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培育MHC单倍型无特定病原体单倍型鸭。方法 以国家禽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培育并保存的无特定病原体(SPF)麻鸭为基础,根据位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核心区域的鸭抗原处理相关转运体分子(TAP)双拷贝基因(Tap1和Tap2)的多态性,分别利用Tap1基因组短串联重复序列(STR)、TAP2的肽结合区序列以及Tap2全基因组序列的基因型分型,连续选育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单倍型SPF鸭。结果 F0代和F1代鸭的STR结果完全一致;F2和F3代鸭的Tap1和Tap2基因组序列完全纯合。连续6个世代的Tap2基因组序列分析,B3群鸭有2个位点发生突变,B1、B2和B4遗传学稳定。结论 成功建立了4个MHC单倍体型SPF鸭群B1、B2、B3和B4,为深入开展鸭的免疫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实验动物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2.
摘要: 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是实验动物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更是实验动物科学管理工作的底线。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实验动物行业已取得明显进步,但针对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处置体系尚不健全,面对突发重大实验动物疫病更是缺少长效的应急管理机制。为加强我国突发重大实验动物疫病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检验实验动物突发重大疫病应急预案,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于2015 年11 月6 日组织了实验动物突发重大疫病应急处置演习。实践证明,本次实战演练有效地检验了预案,表明本预案方案严谨、内容科学、流程顺畅,但同时也反应出我国实验动物疫病应急处置体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AFLP技术及其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被称为“下一代分子标记”。是检测DNA多态性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可靠性强,多态性检出率高,因而被认为是最有效的DNA指纹分析技术,AFLP已广泛应用于分类学、种群遗传学、病理学、DNA指纹分析的研究和建立数量性状基因图谱,成为最主要的遗传标记,论述了AFLP的原理、特点、影响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及在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和分析我国主要昆明小鼠群体的遗传背景、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分离情况,为建立标准化昆明小鼠种群及其遗传背景建立和监测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应用筛选获得的15个微卫星标记及其荧光标记-半自动基因分型技术,对我国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北京种群)、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上海分中心(上海种群)、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上海分中心与上海第一生化制药厂的融合F1代(融合种群)昆明小鼠种群进行遗传检测和分析,评估各群体的遗传背景、遗传多样性、群体间的遗传关系及进行品系融合后的遗传学变化。结果3个昆明小鼠种群在15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92个等位基因,每位点2~13个,平均6.13个;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721,表明昆明小鼠具有较好的遗传多样性。北京种群、上海种群、融合种群分别检测到61、63、51个等位基因,其在15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4923、0.5177、0.4550,表明上海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略大于北京种群,融合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低于北京和上海种群。从等位基因组成上看,上海种群与融合种群共有基因数最多(43个),表明其较小的遗传差异;而北京种群和上海种群(37个)、北京种群和融合种群(32个)的共有基因数均明显少于上海种群和融合种群间的共有基因,表明北京种群和上海种群及融合种群间较大的遗传差异。群体间遗传变异分析表明,上海种群和融合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很弱,其Fst值为0.0222,遗传距离为0.0279;北京种群和上海种群遗传分化为中等,其Fst值为0.1433,遗传距离为0.3881;北京种群与融合种群间有较大遗传分化程度,其Fst值为0.1667,遗传距离为0.4162;根据Nei遗传距离进行UPGMA系统聚类表明上海种群和融合种群先聚为一类,再与北京种群聚为一类。结论利用15个微卫星标记,初步确定了3个昆明小鼠群体的遗传背景,从分子水平表明不同生产单位的昆明小鼠种群间具有中等或较大的遗传分化程度,种群融合过程中应采取适当措施避免封闭群遗传基因的丢失从而造成遗传多样性减少,研究结果为建立标准化昆明小鼠种群及其遗传背景建立和监测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稀有鮈鲫--一种新的鱼类实验动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鱼类作为低等脊椎动物的代表和水生态系统的代表 ,具有繁育力强、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胚体透明等特点 ,过去一直是胚胎学、遗传学、水毒理学、行为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常用的材料。自从Streisinger关于斑马鱼人工雌核发育及纯系建立的文章在Nature上发表后 ,以斑马鱼、青为代表的鱼类很快成为了实验动物的“新宠” ,并在发育遗传学、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从 2 0世纪 90年代开始先后进行了稀有鲫、剑尾鱼、红鲫等鱼类的实验动物化研究 ,并于 2 0 0 1年成立了中国实验动物学会水生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稀…  相似文献   

6.
20 0 2年 5月 2 2日— 30日 ,北京实验动物学会副秘书长贺争鸣作为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代表团成员 ,参加了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 4 9届日本实验动物年会。参加此次大会的还有来自美国、俄国、韩国、菲律宾、Bangladesh、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有 2 30多名学者就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环境设施、遗传学、微生物检测、遗传检测、动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实验动物解剖学、动物试验技术、行为学、动物福利等专题进行了发言。另外还有的学者以墙报形式进行了学术交流。此次年会是以大会和专题分会场两种形式进…  相似文献   

7.
山麻鸭是闽西山区小型、早熟、高产的地方性优良蛋用鸭种。龙岩市每年的山麻鸭苗除满足省内需要外,还畅销至广东、广西、江西、浙江等十余个省市。1984年以前,龙岩市的山麻鸭都是采用传统的放牧饲养,1984年以后逐步推广圈养技术。据报道,龙岩市圈养麻鸭生产专业户现约有150户右左,养鸭13.5万只,平均户养900只,圈养规模约500—2000只。山麻鸭的疾病较少,常见的传染病就是鸭瘟和霍乱。由于鸭瘟疫苗保  相似文献   

8.
实验大鼠是用途广,用量多的实验动物之一。长期以来,我国一直缺乏标准大鼠的生产供应。为加速我国实验动物的标准化进程,我们历经四年,人工培育了无菌大鼠(GFR),建立了相应的已知菌大鼠(GNPR)、无特定病原体大鼠(SPFR)以及清洁级大鼠(CLR)种群。对GFR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系统的测定。以GFR、GNPR和SPFR为模型的肠道细菌易位途径、糖尿病等方面的研究,以及CLR的推广生产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郑子修  钟金颜 《江西科学》1991,9(2):122-128
实验动物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本文论述了实验动物标准化与生命科学(或生物医学)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验动物标准化的生物学背景,包括遗传学上的背景和微生物学上的背景两个方面.实验动物从遗传学上可区分为近交系动物(也叫纯系动物)、突变种纯系动物、系统杂交动物、封闭群杂种动物和纯杂种动物5种不同的类型;从微生物学控制上可区分为无菌动物、悉生动物(或已知菌动物)、无特殊病源体动物和常规动物4大类.这些标准的实验动物,在生物医学如实验肿瘤学、分子遗传学、免疫生物学、实验药理学以及生物工程学和毒理学等研究上,都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熊军陵  程泽信 《科技信息》2012,(10):406-406
荆江鸭,俗称荆江麻鸭、麻鸭。1959年湖北省地方畜禽良种调查时,因其主产于西起江陵(现为荆州区)、东至监利的荆江两岸,故而定名为荆江鸭。1981年湖北省开展畜禽品种资源调查沿用此名。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因一直未开展荆江鸭的选育提高,其生产性能已不如经选育提高的外来品种,导致近年来外来品种的大量引进,如浙江绍兴鸭,品种引进后,有的与本地鸭混养,或与本地鸭开展不同经济目的的杂交,致使血缘混杂,荆江鸭数量剧减,纯种荆江鸭已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本次地方品种遗传资源调查,对荆江鸭外貌特征、生长  相似文献   

11.
家鸭资源利用及优良品种培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家鸭生物学研究为家鸭起源进化及资源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指导家鸭生产与育种。血清前白蛋白、mtDNA限制性内切酶谱和RAPD证明证据表明,野鸭绿头鸭和斑嘴鸭在我国家鸭品种形成中均有贡献。生化遗传学作为常规育种辅助手段,可用于早期选留种禽。杂种优势利用仍然是提高生产性能的有效手段。分子生物学与数量遗传学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丰富了遗传育种理论,与生产性状相关的多基因性状的遗传规律和分子基础是当前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常规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福建地方良种金定鸭群体平均年蛋量从212枚提高到260枚以上;专门化口系最佳配套组合的产蛋量300枚,总蛋量22kg。生产性能居国际先进水平。金定鸭、北京鸭和番鸭二元杂交的后代,获得亲代的高产、羽色和肉质优势。  相似文献   

12.
成都地区鸭场中流行一种以发病鸭头颈肿胀为特征的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均可达到80%以上,各种年龄、品种均易感,危害十分严重,我们通过流行这调查、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和临床防治试验排除了鸭瘟病毒、禽流感病毒、鸭肝炎病毒、番鸭细小病毒感染的可能性,从典型病例中分离出病毒,在雏鸭上复制出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病例;电镜下观察了该病毒为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为50-70nm,无囊膜;对氯仿有抵抗,对鸭胚的LD50为8.67,无血凝性,初步认为本病是一种新鸭病,暂定名为“鸭传染性肿头症”。  相似文献   

13.
林木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遗传育种是研究森林遗传和林木良种选育理论与技术的科学。其因林木地理变异规律研究而萌芽,伴随着遗传学基本理论体系形成完成奠基,在不断推动遗传改良以满足人工林高效培育的良种急需中实现林木遗传育种现代理论和技术体系构建,并在进入21世纪之后开启了分子设计育种的深入发展阶段。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创新发展,林木遗传育种形成了一个适合树木生物学特点、遗传基础研究与育种创新应用紧密结合并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其中,基于轮回选择不断推进以选择、交配、遗传测定为核心的育种循环,完成更高轮次的基本群体、育种群体、选择群体和生产群体建设,是可持续遗传改良的根本所在。在此基础上,或通过远缘杂交选育杂种优势突出的林木品种;或基于有性多倍体化开展多倍体育种,综合利用杂种优势和倍性优势,实现林木多目标性状改良;或采用转基因和基因编辑等分子育种技术,进一步改良已有林木品种或优异种质等。而林木良种生产仍然依赖传统的种子园制种和无性系制种,其中体胚发生技术实用化将是进一步实现种子繁殖树种遗传改良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推动林木育种理论和技术创新,提高育种效率和效果,选育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抗逆性更强、适应性更广的林木良种并应用于生产,保证用更少的人工林面积生产更多的木材及林产品,以减少对天然林的依赖,林木遗传育种在未来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2013年四川地区某鸭场暴发的基因A型鸭甲肝病毒(DHAV-A)和基因C型鸭甲肝病毒(DHAV-C)的混合感染病例.疾病发生于20~25日龄雏鸭,发病率25%~30%,死亡率为20%~30%,临死前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病死雏鸭肝脏肿大,出血.利用双重RT-PCR从病死雏鸭的肝脏组织中同时检测出DHAV-A和DHAV-C.这是四川省养鸭密集区第一次发现雏鸭混合感染DHAV-A和DHAV-C的情况.此外,对2009~2012年四川省各养鸭密集区鸭甲肝炎流行情况做了调查.一共从四川省养鸭密集区采集312份疑似鸭肝炎样本中检测出120份鸭甲型肝病毒性肝炎.其中基因C型鸭肝炎阳性率为75%,基因A型鸭肝炎仅为25%,未发现基因A型和基因C型混合感染情况.结果说明2009~2012年我省鸭病毒性肝炎以基因C型鸭甲肝病毒为优势病原.2013年,开始出现DHAV-A和DHAV-C混合感染病例.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其危害,这应该引起养鸭界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以白番鸭为父本,SD-白鸭为母本,有人工授精方法繁殖的白半番鸭,生长快、肉质好、白率达88%以上,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肉用鸭。  相似文献   

16.
Positive Darwinian selection in human population: A review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reviews a large number of genes under positive Darwinian selection in modern human populations, such as brain development genes, immunity genes, reproductive related genes, percep- tion receptors. The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ary property of these genes will provide important insight into human evolution and disease mechanisms. With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genetics and com- parative genomics data, more and more evidences indicate that positive Darwinian selection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human beings. This paper will also summarize the methods to detect positive selection, analyze the interference factors faced and mak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positive selection.  相似文献   

17.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two natural populations (M, N) of Beijing duck (Anas platyrhynchos) and 11 artificially selected lines of Beijing duck (A, B, E-L, O) from China Gold Star Duck Production Ltd., along with two Cherry Valley duck lines (C and D) from the British Cherry Valley Livestock Division, was evaluated using 18 microsatellite markers covering 16 linkage groups. A phylogenetic tree of the 15 populations of duck, formed of four main branches, was constructed from Nei’s DA genetic distance. The mean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index (FST) in all loci, Nei’s standard genetic distance (Ds), and the genetic distance DA between the Beijing duck and the Cherry Valley duck were 0.075, 0.143 and 0.142,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a high degree of genetic similarity between the two breeds and supported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Cherry Valley duck was derived from the Beijing duck. The FST matrix of seven clusters of Beijing duck suggested that the efficiency of selection was not significant to some extent and should be supplemented by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红耳龟人工养殖技术的研究,促进红耳龟人工养殖的开展。方法:在本校爬行动物养殖场对红耳龟的生物学特性、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进行了研究。结果:红耳龟的产卵高峰期为6月下旬和7月上旬,每只雌龟每年产1-2窝卵,窝卵量平均为12枚,卵的受精率为91.67%,卵化率为86.71%,常见的疾病有背腹甲畸形、腐皮病、疖疮病和水霉病。结论:红耳龟是适合推广养殖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9.
Type 1 diabetes (T1D) is a debilitating autoimmune disease that results from T-cell-mediated destruction of insulin-producing beta-cells. Its incidence has increased during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suggesting that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including the human microbial environment) may influence disease pathogenesis. The incidence of spontaneous T1D in non-obese diabetic (NOD) mice can be affected by the microbial environment in the animal housing facility or by exposure to microbial stimuli, such as injection with mycobacteria or various microbial products. Here we show that specific pathogen-free NOD mice lacking MyD88 protein (an adaptor for multiple innate immune receptors that recognize microbial stimuli) do not develop T1D. The effect is dependent on commensal microbes because germ-free MyD88-negative NOD mice develop robust diabetes, whereas colonization of these germ-free MyD88-negative NOD mice with a defined microbial consortium (representing bacterial phyla normally present in human gut) attenuates T1D. We also find that MyD88 deficiency chang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distal gut microbiota, and that exposure to the microbiota of specific pathogen-free MyD88-negative NOD donors attenuates T1D in germ-free NOD recipients.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interaction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es with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is a critical epigenetic factor modifying T1D predispos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