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南秦岭迷坝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揭示南秦岭勉略带北部迷坝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方法 利用元素地球化学资料,结合岩体地质和岩相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 岩体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K2O Na2O和Sr含量及Zr/Y值较高;岩体具后碰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的特征;岩体是由二元岩浆尚未彻底混合而形成的。结论 指示晚三叠世秦岭造山带华北与扬子板块碰撞造山作用已进入到后碰撞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2.
通过痕量元素和Sr-Nd-Pb同位素研究,探讨东秦岭黄水庵碳酸岩的岩浆源区、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对三叠纪时期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和钼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提供指示.黄水庵钼矿床位于东秦岭钼矿带内,是一种独特的碳酸岩脉型钼矿床,辉钼矿主要呈放射状集合体和细脉状产于碳酸岩脉中.黄水庵碳酸岩主要由淡粉红色方解石(>70%)和石英(<15%)组成.痕量元素方面显示碳酸岩具有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的特征.Sr-Nd-Pb同位素表明碳酸岩具有相对较高的(87Sr/86Sr)i值(0.7061~0.7065)和偏低的εNd(t)值(-16.4~-14.7),Nd同位素的两阶段模式年龄为2183~2322 Ma,岩浆源区与金属成矿物质来源均表现为富集地幔EMI与下地壳的混合特征.综合年代学和Sr-Nd-Pb-Hf同位素研究结果,认为黄水庵碳酸岩脉(209.5~207 Ma B.P.)形成于秦岭造山带后碰撞阶段,由于地壳增厚,富含钼等金属的下地壳发生拆沉作用并与E MI地幔端元混合,在低程度部分熔融的情况下形成富含Mo、Pb、S和REE的硅酸盐-碳酸岩熔体,经不混溶作用和结晶分异形成黄水庵碳酸岩.  相似文献   

3.
秦岭西坝花岗岩LA-ICP-MS 锆石 U-Pb 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西坝花岗岩位于南秦岭构造带陕西境内, 主要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英云闪长岩组成。LA-ICP-MS 锆石U-Pb 原位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 西坝岩体侵位于印支期, 由二长花岗岩样品(XB01-2)得到了219±1 Ma的年龄, 花岗闪长岩样品(XB06-1) 给出的年龄是218±1 Ma, 二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 约218Ma代表了西坝花岗岩体的成岩时代。西坝岩体的年龄结合区域构造背景以及前人研究的地球化学特征, 说明它可能是秦岭主造山期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青岛胶南隆起带小珠山花岗岩SiO_2平均含量70.21%,A/CNK平均1.13,为强过铝质酸性岩体。岩体具有高钾特征,显示中等程度的LREE富集、中等负Eu异常,Yb平均含量1.23×10~(-6)μg/g,Y平均含量0.18×10~(-6)μg/g,Sr平均含量21.93×10~(-6)μg/g,为低Sr低Yb的喜马拉雅型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加权平均结果为123 Ma和122 Ma,是早白垩世燕山晚期的产物。胶东半岛中生代花岗岩形成于3个时期并具有不同的形成机制:晚三叠世(225~205 Ma)幔源型花岗岩,是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碰撞形成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地幔物质沿裂隙上涌,富集地幔产生轻度熔融的结果;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60~135 Ma)地壳重熔型花岗岩,源岩形成于700~800 Ma的扬子陆块,由经历了三叠世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扬子陆壳的新元古代物质熔融形成;早白垩世(130~105 Ma)花岗岩形成于俯冲加厚深度不同的大陆地壳。胶北隆起区域的高Mg高Sr低Yb的埃达克型花岗岩形成深度较深(30~40 km),可能由镁铁质下地壳的熔融分异形成;胶南隆起区域的低Mg低Sr低Yb的喜马拉雅型花岗岩形成环境相对较浅(30 km),源岩可能来自含石榴石和斜长石的高压麻粒岩相的大陆地壳。  相似文献   

5.
东秦岭造山带形成过程新探索廖宗廷,周祖翼,陈军根据秦岭造山带郯庐断裂以东部分(本文称东秦岭造山带)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本文对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作了新的探索.研究结果认为:东秦岭造山带自北而南分成大别一胶南造山带和宁镇造山带两部分,夹持于其问的下...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南祁连内古生代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通过LA-ICP-MS方法测得石英闪长岩锆石同位素年龄为(435.9±4.0)Ma,侵位时代为早志留世。岩石中SiO_2含量为54.17%~73.85%,Al_2O_3变化较少为14.01%~17.66%,MgO为0.39%~6.01%,A/CNK=0.78,Na_2O/K_2O1,总体显示为铝质钙碱性岩。稀土元素方面表现为较为轻稀土强烈富集的特征,Sr的含量为149~346 ppm,主体属于低Sr的花岗岩。Sr,Nb,Y,Yb在"蛛网"图上表示明显的负异常表明岩浆混染了大陆壳物质。由Nb-Y和Rb-(Yb+Nb)图解可得知研究区花岗岩与祁连造山带板块碰撞有关。  相似文献   

7.
阿尔泰造山带岩石和矿石的氩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新疆阿尔泰造山过程中形成的岩石、矿石样品氩同位素组成的研究,认为阿尔泰造山带的形成与壳幔相互作用有关,造山过程中的地幔脱气现象是存在的。喀拉通克钢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地幔。可可托海3^*脉伟晶岩型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物质及其性超基性岩的母岩浆主要也来自于地幔。而大喀拉苏花岗央分型伟晶岩矿床与库威变质型伟晶岩矿床的成矿物质来自于地壳,将军山天河石花岗岩与富蕴县城附近的含铜石英脉也主要是地壳物质演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北祁连山东段苏家山高Mg埃达克岩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苏家山花岗闪长岩位于北祁连山东段,老虎山弧后盆地残留体北侧,侵入于原奥陶系阴沟群及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在空间分布上与米家山、扁强沟、清凹山、黄家凹山、银硐梁以及东侧南华山花岗岩共同构成长约220 km的花岗岩带,沿NW-NWW向展布.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苏家山花岗闪长岩富Na贫K,属钙碱性系列;高Sr低Y,Yb,高Mg#,Ni,Cr,可划归高Mg,Sr低Y型花岗闪长岩;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及HREE,(w(La)/w(Yb))n>22,δEu轻微负异常;K-Ar同位素年龄为425 Ma.结果指示:苏家山花岗闪长岩具有高镁埃达克岩的特点,是在早古生代晚期北祁连东段造山作用过程中,滞留在地幔楔中的老虎山弧后盆地俯冲板片发生部分熔融,熔体与地幔橄榄岩发生明显的交代作用而形成.与此同时,阿拉善古陆南缘也卷入了造山作用,埃达克岩浆作用使陆壳在垂向上得以生长.  相似文献   

9.
佛坪地区印支期花岗岩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质、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认为秦岭造山带佛坪地区印支期花岗岩是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混合的产物,属岩浆混合型(H型)花岗岩;佛坪地区在秦岭主造山过程中曾发生强烈的壳慢相互作用,是一个深层岩浆活动中心。  相似文献   

10.
与秦岭造山有关的几个关键成矿事件及其矿床实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秦岭造山带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的几个的响应及其发生的动力学背景.方法 以秦岭造山带造山过程与成矿作用演化存在时空耦合关系为线索,研究秦岭造山带成矿事件对其不同时期地质事件的响应.结果 秦岭造山带存在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的几个关键成矿地质事件.结论 秦岭造山带在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存在多期构造复合活动,地质流体和成矿物质汇聚,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1.
秦岭北缘巨型陆内俯冲带的深部物理状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岭造山带是一个复合型大陆造山带。燕山末期——喜马拉雅初期由于华北板块相对于秦岭造山带的俯冲,在秦岭北缘形成巨型陆内俯冲带。反射地震剖面揭示该带为一向南倾斜的强反射波组带,并且在两侧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大地电磁测深剖面中该带表现为略向南倾的低阻带。南侧为高阻体,北侧为多层结构;流变学特征揭示,该俯冲带南部相似于造山带的核带,北部则相同于中、新生代的大陆汇聚带,充分证明了秦岭北缘巨型陆内俯冲带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藏北羌塘南缘扎普?多不杂岩浆弧内的青草山花岗岩体由花岗斑岩和石英二长斑岩组成, 目前缺乏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数据来约束其成因和形成时代。用 LA-ICP-MS 方法测得石英二长斑岩锆石 206Pb/238U 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22±1 Ma (MSWD=3.9), 花岗斑岩的锆石SHRIMP U-Pb 年龄为114.6±1.2 Ma (MSWD=1.1), 表明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岩体含白云母、堇青石, 无角闪石, 具有富铝(A12O3 含量: 14.81%~15.86%)、贫钙(CaO 含量: 1.10%~2.44%)、总碱含量高(K2O+Na2O 含量: 6.86%~8.80%)的特征, 铝饱和指数 A/CNK 为1.06~1.20, 在 CIPW 标准矿物计算中出现刚玉分子(1.20%~2.86%), 未出现透辉石, 表明该岩体为一套强过铝质亚碱性 S 型花岗岩。(La/Yb)N=3.24~16.20, LREE/HREE=4.37~12.4, 在配分曲线上显示左高右低的特征, 富集Rb, Th, U, K, La, Ce 等大离子亲石元素, 亏损Ta, Nb, P, Ti, Y 等高场强元素, 具有较典型的岛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揭示, 青草山花岗岩为班公湖?怒江洋壳北向俯冲背景下, 上地壳杂砂岩质成分发生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为了加深对华北北缘晚古生代构造背景以及古亚洲洋闭合时限的认识, 对华北北缘大青山地区小井沟花岗岩开展了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研究。分别利用LA-MC-ICP-MS, ICP-AES和ICP-MS等方法进行锆石U-Pb测年, 主、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以及锆石Hf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 小井沟岩体侵位于二叠纪, 侵位年龄为275±1 Ma (MSWD=0.93)。该花岗岩具有高硅(SiO2=70.72%~72.64%)、高钾(K2O=4.19%~4.23%)的特点, A/CNK均约为1.1, 属于弱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系列, 稀土元素总量(ΣREE)为87.67~101.51 μg/g, 配分曲线呈右倾型, 具有微弱的Eu负异常, 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 如Rb, Ba, K, Sr等), 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s, 如Nb, Ta, Y, Yb, Lu等), 应该是由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该花岗岩的锆石具有负的εHf(t)值(-9.56~-5.00), 模式年龄(TDM2)在1.91~1.61 Ga之间, 表明华北陆块古元古代的地壳岩石应该是其主要物源, 可能有幔源物质的参与。结合整个华北北缘二叠纪花岗岩的岩浆演变特征, 小井沟岩体应形成于由俯冲向碰撞-后碰撞转变的过渡时期, 古亚洲洋可能在晚二叠世之前已闭合。  相似文献   

14.
公婆泉铜矿矿体的赋矿围岩主要为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和英安斑岩,这些含铜斑岩体形成于晚志留一早泥盆世板块俯冲碰撞过程中,受断裂和火山机构控制。同时,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分析,将成矿期划分为气化高温热液成矿期、高温热液成矿期、高中温成矿期、中低温成矿期和表生期第5个阶段。指出公婆泉地区的上述斑岩体是重要的找矿标志,在石英闪长玢岩体内成矿概率最大。  相似文献   

15.
五台山晚太古代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五台山晚太古代花岗岩(~2.540 Ga),主要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少量的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组成,全岩化学分析表明它们具有中~高钾钙碱性花岗质岩浆性质,LILE富集和高的 w(Rb)/w(Sr) (即: Rb/Sr)比值,相对较低的 w(Sr)/w(Y)、w(La)n/w(Yb)nw(Nb)/w(Ta) 和 w(Zr)/w(Hf) 比值,右斜式稀土配分模式,Nb、Ta、Ti亏损,但是它们均表现了Nd TDM=2.54~2.72 Ga和明显的正εNd(t)值。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钙碱性花岗质岩浆形成于晚太古代大洋岛弧环境,来源于弧下玄武质初生地壳的部分熔融,并经历了一定程度的结晶分异。由于晚太古代洋壳向大洋岛弧俯冲、脱水,引起上覆地幔楔的部分熔融形成弧下初生地壳玄武质物质,这些弧下玄武质物质在少于37km环境下部分熔融形成五台山晚太古代钙碱性花岗质岩浆。  相似文献   

16.
鹿鸣钼矿床产于燕山早期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岩体中,对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iO2质量分数在6384%~7132%之间,全碱质量分数为69%~84%,w(K2O)/w(Na2O)平均为137.岩体大部分属于偏铝-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稀土元素总量值高,轻稀土富集,稀土分配模式为右倾曲线,同时Eu出现弱到中等程度的亏损.研究认为与成矿有关的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的岩浆属壳源岩浆演化形成的A2型花岗岩岩石组合,其形成背景应属于陆-陆碰撞之后的伸展体系.  相似文献   

17.
传统地球化学判别图解能够较好地区分I-S-M-A花岗岩岩石成因类型,但对于高分异花岗岩的判别并不可靠.相山火山侵入杂岩岩石成因一直存在S型和A型的争议,高度分离结晶作用可能是导致这一争议的原因所在.系统收集了相山火山侵入杂岩相关地球化学数据,进行了高分异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判别及岩石成因类型的判别.结果表明,相山火山侵入杂...  相似文献   

18.
Mesozoic granitoids are widespread in the Qinling-Dabie-Sulu orogenic belt. Precise U-Pb dating on these granitoids can reveal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ollision orogen and thus provide information on the nature of magma sources. This study presents zircon LA-ICP-MS U-Pb dating and whole-rock geochemical analyses for two intrusions at Changba and Huangzhuguan in western Qinling. Zircon U-Pb ages for central and marginal phases of the Huangzhuguang intrusion are 214±1 Ma and 213±3 Ma, respectively. Zircons from the Changba intrusion yield a dominant cluster with an U-Pb age of 213±2 Ma. Collectively, these ages are younger than ages of 220 to 240 Ma for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due to the continental collision between the South China Block and the North China Block, corresponding to syn-exhumation magmatism. Some inherited zircons occur in the Changba intrusion, yielding a weighted mean of 206Pb/238U ages at 757±14 Ma.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Changba intrusion has the crustal source of mid-Neoproterozoic ages and a tectonic affinity to the South China Block. Geochemically, the two intrusuons are both rich in LILE and LREE but depleted in HFSE and HREE, similar to arc-type igneous rocks. The Huangzhuguang intrusion exhibits linear correlations between SiO2 and the other major oxides, implying chemical evolution from a cognate magma source. It contains mafic enclaves, suggesting possible mixing of felsic-mafic magmas. The Changba granite is rich in Si and K but poor in Fe and Mg as well as has a high value of Fe*, suggesting strong differentiation of granitic magma. Therefore, the two intrusions were derived from the Late Triassic anatexis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of different compositions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South China Block. This process may be coupled with exhumation of the subducted continental crust in the stage of late collision.  相似文献   

19.
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苏鲁造山带南缘连云港锦屏山片麻状花岗岩形成于(806.0±14.0)Ma,海州群云台组变质火山岩形成于(800.8±7.8)Ma,张八岭隆起的张八岭群西冷组变质火山岩形成于(751.6±7.1)Ma和(767.0±15.0)Ma.这些岩浆岩总体上具有高钾钙碱性系列、右倾型REE(Rare Earth Elements)模式、Nb、Ta、Sr、P和Ti强烈亏损、中等负铕异常、重稀土弱到中等亏损、低Sr、高Yb等特点,与浙闽型岩浆岩反映的区域伸展环境和下地壳部分熔融是一致的.这次构造岩浆活动820~740Ma,是晋宁期主碰撞造山后Rodinia超大陆裂解和岩石圈减薄演化的记录.  相似文献   

20.
西秦岭地区晚中生代OIB型玄武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秦岭地区发现一套晚中生代玄武岩,其地球化学成分类似O IB的特征,暗示该地区晚中生代岩浆源区来源于软流圈,其起源可能与岩石圈拆沉作用、软流圈地幔上涌和岩石圈伸展减薄有关,这为全面秦岭大别造山带中生代岩石圈演化提供了有利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