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AHLs及其结构类似物对蓝藻紫外防护剂生物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MAAs和Scytonemins是蓝藻细胞中的紫外防护剂,与蓝藻细胞的强抗逆性形成和水华爆发密切相关.研究了AHLs及结构类似物对水华蓝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FABHE905和集胞藻(Synechocystis sp.)FACHB898 MAAs和Scytonemin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AHLs能有效促进两种蓝藻MAAs及Scytonemin的生物合成,并且这种促进作用与其含有的内酯环有关.通过干扰AHLs物质内酯环相关的信号传递,影响蓝藻细胞紫外防护剂合成和抗逆性形成,可以为寻找新的抑藻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测定山仔水库两种水华蓝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浮游鱼腥藻(Anabaena planctonica)在不同质量浓度的无机磷(K2HPO4)和有机磷(ATP)中的生长速率和生物量的变化,并利用Monod方程计算分析两种藻的磷吸收动力学参数(KS和μm),比较了两种水华蓝藻对磷的吸收差异和竞争能力.结果表明,无机磷培养条件下,动力学参数为:μm(铜绿微囊藻)μm(浮游鱼腥藻),KS(铜绿微囊藻)KS(浮游鱼腥藻).有机磷培养条件下,动力学参数较无机磷条件下要小,且两种藻有机磷条件下差异不明显.表明无机磷是水华蓝藻主要吸收的磷源,在无机磷缺乏的条件下,水华蓝藻均能吸收部分有机磷.  相似文献   

3.
水华现象主要是由于蓝藻的快速繁殖并大量聚集造成的。在水华爆发初期的应急处理过程中,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清除大量疯长的蓝藻是必须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针对化学药剂在蓝藻水华应急处理中的作用及影响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湖泊蓝藻水华发生的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藻水华频发,湖泊富营养化是诱因。但蓝藻水华暴发的确切机理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综述了蓝藻生长密切相关的物理影响因子、化学影响因子和生物影响因子,他们共同作用使蓝藻与其他藻类相比有生长优势,进而过度生长形成水华,并对蓝藻监测中采样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研究山仔水库2种水华蓝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在不同形态磷(4种无机磷和2种有机磷)条件下的生长效应.通过测定胞外总磷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比较两者对不同形态磷的摄取能力.结果显示,2种水华蓝藻对正磷酸盐(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钾)的吸收速度和碱性磷酸酶酶活均大于多聚磷酸盐(焦磷酸钠、聚磷酸钠)和有机磷盐(ATP、甘油磷酸钠);铜绿微囊藻磷吸收速率大于鱼腥藻,但水华鱼腥藻相应的比增长速率和碱性磷酸酶酶活性均大于微囊藻,表明正磷酸盐是水华蓝藻生长所需的最适磷盐;低磷条件下,水华鱼腥藻有可能成为优势藻.  相似文献   

6.
对编码蓝藻二元系统和真核型蛋白质激酶(STPK)的基因研究做一综述,并对它们在信号传导中的作用模式进行了讨论.蓝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光合自养原核生物,它们重要的生态地位,不论是作为生物资源而显示对人类有利的一面,还是因为严重发生的产毒水华而对人类社会有害的一面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在长期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它们发展了一系列独特的形态和生理代谢机制,使其能在各种不同生境中生长、繁殖和扩增.研究蓝藻信号传导途径为阐明其高度环境适应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7年4-7月春夏之交水华高发期间,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和交替变化的跟踪观测结果,对水华的发生和种群变动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时期浮游植物主要由绿、硅、蓝藻组成.绿藻在细胞密度和物种种类上都占优势.浮游植物优势种在研究期间存在明显的交替现象,水温升高和营养条件的改变是引起物种交替可能的重要原因.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呈明显的先增长后减少趋势,各断面的平均细胞密度从4月初的4.51×105/L升高到5月中旬的106.53x105/L,至7月底回落到14.43×105/L.其中,由于蓝藻水华的暴发,细胞密度的最高峰出现在5月中旬的黄石断面,其值为2.97x107/L.在水华暴发前后,蓝藻中的水华鱼腥藻和水华束丝藻明显取代了绿藻成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8.
《苏南科技开发》2007,(6):30-30
今年太湖经历了一场环境危机,而这场危机的罪魁祸首就是蓝藻肆虐形成的水华。蓝藻究竟是什么?蓝藻水华又有什么危害呢?  相似文献   

9.
作为滇池富营养化产物的蓝藻,其瀑发导致了湖面水华,而蓝藻腐烂变质又会向水中释放出毒素同时散发出恶臭气体。如果能将其作为资源进行富集并加以利用,不仅会为治理滇池做出重要贡献,也能实现变废为宝、变害为利的多重效益。本论文提出了一套集蓝藻富集、打捞、资源化利用为一体的工艺流程,并实现了实验室规模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富集蓝藻的打捞率可达87.5%,蓝藻TS和VS产气潜力分别为673mL/g和717mL/g,可以同时满足蓝藻资源化利用技术简单化和经济成本最低化原则。  相似文献   

10.
池塘微囊藻水华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囊藻水华会造成池塘缺氧或产生有毒物质 ,影响鱼类的生长和生存 .就微囊藻水华的成因进行了研究 ,同时还讨论了微囊藻水华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将多元复相系的热动平衡条件推广到开放系统,证明可用热动平衡下的流动平衡态来描述生命系统中的物质流动.应用于蓝藻系统,说明水华蓝藻生消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考虑污染环境下的随机Logistic模型, 利用随机微分方程理论给出了种群随机弱平均持久和局部灭绝的条件, 并在一定条件下得到了阈值.  相似文献   

13.
对一类在污染环境下带时滞的随机种群竞争模型进行研究,利用It公式以及相关理论,得到两种群灭绝、非平均持久、弱平均持久及强平均持久的充分条件,分析灭绝与弱平均持久生存的阈值,并通过MATLAB仿真验证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14.
考虑了噪声对随机Holling-Tanner模型的影响.这种噪声可以理解为海啸、地震、大规模的传染病等产生的突发的且随机性很强的干扰.首先,证明了该模型的全局正解的存在唯一性.然后,结合随机比较定理和鞅论等知识找到了种群在时间均值意义下持续存在和随机灭亡的充分条件.这些结论说明Levy噪声对种群的持久性和灭绝性具有显著性的影响,甚至可以使种群的长期动力学行为发生根本性改变.最后,通过数值模拟直观地验证了Levy噪声对种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二维时变Volterra互惠系统的生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积分均值和微分不等式方法,研究了二维时变Voherra互惠系统的生存状况.在种群体内毒素浓度不同且污染环境容量较大的情况下,给出种群弱平均持续生存、一致持续生存和绝灭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6.
Habitat structure and population persistence in an experimental community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Understanding spatial population dynamics is fundamental for many questions in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Many theoretical mechanisms have been proposed whereby spatial structure can promote population persistence, in particular for exploiter-victim systems (host-parasite/pathogen, predator-prey) whose interactions are inherently oscillatory and therefore prone to extinction of local populations. Experiments have confirmed that spatial structure can extend persistence, but it has rarely been possible to identify the specific mechanisms involved. Here we use a model-based approach to identify the effects of spatial population processes in experimental systems of bean plants (Phaseolus lunatus), herbivorous mites (Tetranychus urticae) and predatory mites (Phytoseiulus persimilis). On isolated plants, and in a spatially undivided experimental system of 90 plants, prey and predator populations collapsed; however, introducing habitat structure allowed long-term persistence. Using mechanistic models, we determine that spatial population structure did not contribute to persistence, and spatially explicit models are not needed. Rather, habitat structure reduced the success of predators at locating prey outbreaks, allowing between-plant asynchrony of local population cycles due to random colonization events.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一类具有非线性发病率的SIS随机模型。首先对其相应的确定性模型进行了平衡态稳定性分析,得到了决定疾病灭绝和持久存在的阈值;然后利用随机微分方程的一些理论对随机系统在环境噪声影响下的阈值进行了研究;最终得到了疾病在随机系统中灭绝和持久存在的充分条件,并用数值模拟验证了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研究带有均值回复Ornstein-Uhlenbeck过程的随机logistic种群模型的动力学行为。证明收获努力E*可以控制随机微分方程模型的随机灭绝和持续:若E≥E*并且满足一些其他条件,则种群灭绝;若E  相似文献   

19.
该文研究了人类捕获与环境污染对Leslie资源-消费者模型中消费者种群的影响。指出了种群生存的充分条件及由环境污染引起灭绝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20.
对一类带有存放率的多滞量种群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研究,利用微分方程比较原理、重合度理论中的延拓定理和构造适当的Lyapunov函数,得到了一组保证系统持久性和相应周期系统存在唯一全局渐近稳定的正周期解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