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神灵信仰是特定地区民众精神与当地制度文化相结合之后孕育而生的,具有浓重的区域特点。浙江舟山群岛渔区居民的海神信仰与内陆地区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别,几乎岛岛有庙、处处有神,并且与碧蓝的大海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间的信仰程度也是虔诚的多。舟山本岛作为全国第四大岛,海神信仰呈现出它自有的特色。探寻该岛海神偶像信仰生成的原因、发展历程及现状等,引导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服务于新时期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传承历史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清朝初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先后出现过两次闽粤人民移居泰国的高潮。随着华人的出国,尤其是潮汕人的出国,妈祖信仰开始在泰国传播开来,其传播时间至迟在清乾隆年间。潮汕华侨称所崇拜的妈祖称“七圣妈”。妈祖信仰体现出既保留中国宗教传统又部分与当地宗教文化融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基于美国人类学家詹姆斯.沃森(James L.Watson)在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妈祖信仰研究,提出的"神的标准化"理论。依据对辽宁省孤山镇的妈祖信仰调查,证实该地区近代史上曾出现过同样的"神的标准化"过程。而在当代,妈祖信仰再度被赋予新的政治意涵,继续"标准化"着当地信仰空间,这种现象可称为"神的再标准化"。  相似文献   

4.
闽粤内陆地区有许多崇奉海神的妈祖庙,有人认为其传播的主要媒介是商人和船工,然而,仔细分析建庙原因,可发现它们有部分是因航运的需要,有部分是因林姓的移民关系。虽不能排除有其他理由如“显灵”、受到妈祖恩惠等关系建立起来的,但是,真正把妈祖信仰传播到闽粤内陆的主要力量应是航运业和林姓移民。  相似文献   

5.
在对越南二方碑记进行解读的同时,分析了越南华侨华人妈祖信仰的传播情况;继而阐述了穗城会馆天后庙的肇建、沿革及其作用;最后说明该天后庙成为越南文化历史遗迹的情况,从而揭示了越南华侨华人妈祖信仰已经融入当地民族文化当中。  相似文献   

6.
指出广东是最早传播妈祖信仰的地区之一。通过考察闽人入粤与妈祖信仰传入的关系,综述粤地各区妈祖宫庙的分布概况,分析妈祖信仰与南粤文化的融合,探讨其在粤地“被创造”的嬗变过程及特色。  相似文献   

7.
通过比较东西方海神妈祖与波塞冬,两者在形成和传播方式的异同,外表形象、秉性行为以及两者所体现的价值观和人民群众对他们的不同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东西方海神崇拜所蕴含的文化传统及精髓。  相似文献   

8.
闽南千年古镇旧镇有三座妈祖庙,保存数方石碑和崖刻。通过考察漳浦当地的妈祖信仰习俗,解读文物、文献资料,对理解明清时期闽南的乡村治理可得到若干新的启示。明中后期,妈祖的神职扩展,成为乡民聚集人心的精神纽带,妈祖信仰成为不同姓氏的乡民自我管理、自我教化的有力推手。妈祖庙成为乡规民约的发布地、道德教化的核心区,平息和调解民事纠纷的裁决所。  相似文献   

9.
从明清时期海神妈祖神格外化角度切入,用美学的方法分析其外化形象——“神火”“神鸟”这两种形象背后所蕴合的象征义。论述两者既象征了光明、希望、吉祥,又象征了含有融合性的适变性。理解两者的象征义,有助于深化理解海神妈祖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0.
指出海神妈祖受到两岸民众的普遍崇奉,两岸研究妈祖的相关文献,议题愈见深入且多元化。将妈祖的神话故事与高等海事教育之语文课程结合,将科技融入神话故事进行课程设计,借由数字化中国神话故事课程设计来活化语文教学,也是台湾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应该建立在对其生存机制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广东汕尾妈祖信仰的生存机制十分优越,进入到可持续的运作态势。其表现在既不断涌现妈祖显灵的辉煌事迹,又将妈祖信仰融入国家主流话语体系,民间信众和政府共同促进了妈祖信仰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洞头“妈祖平安节”是在传承和发展妈祖信仰基础上形成的官办民俗节日,其实质是传统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发展中的一种调适和变迁。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调适和变迁具有必然性。政府、专家、民众以及他者的多元互动为洞头县妈祖信仰仪式共筑了一个节庆展演的场域。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封片卡”的类别和特征。信封着重介绍妈祖信俗邮资信封、首日封、纪念封和签名封;明信片着重介绍妈祖信俗邮资明信片、极限明信片和邮制明信片;卡着重介绍妈祖贺年邮资信卡。通过对妈祖信俗“封片卡”3个特征的分析,揭示利用“封片卡”更好彰显妈祖的功德和大爱。更好地促进集邮文化和妈祖文化的良性结合。  相似文献   

14.
以生态旅游与生态足迹的视角,借鉴文化人类学的方法,通过田野调查与理论分析,考虑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设计整体、统一、丰富、舒适的,建立在保护基础上的湄洲岛妈祖文化产业开发路径。认为湄洲岛妈祖文化产业的开发,应兼顾环境、生活与文化的协调,寻找妈祖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物质外延,并以此为基础,从环境、文化、生活过程等方面设计湄洲岛不同区域的文化与物质功能,各区域功能与妈祖精神内涵相互契合,互相补充,最终形成湄洲岛统一整体的妈祖文化产业面貌,实现妈祖文化产业最佳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效益,达到环境、生活与文化相统一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5.
"妈祖信俗"申遗成功,标志着妈祖文化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妈祖文化的对外传播变得更加重要。在调查的基础上,介绍了莆田妈祖文化网络传播的现状,对相关网站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从传播学角度提出了建议,期望莆田妈祖网站能越办越好,以便更好地传播妈祖文化、弘扬妈祖精神、增加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16.
当前“妈祖热”已经成为不争事实,除了庙宇大规模的重建、扩建、新建外,妈祖信仰在整个民间信仰体系中一枝独秀,沉寂多年的民俗祭典、分灵进香、绕境巡安等重新在民间热烈展演,并出现了台湾民俗、信仰回传福建的新现象。2009年妈祖信俗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妈祖热”推向了另一个高峰。经济发展、政策宽松、传统驱使、政府支持和寻根谒祖热的刺激共同促成了当前了“妈祖热”,政府、民众和庙堂也要“妈祖热”的现状中反思自身在构建和谐宗教、和谐社会中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后泉州天后宫与闽台妈祖庙以及其他宫庙之间构建起密切的关系网络。通过获取蕴藏于庙际网络中的社会资本,泉州天后宫进一步巩固了它在闽台妈祖信仰圈中的中心位置。由于庙际网络是通过信众间的往来构建起来的,庙际网络在给宫庙带来社会资本回报的同时,也很自然地惠及两岸信众,由此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三种最基本的关系,试分析妈祖信仰是和谐文化的体现。由于和谐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因而妈祖信仰不仅在中国流传,而且随着华侨出国而传播到海外,为外国人民所接受。妈祖信仰不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而且有利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9.
泰国的华人普遍崇信天后妈祖,尤其是福建人、潮州人和海南人,妈祖庙宇散布泰国各府县,妈祖信仰在泰国华人社会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对泰国华人牡会发展、华人成功融入泰国社会、泰国华人海洋经营以及中泰文化交流融合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