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实际应用的各种放大电路都十分广泛的含有负反馈电路,以改善放大电路的性能。而根据反馈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十几类。故对于初学者来说,反馈的类型及判定方法不易掌握。本文主要介绍放大电路中反馈电路的类型及判定的几种简单易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杨格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22(3):111-112,115
本文就电子技术中反馈电路的正、负反馈性质,负反馈类型的判断方法和负反馈电路稳定输出效果、特定频率反馈信号的反馈原理作了较为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3.
杨素 《科技资讯》2011,(33):91-91
本文从已知模拟电路中有无反馈,是正反馈,负反馈,交直流反馈还是串并联反馈等几个方面详尽的阐述了模拟电路反馈类型的判断方法,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了部分方法在模拟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反馈类型的判断和引入是电路分析和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就各种反馈类型的判断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反馈在电子电路中已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正确判断反馈的类型,能帮助我们正确分析电路的性能,文中总结和归纳了常见的反馈类型和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6.
张梅 《科技信息》2009,(22):I0088-I0088,I0091
在《模拟电子技术》中,负反馈放大电路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本文紧密结合课程内容介绍了反馈的概念,并就反馈类型(诸如正、负反馈,电压、电流反馈以及串联、并联反馈等)的判断方法做了详细分析比较,最后介绍了交流反馈组态的命名方法,加深学生对反馈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7.
简述了反馈的概念,各种类型反馈的特征和反馈效果.结合图例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反馈类型的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阐述电子电路中反馈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典型放大电路分析了反馈类型的判定,并进一步提出了如何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反馈类型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反馈的类型,并提出了快速的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反馈的类型,并提出了快速的判别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针对放大电路反馈类型的判断难点,从电路结构入手,找到判断的方法、技巧,使学生能够尽快掌握,为进一步分析反馈电路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卜丽英 《科技信息》2010,(17):77-77,97
反馈电路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基础内容之一,其学习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在此只讨论反馈电路的定性分析,即介绍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用于判断反馈的类型和极性。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含反馈网络的电子电路时,准确地判断反馈网络的反馈类型是研究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重点介绍了反馈电路的分析及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反馈控制技术已被广泛地用于电子技术领域,其反馈分类及组态类型的准确判断是电路设计的前提和重点.结合分立元件放大电路和集成运放电路两种放大电路,根据反馈采样点、反馈与输入的比较点位置和方式、结合瞬时极性法,提出一种准确判断放大电路反馈极性和反馈组态类型的方法.分析表明,该分类方法和判断法则具有良好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讨论了放大电路中“反馈类型”的判断方法,给出了详细的判断步骤。实际例子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判断放大电路的反馈类型。  相似文献   

16.
在按反馈信号在输入端的回授方式对输出信号取样方式“判断反馈类型的基础上给出一种根据反馈网络在输入、输出的连接位置判断反馈类型的判断法,对各种复杂反馈电路、较快捷、准确。  相似文献   

17.
石玲 《龙岩学院学报》2006,24(Z2):59-60
举例说明电子线路教学中,反馈类型判断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池宗琳 《科技信息》2007,(25):25-26
本文从明确反馈概念入手,介绍了在教学过程中反馈类型及组态的判断方法和步骤,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模拟电子技术的学习中,反馈类型的判别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掌握往往有一定的难度。目前,针对反馈中的交流反馈,常用的反馈类型判别方法有“短路法”、“观察法”等。但笔者经过研究提出一种根据模拟电路和反馈电路的输入/输出端之间的连接方式,来系统判断反馈类型的方法。经过教学实践证明,该方法具有全面,易理解和易掌握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刘红 《科技咨询导报》2010,(25):135-136
反馈类型的判别是对口单招《电子线路》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考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在高考试卷里都会以不同的题型出现。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并结合多年高考中出现的题型,本人总结出一套系统的判别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