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淮北淤土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安徽省淮北地区不同利用方式(农地、林地、荒地)下土壤总有机碳、可 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及其剖面分布.结果表明:土壤剖面上,总有机碳、可溶性 有机碳和微生物碳含量在表层土壤中最高,均呈随着土层深度加深而递减的趋势;可溶性有 机碳、微生物量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分别在5.23%-13.45%和3.09%-8.82%之间波动.不同 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含量影响很大,林地土壤总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碳含量最高,其次为农地,荒地含量最低;可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率为林地<农 地<荒地,微生物量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为农地<林地<荒地.腐殖酸含量变化与总有机碳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ThermalDeformationMeasurementandStressAnalysisofPQFPAsemblyduringPowerCyclingDaiFulong(戴福隆),ShiLing(石玲),WenXiumei(温秀梅)Departm...  相似文献   
3.
高灵敏度云纹干涉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折射率介质应用于云纹干涉法,大大提高了测量灵敏度。当试件栅频率为600线/mm时,虚栅频率可达到6000线/mm,利用其±5级衍射光进行干涉,灵敏度为0.16μm。  相似文献   
4.
工程制图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工程制图的教学形式、教材建设及双语教学三个方面论述了工程制图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及具体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在教学模式上针对工程制图课程的特点作出全面改革,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革传统教材,有计划地实施双语教学等。网络、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亦为工程制图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客观条件,因此工程制图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行之必然。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5-位含偶氮苯功能基团的降冰片烯衍生物,并以双-(β-酮萘胺)镍(II)为主催化剂,三五氟苯硼(B(C6F5)3)为助催化剂,在甲苯中对该单体进行了加成均聚合与共聚合研究;采用FT-IR、1H NMR、13C NMR、UV-Vis、GPC、TGA对合成单体及聚合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单体及聚合产物均在300-400nm范围具有较强的光学吸收;共聚物的分子量在4.78×104 g/mol到5.15×104 g/mol之间,均聚物的分子量在6.5×105 g/mol到1.28×106 g/mol之间;聚合产物的热稳定性可达到320 °C以上,且在普通有机溶剂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5-位含偶氮苯功能基团的降冰片烯衍生物,并采用双-(β-酮萘胺)镍(Ⅱ)/B(C6F5)3催化剂体系在甲苯中对该单体进行了加成均聚合与共聚合,利用FT-IR、1HNMR、13C NMR、UV-Vis、GPC、TGA、DSC对合成的极性单体及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单体及聚合物在300~400 nm范围均有较强的光学吸收;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在4.78×104~5.15×104之间,均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在6.5×105~1.28×106之间;烷基链的引入使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降低至在573K以下;两种聚合物的热稳定性良好,热分解温度在593K以上;共聚物的溶解性优于均聚物.  相似文献   
7.
石玲 《龙岩学院学报》2006,24(Z2):59-60
举例说明电子线路教学中,反馈类型判断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获得用于制取全息高频光栅的光源,研制了Ar离子激光器的腔外二倍频系统。采用ADP晶体的温度位相匹配法,以半导体致冷器作为冷源,石英晶振用作测温传感器,并将PID实时控制算法用于智能型精密测控温系统中,研制出了控温精度达 0. 05 ℃的恒温装置。成功地实现了氩离子激光器的腔外倍频系统,将波长为514.5 nm的可见光信频得到波长为257. 3 nm的远紫外相干光,用这种光源可制得超高频全息光栅。  相似文献   
9.
CRM在数字博物馆个性化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玲  姜利群 《科技信息》2009,(24):176-176,175
数字博物馆是目前世界各国博物馆研究和发展的重大课题。对于数字博物馆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己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构建数字博物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对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