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花背蟾蜍早期发育中内胚层细胞核的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细胞核移植的方法,探讨花背蟾蜍早期发育中内胚层细胞核的分化。实验按供体胚胎的不同发育时期分7组,并以囊胚期动物极区细胞核的移植作对照。结果表明:原肠晚期以前的内胚层细胞核与囊胚期动物极区细胞核一样,是尚未分化的,它们仍具有发育的全能性。从神经胚期开始,细胞核有了明显的分化,但这种分化是渐进的,至摄食期的蝌蚪仍有部分细胞核保持着促使卵子发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西施舌生殖腺季节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导了西施舌生殖腺发育的季节性变化。根据滤泡发育程度,生殖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状态及其在滤泡中数量的多寡,把生殖腺的发育过程分为五期:(1)增殖期;(2)生长期;(3)成熟期;(4)生殖期;(5)休止期。生殖腺的季节性变化与水温有密切关系,性腺发育最适宜的水温是20-24℃。据此作者认为2月中旬至4月中旬是精养亲贝的重要时期;4月下旬至6月中旬是诱导亲贝排放精、卵的可能期。作者也观察到西施舌的雌雄同体现象。  相似文献   

3.
为了深入了解花背蟾蜍(Bufo raddei Strauch)皮肤显微结构及其相关功能,利用石蜡切片及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技术,观察了花背蟾蜍背腹侧皮肤及其皮肤腺的显微结构特点,分别测定了背、腹侧皮肤中SOD、CAT、MDA、TLR4和βD-1含量。结果:花背蟾蜍皮肤结构与其他两栖类皮肤结构基本相同,其角质层腹侧较背侧厚,表皮和真皮背侧较腹侧厚;颗粒腺主要存在于背侧,而黏液腺主要存在于腹侧。SOD和TLR4含量腹侧皮肤高于背侧皮肤;CAT含量背侧皮肤较腹侧高;MDA和βD-1含量在背腹皮肤中相近。结论:花背蟾蜍皮肤结构和相关蛋白水平能够较好的适应其生境,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和天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一、将北京所产的6种无尾两栖类作相互杂交实验。除了狭口蛙一种没有成功外,其余5种的互相杂交可以归并于下列5类:1.能够发育成幼蟾或幼蛙者有大蟾蜍与花背蟾蜍或黑斑蛀与金线蛙的相互交配。2.发育至蝌蚪期的有金线蛙♀X 花背蟾蜍(?)的少数受精卵。3.发育至囊胚期的有哈士蟆♀X 黑班点(?)。4.只能使卵产生不规则的卵裂沟的有黑斑蛙♀X 花背蟾蜍(?)或哈士蟆(?),金线蛙♀X 大蟾蜍(?),金线蛙♀X 花背蟾蜍(?)的多数精受卵。5.没有卵裂现象的有大蟾蜍♀X 黑斑蛙(?)或金线蛙(?)或哈士蟆(?),花背蟾蜍♀X 黑斑蛙(?)或金线蛙(?)或哈士蟆(?),黑斑蛙♀X 大蟾蜍(?),金线蛙♀(?)哈士蟆(?),哈士蟆♀X 大蟾蜍(?)或花背蟾蜍(?)。二、自大蟾蜍与花背蟾蜍相互杂交得到在形熊上不同的蟾蜍,说明了大蟾蜍和花背蟾蜍的卵细胞质是不同的。虽然自相互交配所得的杂种蟾蜍的染色体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卵细胞质或其含物的不同,也能够影响它们的胚胎发育,说明了在发育过程中,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显微及亚显微的水平上,对黑脊倒刺鱼巴原生殖细胞(PGCs)的起源和迁移的过程进行了研究.PGCs最早发现于低囊胚期的囊胚层,后来从早期胚胎的下胚层迁移到脏壁中胚层,再沿着肠系膜迁移到两侧的生殖嵴中,最终与生殖嵴细胞共同组成未分化的性腺.其迁移过程既与周围组织细胞的推动有关,也与其自身的主动迁移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6.
半滑舌鳎早期胚胎性腺原基分化的组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连续组织切片对半滑舌鳎胚胎及仔鱼进行了观察研究,首次描述了半滑舌鳎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出现的部位及迁移特征,以及卵黄合胞体,鳔与性腺原基的发育分化.结果发现,PGCs出现于神经胚期的靠近卵黄囊的囊胚层.PGCs的特征为体积比周围细胞大,核大透亮,随后在肌肉期的脊索壁上出现.孵化前期的PGCs迁移到肠原基附近,肠系膜旁可见尚在移动的PGCs和10日龄的仔鱼中在肾管旁出现性腺原基,以后PGCs数量逐渐增多参与性腺的形成.本研究为半滑舌鳎的发育生物学以及养殖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花背蟾蜍后肢芽期蝌蚪为材料,摘除其左眼晶状体,在不同时期断头固定,石蜡连续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观察,以探究晶状体再生的组织来源及其再生机制.结果表明,花背蟾蜍蝌蚪具有再生晶状体的能力,是由虹膜背缘的上皮细胞去分化再生而成的.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花背蟾蜍发育不同阶段内胚层细胞核为供体的核移植胚胎的LDH同工酶。发育20期之前的核移植胚胎整体的LDH同工酶谱均与发育同期正常受精的胚胎结果一致。发育20期之后,分别取肝、鳃、脑及肠进行分析,核移植胚胎的LDH同工酶表现也与对照组基本一致,表明花背蟾蜍早期发育不同阶段的内胚层细胞核在核移植胚胎LDH同工酶表达上具有全能性。  相似文献   

9.
''''晚籽银桂''''、''''多芽金桂''''花芽的形态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了'晚籽银桂'、'多芽金桂'花芽形态分化过程.结果表明:'晚籽银桂'花芽分化从6月下旬苞片原基分化至9月初雌蕊原基形成历时近3个月,其过程可分为苞片分化期、花序原基分化期、小花原基分化期、顶花花萼分化期、花瓣分化期、雄蕊分化期和雌蕊分化期7个时期.其中雄蕊分化期历时长,分化较慢,其他6个时期历时较短.聚伞花序的中间顶花先分化,侧花后分化,各小花几乎同时完成花芽分化进程.'多芽金桂'的花芽分化除雌蕊发育与'晚籽银桂'不同外,其余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氟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的受精卵及蝌蚪的急性不良反应.本研究以花背蟾蜍为研究对象,观察不良反应行为并测量氟对不同发育期花背蟾蜍(受精卵,10、30和50日龄)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和安全质量浓度(SC).结果显示,随着质量氟浓度的增高,其对受精卵发育的抑制作用增强. 96 h后,氟对10、30和50日龄花背蟾蜍的LC50分别为333、493和678 mg/L,SC分别为3、5和7 mg/L. LC50和SC均随花背蟾蜍日龄的增加而不断升高,花背蟾蜍的受精卵及幼体对氟不良反应较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