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汉字,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认为汉字不仅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更是汉民族思想的载体,它蕴藏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识,伦理思想,哲学思想……而且还由此发展出独特的书法艺术,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坚实根基。  相似文献   

2.
试以民居住宅的文化词语为切入点,从汉语词语反映出来的民居住宅的文化观念、别有韵味的民宅名称来印证民居住宅发展的历史,探索汉民族的历史特点、审美意识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藏族传统舞蹈的身韵、风格以及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的研究,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从而在继承和发展创新藏族舞蹈中,把握古老民族的基本审美特征,使发展中的藏族舞蹈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因生施教、口传身授、提高鉴赏的教学方式入手,在旅游专业的形体课教学中融入舞蹈教育,将艺术与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舞蹈艺术的熏陶、荡涤下,提高审美意识,唤起对舞蹈、对生活的热爱并从中感受舞蹈艺术的真、善、美,以陶冶情操,遵循美的规律从而塑造出高雅的气质和青春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已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大力推行.学校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舞蹈教育,在加强对大学生形体和气质培养的同时,更加强了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观点的形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应将舞蹈作为美育手段,进一步推动大学生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陕北秧歌与东北秧歌动作风格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鑫 《枣庄师专学报》2004,21(4):98-100
"秧歌"是汉民族所特有的民间舞蹈.在众多秧歌舞蹈中陕北秧歌与东北秧歌是较具代表性的两种秧歌形式,但二者在动作特点及表演风格上互有异同,这主要是受到历史、宗教、生态环境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邹华 《长沙大学学报》2007,21(1):119-120
中国古代乐舞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随着人类的生产实践产生,然后又因为人类不同层面的需要,实现了向着政治道德主体和审美主体的两次转变.在前一转向阶段,舞蹈具有浓厚的社会功用色彩;在后一转向中,舞蹈艺术独立的审美意识得到了自觉的张扬.而在整个舞蹈主体价值转向与超越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精神--"和"这一思想始终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8.
童媛华 《龙岩师专学报》2002,20(1):90-92,108
本文就语音、词汇方面,探讨客家方言与汉民族共同语之间的一致与差异,旨在化异求同,寻求客家方言区普及、规范汉民族共同语,优化汉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汉民族凝聚力源远流长,底蕴浩瀚,是汉民族发展的主要促动力。汉民族凝聚力发端于先秦,初步发展于汉唐,提升于宋元明清,升华于近现代。汉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深深烙上了血缘关系、地域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以及认识关系等层面的胎记。  相似文献   

10.
汉语词语中的山水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汉语词语与汉民族的山水文化关系为切入点,列举反映山水的词语来探求自然山水中孕育的文化底蕴,从而研究文化词语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汉民族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舞蹈的艺术世界是瑰丽而多彩多姿的,要引发现代人对它的迷恋,必须给它赋予以现代意识的风韵,促使社会的、理性的、现实的东西,转化为审美愉悦的生命和情感的信号,使它成为人类的一种美好记忆,成为人们一种性情陶治、激起喜悦情感宣泄的审美自由领域。舞蹈教学中可以通过讲授、欣赏,严格的规范化的动作训练,丰富、细腻、意味无穷的面部训练,改善教学环境和丰富教学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舞蹈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两广猺山调查》是民国时期重要的社会调查资料,它反映出近代广西瑶汉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友好的、团结的,表现在:居住格局上,瑶汉杂居相处,生产和生活互助;经济上,互相交换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瑶汉民族相互通婚,风俗习惯上的同化与融合等。文章对近代广西瑶汉民族关系的特点和成因及《两广猺山调查》在研究近代广西瑶汉民族关系中的史料价值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地方普通话”在汉语中的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汉民族标准语、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地方普通话、过渡语、官话等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认为汉语可分为两大部分,即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汉民族共同语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分为标准语和次标准语,标准语就是普通话,次标准语就是以标准语为摹仿学习的对象而形成的不够标准的普通话。标准语是断代的、相对静态的概念,汉民族共同语是历时的、多层次的、动态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卷首语说起来有点怪,在中国领头倡议召开全国汉民族研讨会的是地处南疆的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7年6月全国首次汉民族研讨会在广西民族学院召开,揭开了我国汉民族研究的新篇章。从此后对汉民族进行民族学的审视和研究,渐成为学术界的共识。由于这一历史的渊...  相似文献   

15.
李冉  朱梦莉 《科技信息》2009,(27):I0153-I0153
美术艺术品集中体现了美术工作者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审美意识、文化素养、艺术修养、艺术技巧等方面的情况。它和音乐、舞蹈、戏剧、诗歌、散文、小说等艺术样式一样.具有社会功能。美术的社会功能包括:认识、教育、审美三种。这三种功能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谁也不能孤立存在的。本文仅就美术作品的教育功能,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汉民族研究的开拓情况,开展汉民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方法论等问题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数量统计法,探讨了影响大学生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力各因素,结果显示:健美操作为健与美的统一体、其表现力具有独立的意义。是健美操训练和比赛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影响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气质与性格、成套动作编排、专项素质、心理素质、审美意识、舞蹈、音乐和兴趣等。皆在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徐杰舜主编的《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通过对汉民族各族群的特征与文化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为汉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以及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基础和可能。这是汉民族研究近年来从对其历史的解读到彰显当代汉民族文化及其人文特征的一个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9.
藏传佛教寺院中的祭祀性舞蹈"羌姆"。大约在公元8世纪由莲花生大师在主持修筑桑耶寺的过程及开光仪式中所创。藏族传统寺院法舞"羌姆"从"金刚舞"的传入,在西藏发展了几千年,积极地改革形态,充分吸收苯教仪轨和民间舞蹈形式,使"羌姆"更加民族化,与当地文化接壤,集中反映了藏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它以绚丽的形象宣扬着佛教教理,扩大佛教的影响力。而这绚丽的形象,无论是古朴的舞蹈、诡异的面具,还是华丽的服饰都是藏族文化审美意识、审美理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舞蹈与相似     
运用相似论的观点对舞蹈艺术思维进行了探索。通过对舞蹈的艺术形象,舞蹈与音乐、雕塑等艺术形式的关系以及舞蹈美学的研究来揭示舞蹈艺术思维的相似规律,以进一步推动舞蹈艺术理论与思维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