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栉孔扇贝卵母细胞卵黄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光镜和电镜技术,研究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卵黄的发生,探讨卵黄粒形成的途径.扇贝的卵子,在卵黄发生期间5种细胞结构组分,即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和质膜外突的微绒毛参与了卵黄粒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栉孔扇贝卵母细胞黄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光镜和电镜技术,研究栉孔扇贝卵黄的发生,探讨卵黄粒形成的途径,扇贝的卵子,在卵黄发生期间5种细胞结构组分,即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和质膜外突的微绒毛参与了卵黄粒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锯缘青蟹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锯缘青蟹的卵子发生可划分为卵原细胞,卵黄发生前期和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三个时期,卵原细胞核大而圆,卵质稀少,胞器以滑面内质网为主。卵黄发生前的卵母细胞核显著膨大,部分核内可见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卵质细密,出现核仁外排物和大量的核糖体,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和自噬泡,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核膜上核孔密集;卵质中各种胞器高度发达,参与形成卵黄粒和脂滴;细胞出现微吞饮活动并形成卵黄膜,细胞外围单层滤泡细胞,本  相似文献   

4.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红螯光壳螯虾的卵黄发生过程.结果表明,有多种细胞器参与卵黄发生,其中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具有较强合成作用,在卵黄发生早期生成卵黄物质及卵黄原颗粒,但这些胞器在整个卵黄发生过程中数量较少;而溶酶体、线粒体等数量较多且发达,溶酶体通过与卵黄颗粒融合参与卵黄形成;线粒体参与卵黄颗粒形成的同时在整个卵黄发生过程中还起到供能作用.红螯光壳螯虾卵黄发生具有内源和外源双重来源,在卵黄发生的早期主要是内源性卵黄发生,在中、后期对卵黄形成和积累起主要作用的是外源性的卵黄合成.  相似文献   

5.
对鲇(Silurus asotus Linnaeus)卵母细胞发育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观察,鲇成熟卵卵膜明显区分为内放射带,外放射带和透明带等3层结构,透明带为颗粒细胞分泌形成,内,外放射带则由卵母细胞本身分泌形成,鲇卵母细胞内卵黄颗粒的形成经历几个阶段:卵黄蛋白原,卵黄前体颗粒,卵黄中间颗粒,最后形成卵黄颗粒,其合成或加工分别在肝脏,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内进行,结果还讨论了卵黄核,合成泡及环状片层等细胞器的超微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6.
中华锯齿米虾卵母细胞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透射电镜对中华锯齿米虾卵母细胞的卵黄发生过程进行超微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锯齿米虾卵黄发生过程是双源性的.在卵黄发生过程中,卵母细胞中的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和核糖体等多种细胞器均参与了其内源性合成,其中线粒体最早参与形成卵黄颗粒.在卵黄发生的中后期,内质网成为内源性合成卵黄蛋白最主要的细胞器,并最终演化成颗粒较大且有膜包被的卵黄球;溶酶体也在此时期发挥其特有的吞噬功能,通过融合分解线粒体、内质网等胞质细胞器,最终形成一种十分致密的卵黄球.外源性卵黄则主要通过卵质膜形成的微绒毛和微吞饮小泡从卵周隙及滤泡细胞中摄取外源物质而形成.  相似文献   

7.
北京油葫芦卵子发生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北京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 Ohmachi & Matsuura)卵子发生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成虫期卵子发生可明显的分为卵母细胞分化、生长及卵黄形成三个时期,并可分为七个阶段.第一阶段,卵母细胞位于卵原区,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前期.第二阶段,卵母细胞核内核仁消失,滤泡上皮细胞开始分化.第三阶段,滤泡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形成单细胞层包围在卵母细胞外,之后滤泡上皮细胞形成双核的柱状体.第四阶段,卵母细胞胞质的周缘有泡状小体出现,随后卵黄小颗粒开始在胞质周缘沉积.第五阶段,卵母细胞积累大量卵黄物质,胚泡膜界限变的模糊.第六阶段,卵黄积累完成,胚泡消失,滤泡上皮细胞又成为扁圆形.第七阶段,卵黄膜和卵壳形成,卵子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8.
鲇卵膜形成和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鲇 (SilurusasotusLinnaeus)卵母细胞发育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观察 .鲇成熟卵卵膜明显区分为内放射带、外放射带和透明带等 3层结构 ,透明带为颗粒细胞分泌形成 ,内、外放射带则由卵母细胞本身分泌形成 .鲇卵母细胞内卵黄颗粒的形成经历几个阶段 :卵黄蛋白原、卵黄前体颗粒、卵黄中间颗粒 ,最后形成卵黄颗粒 ,其合成或加工分别在肝脏、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内进行 .结果还讨论了卵黄核、合成泡及环状片层等细胞器的超微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等 .  相似文献   

9.
中华蚱蜢卵子发生的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中华蚱(Acrida chinensis)卵子发生过程进行了形态观察及描述.根据卵母细胞体积及核的变化、卵黄形成、滤泡细胞的形态变化等特征指标显示,可将卵子发生划分为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卵母细胞位于原卵区,处于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前期.第二阶段:卵母细胞进入生长阶段,滤泡细胞零星地在其周围.第三阶段:卵母细胞体积变大,滤泡细胞呈单层均匀包围卵母细胞.第四阶段:进入卵黄形成准备期.第五阶段:卵黄形成开始.第六阶段:卵母细胞内充满卵黄,卵母细胞核膜消失.第七阶段:卵壳出现,滤泡细胞呈扁平状.第八阶段:卵子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0.
通过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东海三疣梭子蟹初产卵巢发育过程中卵巢的超微结构的变化.1)三疣梭子蟹初产卵巢发育过程中卵黄发生期可分为初期和后期;2)卵黄发生初期在7~9月间,此阶段卵黄生成以内源性合成为主,卵母细胞核物质外输明显,胞浆内大量的粗面内质网正在进行卵黄物质的内源性合成;3)卵黄发生后期在10月至第二年4月间,卵泡细胞与卵母细胞的结合阶段,卵母细胞借助卵泡细胞进行外源性卵黄物质合成,卵母细胞与卵泡细胞间的界线逐渐消失,部分卵泡细胞由于胞质大量输出仅见胞核,此时内源性卵黄合成仍然存在;4)排卵后,由于大量成熟卵细胞的排出,卵巢组织存在大量的基膜,残留成熟卵母细胞中的卵黄物质已经解体,卵黄颗粒自中央向边缘逐渐松散.  相似文献   

11.
厦门文昌鱼卵母细胞细胞器与卵黄发生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研究了厦门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 Gray)卵母细胞发生过程中细胞器同卵黄粒发生的关系:卵黄粒可以在粗糙型内质网中形成,也可以在高尔基液泡和部分线粒体中形成.粗糙型内质网具有卵黄物质的合成和运输功能;高尔基小泡能够输送并浓缩卵黄物质.作者首先探讨了环形片层间接参与卵黄粒形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鳜鱼(Siniperca chuatsi)卵巢中的卵母细胞发育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按照其生理结构特征将其发育过程分为6个阶段.卵膜在卵母细胞发育Ш时相形成,包括鞘膜、放射膜和卵黄膜.结果还讨论了鳜鱼卵黄颗粒的发生以及与卵膜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观察了克氏原螯虾受精卵的结构.取固定好的克氏原螯虾受精卵进行冷冻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镜检,拍照.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受精卵属于中黄卵,细胞质被排挤到受精卵一侧,位于受精卵表面.受精卵有致密的中心区,由此向周围发散出呈指状突起的卵黄柱,卵黄柱内充满大小不等的卵黄颗粒.克氏原螯虾受精卵的结构可以通过冷冻切片观察.  相似文献   

14.
长毛对虾卵母细胞环形片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电镜技术研究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卵母细胞中的环形片层(AL)。AL在卵黄发生前的卵母细胞卵质中出现,在卵黄发生期间消失。AL由8条平行排列,具有50~70 nm 环孔的片层组成。相邻片层之间的距离约为70 nm。AL 通常没有核糖体附在膜片层的外表面。AL末端膨大,与高尔基体毗邻。从形态学上看,AL可能来源于高尔基体;高尔基膜囊伸直、拉平,并局部融合形成环孔,最后演变成AL。卵黄发生期间,AL分化形成为许多囊泡,为卵黄粒的形成提供沉积的场所。本文还讨论高尔基体、AL 及卵黄粒形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橡胶植物猫屎瓜的含胶结构是一种溶生的乳汁道。它是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由部分外表皮细胞经过凹陷、封闭转变为分泌表皮细胞,再由它们经过破毁、解体形成的溶生胞间道系统。通过组织化学和细胞学研究,在开花后10天内,幼果外表皮为同形组织,细胞内无橡胶颗粒;当凹沟出现后,外表皮开始分化为两类组织:外表皮和分泌表皮,只在后者细胞内产生橡胶颗粒,直至乳汁道形成。透射电镜观察表明,分泌表皮细胞内无黄色体和F-W复合体,其橡胶颗粒的产生与内质网槽库和电子致密小颗粒(多聚体)有关,而液泡中的纤丝结构又与团块状橡胶物质的形成有关。为此,猫屎瓜的含胶结构和橡胶产生方式既不同于巴西橡胶树等的乳汁管,又与杜仲等的含胶细胞不完全相同,有其特殊性。猫屎瓜的橡胶在分布上和形成时间上的局限性是和乳汁道的特殊形成方式密切相关的。此种特点,为研究橡胶的生物合成机理提供较好材料,并为今后提高该植物的橡胶产量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中国鲎卵黄发生的电子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镜技术对中国鲎卵黄发生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细胞中的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吞饮小泡等细胞器均参与了卵黄粒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