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散热电阻钎焊工艺对聚晶金刚石切削齿进行钎焊,钎缝的抗剪强度达417.5MPa,复合片的磨耗比下降率小于10%。采用表面测温实时监控技术,使复合片上金刚石层受热的温度低于700℃用复合片切削岩石,由此测定出复合片的耐磨性,这样增加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现场应用表明,用本工艺钎焊的聚晶金刚石切削齿制造的钻头质量稳定,基本无掉片现象。  相似文献   

2.
PDC钻头切削齿受力试验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设计了新型组合齿试验装置的基础止,采用二次通用旋转设计方法,在模拟钻头实际工作方式的条件下,确定了切削齿受力与钻头结构参数及布齿参数之间的关系;同时还确定了切削齿受力与侧转角,切削深度及岩性的关系;建立了钻头上切削齿受力的综合计算模式,从而为PDC钻头的受力,布龄设计提供了依据,并为分析PDC钻头的性能提供了方式便可靠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3.
采用散热电阻钎焊工艺对聚晶金刚石切削齿进行钎焊,钎缝的抗剪强度达417.5MPa。复合片的磨耗比下降率小于10%。采用表面测温实时监控技术,使复合片上金刚石层受热的温度低于700℃。用复合片切削岩石,由此测定出复合片的耐磨性。这样增加了测试结果的可靠性。现场应用表明,用本工艺钎焊的聚晶金刚石切削齿制造的钻头质量稳定,基本无掉片现象。  相似文献   

4.
在设计了新型组合齿试验装置的基础上.采用二次通用旋转设计方法,在模拟钻头实际工作方式的条件下,确定了切削齿受力与钻头结构参数及布齿参数之间的关系;同时还确定了切削齿受力与侧转角、切削深度及岩性的关系建立了钻头上切削齿受力的综合计算模式,从而为PDC钻头的受力分析、布齿设计提供了依据,并为分析PDC钻头的性能提供了方便可靠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PDC钻头几何学研究的基础上,以保持切削齿工作面的空间方位不变为前提,建立了胎体和钢体两类PDC钻头结构参数互相转换的数学关系,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利用此程序可以准确地实现胎体PDC钻头和钢体PDC钻头结构参数之间的相互转换,使两类PDC钻头的设计计算过程和设计软件能够完全兼容。这对于PDC钻头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根据摩擦与磨损原理,研究了两种齿形的PDC钻头在不同钻井参数下钻进过程中进行简易取心时岩石的磨损状况,分析了切削齿的磨损速度与岩石的岩性、钻压以及转速的关系,并进一步确定了切削齿的磨损速度与磨损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钻头切削齿的磨损速度与钻压、转速成非线性关系,并且磨损速度受磨损高度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得出了钻头切削齿磨损速度的综合模式。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有钻头的破岩问题与井底模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以旋切运动方式破岩的新型钻头.基于旋切钻头的结构和运动学原理对其进行动力学的振动分析,建立切削齿的振动方程,得到旋切钻头不同齿圈上切削齿的振动位移和速度.然后进行旋切钻头的破岩特性研究,根据建立的钻头不同齿圈切削齿破岩特性分析模型,得到不同齿圈切削齿的冲击力、剪切力、破岩体积等结果并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现有钻头技术相比,旋切钻头利用冲击与剪切作用复合破岩,大圈齿过中心,可有效提高钻头心部破岩效率;井底模型呈旋风状,可实现所有齿圈切井壁,实现破岩过程钻头的保径功能.同时,建立的分析模型通过对应参数的变换,也可用于其他类型包括复合钻头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胎体与钢体PDC钻头结构参数的相互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DC钻头几何学研究的基础上,以保持切削齿工作面的空间方位不变为前提,建立了胎体和钢体两类PDC钻头结构参数互相转换的数学关系,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利用此程序可以准确地实现胎体PDC钻头和钢体PDC钻头结构参数之间的相互转换,使两类PDC钻头的设计计算过程和设计软件能够完全兼容。这对于PDC钻头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传统三牙轮钻头破岩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旋切方式破岩的新型钻头(旋切钻头)。运用柱坐标与复合运动原理,建立破岩过程切削齿的位置方程、速度方程和加速度方程。同时结合算例参数,分析不同齿圈切削齿破岩过程接触段上的速度和加速度分布规律。根据加速度计算结果进行切削齿破岩工作力学和失效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钻进过程中,旋切钻头的切削齿以冲击、旋切方式破岩,不同齿圈切削齿同时切削井壁,且大齿圈切削齿过井眼中心,运动速度快,可有效地提高钻头心部破岩效率。试验结果验证了算例分析和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建立的计算方法修正了现有研究的部分错误,且适用于其他牙轮钻头与复合钻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PDC钻头切削齿运动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PDC钻头的运动特点及工作特点,建立了描述PDC钻头各个切削齿运动规律的理论分析体系,给出了计算或确定各切削齿运动速度、切削面积、井底角、旋转一周的破岩体系、切削齿的工作部位等参数的具体方法,为分析和评价或定量计算各切削齿工作条件和钻头总体性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YG8C硬质合金钎头的焊接工艺及质量改进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了钎头钎焊质量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其高频感应钎焊工艺参数,包括钎缝间隙、加热速度、冷却速度、感应圈设计、焊件表面状况和钎料加入方式等进行了探讨和优选,同时提出了降低钎头焊接残余应力的措施。对比试验证明,钎头钢体以40MnMoV替代40Cr,钎料以801号替代105号,钎头的质量和使用寿命都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氧枪喷头的设计结构、使用环境和失效形式,进行氧枪喷头用BAg72Cu钎料真空钎焊、BAg45CuZn钎料炉内保护性气体钎焊和炉内空气钎焊技术的实验,使用SEM、EDS等方法研究钎缝微观组织和化学成分,探讨银基钎料与基体冶金结合的机理,分析工艺参数和钎焊方法对焊缝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实验及生产结果表明,炉内钎焊焊缝组织致密,综合性能良好,相比其他方法,具有质量稳定,合格率高,成本低廉等优势.  相似文献   

13.
作者对以Ni-Fe二元系合金作钎料,研究在一定的钎焊温度下,使用热压机对金刚石进行钎焊.其断面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进行分析,其结果表明,在金刚石与钎料的结合界面处有Fe5C2生成,并且在钎料中存在多种不同的相.采用上述钎焊工艺得到的拉伸试验样品,其抗剪强度最大值达到54MPa.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钻头磨损对钻削过程中振动加速度信号的动态特性的影响。发现加速度信号中敏感频率分量随着钻头磨损的增加呈明显的“碟形”规律变化。我们提出用敏感频率分量的自功率谱值(PSD)作为特征量。建立了特征量与钻孔数之间的状态空间方程;提出了钻头磨损在线自适应监测方法。该方法打破了故障诊断和状态识别中设置“阈值”的传统做法;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15.
Al-不锈钢连接中的Ni层阻碍机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试验的方法研究了Al-不锈钢Ni/Cu电刷镀过渡层钎焊中Ni层的作用,并对Ni层进行了机理分析。对焊缝的界面作拉力试验、X射线衍射、 能谱分析(EDAX)和透射电镜(TEM)等分析发现,镀层与钎料等各 面连接紧密,特别是钎缝与母材之间没有生成脆性的金属化合物。说明面心立方结构的Ni层能有效地阻挡Al、Fe等原子扩散,钎缝与镀Cu界面上虽然生成了少量的AlCu3,但不影响焊缝的强度,接头的强度能达到33.6MPa。  相似文献   

16.
为了能有效地通过爆破切割来处理被卡钻杆,运用聚能原理设计了环向聚能切割弹,成功将钻杆沿钻头顶部与钻杆连接处的水平面切断,回收了钻头以上全部钻杆.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环向聚能切割弹的设计方案,并针对实际施工过程中的药量确定、网路设计、防水措施等作了详细说明,对类似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利用快速凝固技术制备出Cu-Ni-Sn-P快冷薄带钎料,将此钎料分别在不同钎焊温度和钎焊时间下与紫铜进行真空钎焊.借助DTA、EPMA的分析,探讨了在不同钎焊条件下钎焊接头的显微组织结构及同成分快冷钎料与普通钎料的润湿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钎料相比快冷钎料润湿性明显提高,钎料与母材的相互扩散和冶金结合增强.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复合材料表面颗粒暴露及表面合金化工艺,利用M6和BAI88S i钎料对S iCp/2024A l铝基复合材料进行钎焊试验,并进行金相分析、拉伸试验和X射线衍射试验。结果表明:采用(NaOH+HNO3)工艺能将复合材料表面颗粒部分暴露出来;采用表面沉积Cu,使用M6钎料,能改善钎缝的结合状态;钎缝与铝基复合材料间无明显界限,结合良好,并形成了有S iC颗粒增强的复合钎缝,S iC颗粒在钎缝中无团聚现象;钎焊接头强度能达到202 MPa;在钎缝中无A l4C3脆性相生成。  相似文献   

19.
通过旋挖钻机在北京市某国家重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应用,重点对其施工工艺和经济可行性进行了论述,并通过与传统的回旋钻机的对照分析,指出了旋挖钻机在保障工期、节约成本、满足环保要求等方面的优势,是以后桩基施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对AgCdO触头与Cu触桥的感应钎焊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钎焊温度、保温时间、钎焊间隙对钎着率、组织形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确定了钎着率和组织形态均为良好的最佳工艺规范.通过分析表明:钎料中锌元素烧损是钎缝生成共晶体组织的本质所在;触头的钎焊强度不仅与钎着率有关,而且还受钎缝组织形态的影响,即当钎着率在75%以上时,触头钎焊强度随钎缝中共晶体组织的增加而降低.因而应从钎着率和组织形态两方面综合考核触头的钎焊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