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6 毫秒
1.
法律逻辑作为法律实践中极其重要的法学方法论,我国的理论与实务界对其定位与研究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争论。回顾了西方近现代法哲学界对法律与逻辑关系的探讨,这些探讨,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法哲学界所兴起的法律论证理论,为中国法律逻辑的定位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维度,中国的法律逻辑应定位为法律论证的逻辑;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逻辑学界所兴起的非形式逻辑思想,为中国法律逻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方法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界对法律逻辑的学科性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形式逻辑分支论、应用逻辑分支论和理论法学分支论3种。在我国,虽然理论法学分支论最近才有个别学者以模糊的语气谈及,并且一经提出便遭到许多学者的质疑,但经过分析,就会发现,理论法学分支应该是法律逻辑的最佳归宿。  相似文献   

3.
目前的法律逻辑教学应配合法学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行以下必要改革:应明确法律逻辑教学对象主要为法学院学生、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法律职业人员;应紧紧围绕训练法律人的法律思维方式来选择教学内容,突出办案思维的逻辑和大陆法系法律推理模式;教学方法宜采用案例教学法或苏格拉底问答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学界对法律逻辑共识的基础上,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论证实践中的法律逻辑问题。主要探讨了论证实践的划分、论证实践的重点及法律逻辑在论证实践意义与有限性等问题。作为一门动态发展的工具,法律逻辑的根本旨要就在于对论证实践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法律逻辑是一门学科,有其独立的研究对象,是一门主要研究法律思维形式及其逻辑方法的科学,法律逻辑可归属于应用逻辑之列。法律逻辑的研究包括两个层次:逻辑在法律中的应用与系统化的法律逻辑。  相似文献   

6.
法律推理过程包含着权力与利益、应然与实然、确定性与妥当性、客观解释与主观解释、逻辑与价值、语言与事件、思维与表达、认知与行动等诸多矛盾。在司法能动主义与司法克制主义、自然法学与分析法学、实证主义与现实主义、分析哲学与经验哲学的碰撞中,法律已经由文本所体现的规范层面转向法律施行的实践层面,法律推理已经由"逻辑独白"位移到"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7.
法律修辞(学)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生场域、思维方式、逻辑形式以及追求的效果四个方面,研究了法律修辞学的特征。认为修辞学有着比较久远的研究传统,在当代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新修辞学。修辞学对包括法学在内的很多学科都有着比较深远的影响,法律修辞学就是其中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8.
法律逻辑学科在最近三十多年中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也面临着知识体系不够完整、学与用相脱节的问题。法律逻辑属于交叉学科,也属于应用学科,其知识体系中包含的形式逻辑发挥着"固法"的价值,实质逻辑发挥着"活法"的价值,二者相辅相成。这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站在法治建设的高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必须保证法律逻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兼顾形式逻辑与实质逻辑,同时,以锻炼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为主旨,改革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喻礼会 《科技资讯》2009,(15):229-229,231
法律翻译是不同语言的转换也是不同法系之间的转换。在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为了保持法律严谨、准确的精神,译者必须具备一定的逻辑知识。在转换为另一种法系的过程中,译者充当了法律起草者的身份,熟悉法律的逻辑构造就更是译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法律案例教学的提出和应用为我国法律逻辑教学改革开启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就此探讨案例教学在法律逻辑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论述体现在法律逻辑案例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的特点,以及法律逻辑案例教学与批判性思维的双重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法律推理常处于一个由外部推理和内部推理织就的复杂网络中。法律推理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必须以法律事实为逻辑起点、以法律规范为准则、以法律价值为衡平,要求具备客观性、可预见性和一致性。法律事实认定、法律规范识别、法律价值论证是一个系统化的进程,价值原则始终作为主线贯串其中,不仅制约着推理体系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联,而且事关法律方法的活力与法治技术的发展。法律推理体系重心应定位于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对法律规范的选择以及在合法性与合理性张力下对法律价值的追寻。  相似文献   

12.
单纯的逻辑学和有题材特征的方法论逻辑,是信念研究的两种不同形式抽象,后者对信念形式的研究要兼顾题材的特性。法律逻辑属于后一种方法论逻辑,它的理论结构是3种方法论(法律推理、案情论证、修辞论证)与两种信念(恰当性、合情性)的对应。  相似文献   

13.
当法律逻辑采用以论证为基础的方法进行构建时,法律论证的宏观结构分析以及证据推理、法律解释和适用的推理所使用的论证型式,就成为法律逻辑的两个基本问题。图解方法有助于诉讼双方理清各自的论证路线,也有助于裁决者整体把握诉讼双方的论证结构并进而评价其论证力量,更有助于裁决者在裁决书中向当事人和公众有力地证明判决的正当合理性。论证型式的使用,在适当的条件下,不仅丰富了证据推理的手段,而且赋予或增强法律解释和法律适用的正当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适用法律的推理,既要遵从和运用人类思维共通的逻辑规则,也需考虑诸多与推理相关的实质性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主体因素必定会渗入其间,并影响最终的推理结果。多重主体因素渗入法律推理过程,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但这是排除不了、甚至不可缺少的。因此,对法律推理的研究,应将推理涉及的实质内容和人的主体因素及其影响纳入视野,建立起人的研究维度。法律逻辑学研究视角的调整,对其自身乃至整个现代逻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法制作为一个中性概念,没有明确的价值追求;而法治的价值取向则十分明显,它以民主和权利为本质要求.文章指出,在新闻理论和实务中,由"法制新闻"向"法治新闻"过渡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法律修辞方法是指综合运用各种法律方法,在谋篇布局的基础上,以寻找言说关键词进行说服的思维活动。由于法律修辞方法主要是“把法律作为修辞”以此进行说服,因而法治意识形态的属性比较明显。只要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把法律作为修辞”,那么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法律就有了话语权。然而,由于法律修辞方法以说服、信服为目标,因而不能刚性地依据逻辑的推论,或片面地以权力进行压服。法律修辞方法所寻求的,是以形式法治为主,并附之以实质法治的方法;旨在思维的形式和实质两个层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与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比较,目前进行的法治意识形态建构,主要是矫正片面的权力思维或实质主义思维的弊端,理顺实质法治与形式法治的关系。在权力政治言辞过剩的情况下,倡导“把法律作为修辞”的说服方法。这对法治意识形态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论高等法学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法学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法律人才的基本方式和重要手段。现阶段,在高等法学教育中加强培养学生“依法治国、执法为民、服务大局、公平正义、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于法治国家的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培养高校法学专业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可以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这两方面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8.
规则是法治实现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长期以来我们对规则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是今天中国法治搞不好的最重要原因。人们对规则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法治实现的程度。对规则的解释需要根据规则本身的特性来决定。对明确的法律规则只需认定,而不需要哲学意义上的解释。对法律规则的解释,应坚持文义解释优先原则,但文义解释优先绝不是死抠字眼,而是在权利义务、职权责任关系中释放法律规则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