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新建大学校园的绿地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用生态性与独特性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来设计大学校园绿地景观空间。  相似文献   

2.
旅游景观的空间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景观生态学原理出发,在阐发审美力场和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具有封闭界线的旅游景观空间设计思想,建立了自然-空间-人类系统的旅游景观基本模型,论述了模型实施的景观空间策划,进行了适宜旅游容量计算探讨,举出空间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3.
<正> 一、湟北诸寺之母佑宁寺佑宁寺藏语称“郭隆弥勒洲”,简称“郭隆寺”。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乡的红岩子沟,地处湟水支流的北岸。佑宁寺是1584年(明万历十二年)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应土默特部之请,去蒙古为俺答汗诵经祈祷、超度亡灵,路过此地为众生讲经传教,并特意授记建寺。1602年(明万历三十年),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自蒙古迎入西藏坐床,途经此地时,当地众僧俗以三世达赖授记为由,请求四世达赣建造寺院。四世达赖当即允诺在郭隆创建佛寺,但未逢良机。后来,经本地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精神层次需求的提高,城市公园对外开放程度日趋增大,发展越来越迅速,但存在的问题同样令人担忧:主题不明确,特色不突出,形式千篇一律,风格混杂.究其原因,主要是景观序列安排不当,没有从人的心理与生理角度出发,未能很好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公园设计思路停留在对国内外优秀作品的抄袭上,公园风格混杂,且缺乏本土文化特色.基于橘子洲景观空间序列的深入调查,指出目前城市公园景观空间序列设计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总结了一些创新景观空间序列设计的手法,并提出要注重视觉上的通透性、层次上的丰富性、氛围上的文化性、环境上的生态性和区域上的标志性,建议从上述几方面入手来改良橘子洲公园的景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3S技术在民族地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应用,分析了景观生态研究中的空间信息特征、信息源和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中的尺度问题.总结了景观生态研究中的空间信息分析在民族地区的景观格局与过程、景观动态与空间模拟、景观分类与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应用.提出了民族地区的景观生态研究应重视空问信息的处理和民族生态环境特色.  相似文献   

6.
提要:民族旅游开发会对传统聚落景观产生积极和消极双重影响,以一个典型民族旅游地——桂林市龙胜县龙脊景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民族旅游开发后景区内传统聚落在聚落形态、经济活动、文化认同、社会秩序等四个细分景观空间上的嬗变现象,为民族旅游业发展进行政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分析旅游者色彩心理,营造适当的色彩环境引发个体的情感和内心感受,构架起景观与旅游者之间"刺激"与"体验"的互动关系,是旅游景观色彩营构的重要路径。跳出单体景观的色彩设计,注重景区景观的总体色彩视觉效果;关照美感与文化的双重体验,使景区色彩营构符合旅游者的体验需求且与客观环境达到和谐;色彩营构协助解决景观的地域、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和延续等问题是本文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8.
"不忘初心"的红色叙事促成了社会语境的时代性转向,掀起了又一波国内红色旅游热。而红色,是国旗的色彩、民族的性格,它凝聚一个国家的共同情感,是一个民族集体想象的印记。该文就红色旅游景观的空间叙事问题展开,解析了景观叙事的内涵、载体要素,以及对红色记忆的传承与创新,景区修复与保护的价值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变迁,"红色"这一象征着中华儿女革命斗争的色彩,由现实变成记忆,逐渐融入到我国传统文化之中,根植于心,践之于行。红色旅游正是基于人们这一审美诉求而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然而,红色旅游长期存在模式传统、缺乏规范、主体单一等问题,其叙事设计与文化缺失的痹症,既影响了旅游经济的长效发展,也限制了游客信息感知的维度和参与体验的深度。因此,将"叙事"引入红色景观的恢复、保护与更新之中,分析其叙事内涵与结构特性,解码红色记忆场所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下,地域建筑文化、建筑元素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风格在我国很多城市园林中渐渐消失。建筑创作要基于自然环境、地域民族文化进行创新,寻找和描绘出某一场所的形式特征,从而达到既具有地域风格特点又能体现与时代环境协调统一。因此,把地域性建筑通过创新组合与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相融合创新,达到景观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的沃尔特.迪斯尼音乐厅屋顶花园空间及其设计手法的分析,对其在建筑功能与人流行进路线之间巧妙结合的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该设计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同时,为市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幽静空间,对提高社会群体音乐素质和民族文化水平具有相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建筑大师弗兰克· 盖里的沃尔特·迪斯尼音乐厅屋顶花园空间及其设计手法的分析,对其在建筑功能与人流行进路线之间巧妙结合的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该设计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同时,为市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幽静空间,对提高社会群体音乐素质和民族文化水平具有相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生态设计的概念越来越吸引设计者和决策者的注意力。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景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一种新的美学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人与自然地真正合作与友爱的关系。总结了生态设计的内涵,并分析景观生态设计的思想及原则。  相似文献   

13.
将富有盐城地区特色的红色文化与校园景观整合,打造出连续性、文化性、思想性相融合的有盐城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这种有盐城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景观能辅助学生认知的提高,同时对提高学生行为习惯、健康品格及人文素养等方面的营造起积极、重要作用。而将盐城红色文化融入在校园景观营造中,可以使盐城红色文化的精神影响、传承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内容与主题之中,引领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塑造校园文化的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14.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分类是依居住区的居住功能特点和环境景观的组成元素而划分的,不同于狭义的"园林绿化",是以景观来塑造人的交往空间形态,突出了"场所 景观"的设计原则。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内容根据不同的特征可以分为:绿化种植景观;道路景观;场所景观;硬质景观;水景景观;庇护性景观;照明景观等。目前,"场所"的概念越来越被人们提起和突出。因此,以上各种景观中,场所景观是核心,其他类的景观往往与场所景观融合在一起,为人们创造出良好的活动场所。  相似文献   

15.
以山西省高校校园公共景观环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目前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开放空间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入手阐述了地域文化对校园环境设计的作用,探讨了大学校园景观环境设计的要点和方法,提出大学校园景观环境设计应该结合山西地区的气候特点、植被因素、水文因素以及人文因素,通过充分研究山西地区的地域特点,以绿化为手段营造生态环境和文化意境。  相似文献   

16.
屋顶花园的设计应以人为本,坚持经济、实用、创新的原则,通过科学的艺术手法,合理布局山、石、花木,设计出人与环境相融合的现代城市绿地景观。屋顶花园的设计,使屋顶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总体生态环境融为一体,是城市文明延续与生活环境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景观小品设计是点睛之笔,对于提升乡村整体环境品质、传承乡土文化有不可小觑的重要价值和功能。为了更好地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为村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充分利用和挖掘地方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特色文化,进行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景观小品设计,打造以村民为主体的生态宜居美丽家园,采用循环、共生、参与的理念,使之与村民生产生活、乡村生态环境相契合,突显其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发展的影响下形成的传统聚落对现代新农村景观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传统聚落空间经历了千百年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形成了其独特的聚落景观和文化风貌,为新农村景观规划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人文历史、自然环境,从整体布局、公共空间、居民空间和生产空间等方面设计规划村落的空间布局,使其于地域形态中生长,与自然很好地融合,挖掘和发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创造出充满人性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窦小敏 《科技信息》2009,(29):I0354-I0354,I0375
城市景观艺术是城市中具有观赏价值的景观和富有较强表现力、代表城市风貌的景物或城市环境景观的艺术设计。是融建筑、绘画、雕刻、设计艺术、风景园林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禅与艺术是一个跨学科的论题。禅宗思想是中国艺术的一大精神支柱.同样这种文化在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中也有体现。它“极简”的文化特点与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中的几何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中的几何形态,以实践为契机,通过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研究,以几何形态、城市景观设计理论为基础,运用整体、地区、文化等观念来认识、研究城市景观中的几何形态。一方面强调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中的整体性、动态性:另一方面强调其层次性.同时通过禅宗文化和艺术流派。对几何形态进行深入的阐述。无锡城市景观的特色,首先表现在诗情画意的自然式园林,江南园林摄取自然美的精华.融入人文诗画的审美情趣,它是传统建筑艺术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其次是禅、道文化对文人园林造园艺术的影响,在于简中求异,景点巧用文字而起画龙点睛之妙。再次是当代景观艺术与传统景观艺术合璧,使两种文化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20.
南京河西滨江青年文化公园在生态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营建城市绿地景观环境为设计理念,采用"设计结合自然"的土壤水源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群落配置等设计施工手段,充分考虑南京的乡土地域特征与文化,建立集生态修复、观赏体验、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科普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植物景观体系,使公园成为南京河西板块与对岸江心洲景观融合的典范。重点阐述了南京河西滨江青年文化公园植物景观的配置模式,并把植物景观的生态群落结构分为林带地被群落、临水型群落、观赏型群落,分析了各类型的季节模式、植物选择、配套设施及模式特征等,以期为城市体育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