚聚酰胺(PA)的熔点低,PA/PANI-HCl在130℃时有良好的热塑性,可制成导电性共混高分子材料,但热处理却使电导率下降了1~2个数量级.对PA/PANI-HCl脱掺杂得到的PA/PANIEB,在间甲酚中有良好的溶解性,而且当聚苯胺含量低于10%时,能全部溶解于间甲酚.  相似文献   

11.
用^51VNMR滴定法研究在Mg^2+-ADP-VO4^3-三元体系中的物种分布,通过分析用Mg^2+一ADP-钒酸根混合溶液时^51V核磁谱峰的变化,指出溶液中形成了Mg-V2A2(V2A2为两个钒酸根和两个ADP分子形成的双核配合物的简写)和Mg-ADPV(ADPV代表一个四面体钒酸根单体与ADP中的β-磷酸根缩合形成的酸酐),测得Mg-V2A2及Mg-ADPV的形成常数分别是72.5mol^  相似文献   

12.
腺病毒同源重组子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携带入IFN-γcDNA序列的E1区缺失的腺病毒载体pAdl2/RSV-IFN-bpA与pJM17质粒,通过磷酸钙沉淀法共转染293细胞,经同源重组,共获得6个病毒噬斑。病毒噬斑感染293细胞,至出现完全细胞病变效应(CPE)后,抽提细胞内的病毒DNA,经XhoⅠ酶切后走凝胶电泳,出现重组腺病毒圾的3.5kb大小的DNA条带,^32P标记的探针pAdl2/RSV-IFN-bpA与XhoⅠ酶切过的病  相似文献   

13.
PU与PVAc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蓖麻油聚氨酯(PU)与聚醋酸乙烯酯(PVAc)在室温下生成的互穿网络聚合物(IPN)。通过FT-IR和凝胶含量的测定,说明此种IPN是接枝型IPN。考察了该IPN的各种组成对带锈铁板的附着力、柔韧性、冲击强度以及搭接剪切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U/PVAc=50/50(w/w,质量比)时,IPN的剪切强度最大,在此条件下合成的IPN涂料是带锈铁板的良好涂料。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1-硝基蒽醌(1-NO_2AQ)和1-氨基蒽醌(1-NH_2AQ)同时测定和分别测定的色谱条件,提出了在Shim-packCLSS-SIL色谱柱上,以正庚烷-1,4二氧六环-乙酸乙酯(65:35:5(V/V)为流动相,流量为1.5ml/min,柱温40℃,以分光光度检测器于254nm处检测时,4min内使1-NO_2AQ与1-NH_2AQ分离;5min使1-NH_2AQ与杂质分离;7min可使1-NO_2AQ与杂质分离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其绝对检出下限1-NO_2AQ为0.012μg,1-NH_2AQ为0.026μg,变异系数分别为1.1%和0.96%,回收率分别为99.7%和100.2%。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杂交瘤细胞在低血清条件下的生长及无血清培养基的开发,通过向培养基中添加一定初始浓度的高分子物质,在批式培养中研究了它们对杂交瘤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了聚乙烯醇(PVA)和聚N-乙烯吡咯烷酮(N-PVP)在低血清浓度下对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10 m g·m L- 1 的PVA 在1% ~3% 血清浓度下,可使最大活细胞密度提高约50% ; 与10 m g·m L- 1 胰岛素的作用相当。N-PVP也有相近的结果。对比试验表明, PVA 使细胞对葡萄糖的得率提高了88% ,揭示了它与胰岛素作用机理的不同; 而N-PVP的存在使台盼蓝不能对死细胞染色。因而推测了聚合物的作用可能和其较强亲水性及结合力有关。试验结果为深入了解生长因子的作用机理,开发低蛋白、低成本的培养基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聚酰胺/硅胶吸附剂吸附分离茶多酚的红外光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了室温下聚酰胺/硅胶吸附剂( P A/ Si O2)对茶叶中茶多酚的分离提取原理.红外光谱表明, P A/ Si O2 中 P A 分子的酰胺基- O‖ C- N H- 是通过氢键吸附茶多酚分子的活性基团,而酰胺基对咖啡因分子没有吸附作用. P A/ Si O2 中 Si O2 表面羟基 O H 是吸附咖啡因及茶多酚分子的活性基团.由于氢键的作用,茶多酚和咖啡因分子之间也能相互吸附. P A/ Si O2 对氨基酸类物质不起吸附作用,因而容易将其分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共交联反应使PVC/NBR-31/P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增加,机械性能得到改善,DSC结果表明,交联使PE的结晶受到破坏,熔点下降。DMA也证明交联增进了相应相互作用,使PVC的Tg下降,PE的Tg上升,由于交联改变了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使其冲击强度提高了一倍多。  相似文献   

18.
带有表达质粒pBV220/PAI-1的大肠杆菌中,在菌体密度为A600nm=0.3=0.4时诱导,表达重组PAI-1的效率最高。在诱导后的6h以内,rPAI-1的百分含量持续升高。r-PAI-1经分离纯化并用盐酸胍激活后,能够与t-PA及u-PA反应,用SDS-PAGE和纤维蛋白自显影方法可以检测出它们所形成的复合物。  相似文献   

19.
以双酚A(BPA)和间苯二甲酰氯作为反应体系,采用界面缩聚的方法得到了NF-1复合纳滤膜。系统探索了界面缩聚条件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两种4-N,N-二甲氨基偶氮苯-4′-磺酸酯衍生物的合成,获得了其主客及侧链极化聚合物薄膜的d33值(4pm/V,9pm/V);它们分别高于目前研究较多的DR-1/PMMA(主客,2.5pm/V)、CEM-MMA(侧链,5.63pm/V)的对应值,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