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红色文化具有特定的物质或体和丰富的精神指向,它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藩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新时期,通过多种路径创新和利用虹色文化促使其与当今时代衔接也是其价值实现的美健。  相似文献   

2.
从前以物质、辩证法、实践、历史等范畴为理解据点,构成了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远不是这些范畴能够范定的。它的丰富内容应该是站在人类学价值高度对于人类世界的分析。因此,当今应当上升到广义的人类学高度,来概括马克思对人类世界的哲学构建,这样才能从据点式发展跃向整体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化精神是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一种文化的精神特质。从文化人类学的定义出发,可以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多重解读: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文化精神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也是文化传统,即一种文化的精神特质,或一种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从民族共同体的角度来说,文化精神体现为民族精神,进一步具体为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4.
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来源于物质生产生活,生发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原理,升华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定位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于物质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民族文化的力量之源、党的执政之基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新时代推进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凝聚共识、团结统一,不断推动人民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和充裕。  相似文献   

5.
以生态旅游与生态足迹的视角,借鉴文化人类学的方法,通过田野调查与理论分析,考虑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设计整体、统一、丰富、舒适的,建立在保护基础上的湄洲岛妈祖文化产业开发路径。认为湄洲岛妈祖文化产业的开发,应兼顾环境、生活与文化的协调,寻找妈祖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物质外延,并以此为基础,从环境、文化、生活过程等方面设计湄洲岛不同区域的文化与物质功能,各区域功能与妈祖精神内涵相互契合,互相补充,最终形成湄洲岛统一整体的妈祖文化产业面貌,实现妈祖文化产业最佳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效益,达到环境、生活与文化相统一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
李慧 《科技信息》2010,(17):I0142-I0142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完整而科学的概括,是唯物史观确立的前提和出发点。"现实的个人"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现实的个人的活动"三个方面的统一体,正确理解"现实的个人"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文化人类学为出发点,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方面对土家族文化变迁作简要剖析。  相似文献   

8.
康德哲学并不是李泽厚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唯一思想资源,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才是主体性实践哲学之思维起点。李泽厚既受惠于《手稿》,也深化了《手稿》。他从马克思《手稿》中继承了“人化的自然”命题、人类学学术视野及群体本位、理性主义立场。这些因素既有益于主体性实践哲学的建构,也对它形成了制约。主体性实践哲学并没有走出《手稿》的人类学视野,仍未完成从工具本体论向心理本体论的过渡,是一未完成、不成熟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9.
日本民族精神中的"岛民焦虑"已成为人类学及民族文化研究的共识,然而,这种岛民焦虑的具体神话结构是怎样的,又是如何在其文化中体现出来的,心理基质是什么?本文从民族的集体精神分析学视角入手,通过日本文化中最通俗的两种形式:恐怖片和机器人动画片来解析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0.
"社会"是走进马克思哲学的一个窗口,作为一个核心范畴,"社会"的生成与嬗变是马克思整个思想流变历程的浓缩及其内在逻辑进程的展开。学界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对马克思不同时期经典文本的深入解读,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敞开广阔的问题域,开掘出马克思"社会"概念的不同面相及其丰富内涵,而"社会"概念的原初语境的再现给予我们新的方法论启示,同时开启了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新的思想地平,成为进一步阐释和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1.
茅盾的生前显赫、死后落寞,都与其开创的"社会剖析小说"的艺术得失密切相关。这一小说类型的创作范式可归纳为"感性细节"加"理性框架",思想精髓在于批判现实时的分寸把握,说到底是作者意欲干预政治又希望规避现实风险的文化心理的产物。茅盾及其小说创作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之际,在现代文化冲击中既深感诱惑又惊惧交加的矛盾复杂心理。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发的不同声音中,我们能够解读出大众对早已从万人瞩目的中心走向无人喝彩的边缘的小说文类的一种在意。这为我们重新认识小说艺术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价值,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契机。事实表明,问题的关键在于"媒介时代"的"信息人"的去人性化。而迄今在小说学领域仍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叙述学,对此起到推波助澜的消极作用。为了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我们需要借助叙事哲学的力量,从关于故事的小说诗学中寻找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和庄子“逍遥游”思想,在对待程式化、定型化真理的态度上,对待世俗人生及其生存方式的态度上,有着不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取向。社会文化语境造就了二者不同的理论品格。但在对所谓正统的、定型化的真理的否定取向上,二者又有一些相似之处。在巴赫金的理论中,这种否定取向叛逆性地表现为对民间笑谑文化的关注与认可。而在庄子的理论中,它则表现为无所肯定、无所“作为”,同时又入世顺物的“逍遥游”态度。  相似文献   

14.
《帝国女人》是赛珍珠以慈禧太后的生活为蓝本创作的一部作品,由于翻译的原因,在中国还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在结合中西方叙事方式的同时,赛珍珠从自身独特的中西文化互渗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慈禧传统又独立的个性,这部小说一方面描写了慈禧作为女性统治者刚强的一面,另一方面也细腻地刻画慈禧丰富的情感变化,彰显出女性意识,丰富了慈禧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当中,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和文化属性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今天的知识分子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元的社会现实。李洱、孙瑜等当代作家通过小说叙事对于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遍化的社会现实: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日常消解,成为现代社会中积郁已久的“文化病”。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人类学和藏族传统哲学的视角,对藏族民间人观梳理归纳后得出:每个人的个体是由物质性肉体和精神性识体组成的共同体,故本质上没有一个独立实在的自我.这种观念居支配地位,由此引发生命流转不息、众生互为父母等次生观念以及相应的文化行为.而“个体”和“社会人”则居从属地位,两者趋于合而为一,并认为人一生下来就附有五尊守护神.为了自身、村社、天下有情众生的福祉,时时对神灵世界进行“等价交换”.  相似文献   

17.
中国饮食传统彪炳于世,“品味”是其中至为重要的一种文化表达和身体体验,然而,学术界从人类学角度对这一文化现象和身体经验进行的研究非常鲜见,文章以民族志范式对我国饮食的“味道一品味”进行分析,提出我国传统饮食文化遗产中的“反哺”表述,以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18.
1928年到1929年间,上海发生了一起富家小姐黄慧如与男仆陆根荣私奔的事件,被时人称为黄陆案。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正是大众传媒与市民文化空前繁盛的时期,这一罕见的主仆恋情很快成为沪上各大小报刊大肆渲染的对象,并成为以牟利、媚俗为宗旨的出版商以及海派戏剧的绝佳题材,甚至电影公司、烟草公司也从中窥到了牟利的契机,跟风炒作,私人领域、个人的情爱与身体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对象。与媒体炒作相对的,是知识精英们对黄陆案的讨论与言说。黄陆案被旧派人士看作是"尊卑不分"的风流案、奸案,却被新派人士演绎为符合当时潮流的自由恋爱,在相关的论述中,阶级、革命、女权、自由、平等等话语被广泛运用。时至今日,以黄陆案为原型的沪剧与评弹仍在上演,但其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已"面目全非"。  相似文献   

19.
在华兹华斯《序曲》第五卷的“阿拉伯之梦”中,大海的崇高审美风格烘托着梦境的崇高精神气质,而梦境的崇高感又是诗人崇高心灵世界的表现。“阿拉伯之梦”作为全诗中“最崇高的部分”体现了自然审美经验与诗人精神气质的彼此渗透。它一方面联系着自然对诗人的“教化”,自然的教化塑造了诗人对待知识和人生的通达气质和良好直感;另~方面也联系着人文世界对自然的影响,展示出自然的精神内涵由于诗人的生命介入而逐渐丰满的过程,是理解诗歌中诗人与自然水乳交融关系的极佳切人点。“在大自然中读好书”既是诗歌中,也是日常生活世界中人与自然“共在”的一道美丽风景。  相似文献   

20.
柏拉图《高尔吉亚篇》展现了两种生活方式和政治技艺的对话。一种是新上任的公职人员卡里克勒所强调的意愿满足和政治实务,一种是苏格拉底所说的一切政治技艺和其他专业活动都应该旨在帮助人的心灵向善。从当今社会治理的现实趋势看,卡里克勒的观点仍具相当的影响力,但苏格拉底所分析的此类治理模式的最大问题,即“奉承”身体、忽视“人品”,也因此切中了当下时弊。苏格拉底的激情倡导也许是老生常谈“一个人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如何做一个好人,无论是在公共生活还是在私人生活中。”但其“政治的技艺与灵魂相关”的观点精髓也因此是后人对抗社会腐败困题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