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比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兴手法虽同时运用于<诗经>和<楚辞>的创作之中,但彼此之间则经历了学习继承、发展创新的过程.<诗经>和<楚辞>中的比兴的发展过程,是中国原始诗歌审美意识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最终使得诗歌审美意识趋向文明、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诗>分四家,有汉以来,几成定论.然而<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所引<诗经>的出土,使我们对先秦至汉的<诗经>传播不得不重新认识和做进一步研究.本文考证了帛书<五行>所引<诗经>异文,并和<毛诗>及三家诗进行了比照.我们发现帛书<五行>所引<诗经>系统和<毛诗>及三家诗存在着许多异文,绝不是<毛诗>或三家诗之中的任何一家.而是四家诗之外而未被<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另一<诗经>系统.从而显示了先秦至汉代诗学流派的丰富性和<诗经>传播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张叉 《凉山大学学报》2001,3(1):134-136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中国传统诗学将意象分为赋、比、兴,现代诗学把意象分成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嗅觉意象、触觉意象、味觉意象、动觉意象和抽象意象.<诗经·小雅·伐木>是成功运用意象的典范.本文运用现代诗学对意象的分类法,将<伐木>中的意象作了较为详细的剖析.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诗歌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与卦爻辞的产生时代大致衔接.<周易>卦爻辞象征艺术的三大特点鲜明性、典型性、含蓄性,已初见"比"、"兴"之端倪,对<诗经>"比"、"兴"表现手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二者又不可等而视之.卦爻辞的"象征"是一种思维方式(即隐喻思维),而<诗>之"比"、"兴"则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5.
<诗经·周颂>是统治者创作的诗歌,它直接、真实的反映了西周统治者的天命观.周人虔诚地相信天命,以天命为自己享有天下的解释.虽然他们在雅诗和<尚书>中表达了一些诸如"天命靡常"、"天不可信"之类的思想,但在本质上,周人是并不怀疑天命的,只是认为它是可变的而已.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艺术范型、艺术心理、歌诗视角等对钱锺书<诗经>艺术研究进行评介,用意在于说明只有丰厚的研究资源,独特的研究视角和运用综合型的研究方法,才能使古老的<诗经>学得到新生.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诗经>研究出路何在,已成为学界关心的话题之一,钱先生的研究会给我们以益人神智的启示,其不足也可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相似文献   

7.
从叠音词的词性、构词法和在诗句中充当的成分,分析了<诗经>中的叠音词,说明了<诗经>语言的独创性和古今汉语语法的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从<圣经><诗经>诗歌侧重颂圣、关注政治现实、抒发个体情感意志和张扬理性等层面来透视在由圣到俗的转化过程中两个民族所展现出的各自心理的特性及其联系和差异.  相似文献   

9.
房瑞丽 《开封大学学报》2003,17(4):29-32,39
<诗经>中的<郑风@风雨>、<王风@君子于役>、<郑风@溱洧>、<唐风@葛生>、<郑风@女曰鸡鸣>、<秦风@蒹葭>六首爱情诗,表达了人类的基本情感,揭示了传统中华民族性格形成的积淀.它们侧重于探测人物内心世界的角度,在表现人类至情方面具有开山之功.  相似文献   

10.
<诗经>本是上古文学作品,汉代经儒家神化处理遂变文学作品为儒家经典.本文力图从西周时期的"以声为用",春秋至春秋战国之交的"声义皆用"及战国时期的"以义为用"这三个方面来阐述<诗经>在先秦的流传与应用,以期揭示<诗经>变成儒家经典这一嬗变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大雅·生民>讲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话故事,在<诗经>实属绝无仅有.但人们却总是按着"人道"与"常理"去解说它,因而总是不得通其肯綮,使其一直成为一个未被读懂的神话故事.笔者发现,只要沿着诗歌文本的"神话"思路去解读,一切便都豁然开朗、涣然冰释.实际上,后稷的真正出生,是在"鸟乃去矣"之时!"鸟覆翼之"的过程,其实就是鸟孵化的过程!姜嫄"居然生子"时所生之"子",仅仅是一个"卵"或者说"蛋"!上帝不安宁,不享受姜嫄的祭祀,竟然让她生下这么一个蛋!所以反复地要将其抛弃.我们可以还<生民>前三章以神话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诗经>十五"国风"中"第一人称诗"占一半以上,而在所有"第一人称诗"中出自女性之口的又占三分之一强.这些以女性口吻抒写的诗篇传达出一种后世文学所欠缺的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在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女性对人性本真的追求,它包括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不息的自强意识.  相似文献   

13.
<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两部文学总集.<诗经>经春秋战国而到两汉被奉为经,<楚辞>在汉代也曾被依经阐释,推为"古诗之流",但最终未被升格为经,而是经历了由赋体到楚辞体的认识转变过程.本文讨论了这一转变所体现的文学标准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之下,"楚辞"体在古代文献目录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古诗十九首>是我国五言古诗最早最成熟的代表作,陆时雍曾指出"<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它上祖<诗><骚>,下启唐宋,标志着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试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对<古诗十九首>的语式及其对后世诗歌语言的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以生产劳动、爱情婚姻、战争服役等普通人民现实生活的悲欢苦乐为素材的"十五国风",堪称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开端.透过这些诗作,我们能够体味到劳动人民对剥削者的愤慨、厌恶之情;相恋男女的相思之苦、相见之愉;思妇征夫的离愁别绪.人类的情感活动几乎都在<国风>中得到了表现,为历代文人提供了表现各种情感的典范,在艺术表现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二千年来,对<诗经>中的许多篇章纷纷无定解.特别是<伐檀>一篇更是众说纷纭.事实上对此诗的解释大多偏离了其真正的主题,而此诗的基本主题是劳动者歌谣,它是一首赞美心中情人的爱情诗.并不是如汉代治经者及后代学者所说的怨刺诗,也没有什么的社会批判倾向,仍然是<诗经>基本主题--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具体表现,是中国奴隶社会风土人情的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探讨了胡适的<尝试集>在中国诗歌话语转换中的意义.通过对话语的4个要素言者、文本、听者和具体语境的分析,认为<尝试集>在诗歌话语转换中起了不可替代的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并且诗集已基本实现了诗歌话语转换.  相似文献   

18.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及大象出版社<全宋诗订补>二书,搜罗广泛,然因宋朝诗歌迄未编成全集,尚有遗珠.现录一二,求正通人.  相似文献   

19.
<诗经·卫风·硕人>有"螓首蛾眉",对于"螓首",前人历释为额角丰满.然而,考察前人对于"螓"、"首"的定义并结合考古发现可知"螓首"是用以形容当时女子的纹面之美的.<卫风·硕人>又有"巧笑倩兮",对于"巧笑"一词,前人注释失于笼统.巧笑即龋齿笑,古代曾盛行以断齿为美,这一点亦已被考古发掘所证实.  相似文献   

20.
<文选诗研究>是一部选学专著,此书对<文选>诗歌作了比较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辨析诗体,考镜源流,剖析各类诗的主题、题材、结构、风格,以及中古诗人在此类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状态、抒情方式,由此探求出各类诗的总体特点及发展演变轨迹,进而从选体的研究扩大与延伸到整个汉魏六朝诗歌的研究.反过来说,从中古诗歌如此有机整体性的全面归纳和总结中,亦可加深对<文选>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