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热重分析仪(TG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锥形量热仪(Cone)和塑料烟密度仪研究五合板的燃烧特性和生烟特性,并对燃烧特性与生烟特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五合板的热解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即干燥和粗挥发阶段、热解阶段和炭化阶段,其中热解过程为先吸热后放热的过程。五合板的动态烟释放(比消光面积、生烟速率和总生烟量)及静态烟释放(比光密度和质量光密度)与其燃烧过程有关且随着辐射功率的增加而增大,其中锥形量热仪实验中五合板的峰值生烟速率、总生烟量与峰值热释放速率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五合板的静态生烟特性还受火焰条件的影响,其中相同辐射功率下有焰燃烧的比光密度和质量烟密度低于无焰燃烧条件下的,但质量损失却明显高于无焰条件下的。  相似文献   

2.
阻燃重组竹燃烧中的烟气毒性特征及抑烟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阻燃重组竹在燃烧时产生的烟雾情况和抑烟性能,为减少建筑火灾发生时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供参考。【方法】以竹束、复配阻燃剂等为原料制备了阻燃重组竹,采用锥形量热仪研究了其燃烧中的烟气特征、毒性情况及抑烟性能。【结果】与非阻燃重组竹相比,阻燃重组竹总烟释放量(TSR)的峰值降低了30.5%,比消光面积(SEA)的峰值降低了40.5%,烟释放速率(RSR)的峰值降低了27.8%,一氧化碳(CO)质量分数的峰值降低了74.7%,CO产率的均值降低了68.8%,二氧化碳(CO2)质量分数的峰值降低了21.4%,CO2产率的均值降低了35.1%。【结论】阻燃重组竹在燃烧中的产烟量和烟气毒性都明显低于非阻燃重组竹,复配阻燃剂具有显著的抑烟和降毒作用。  相似文献   

3.
三相泡沫阻化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三相泡沫防治煤炭自燃的新技术.利用煤自燃特性实验系统测试研究了三相泡沫处理后煤样的氧化升温速率和CO的释放速率,包括煤样煤质、三相泡沫浓度、浆液农度和颗粒粒度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相泡沫对煤体的阻化效果显著。能有效地减缓煤的氧化放热速率,抑制煤温度的升高;同时也极大地抑制了CO的释放量.图6,表2。参8.  相似文献   

4.
CO2释放对碳酸钙过饱和溶液析晶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碳酸钙过饱和溶液析晶动力学过程的双参数测量系统 ,该系统可监测碳酸钙析晶速率 ,同时能实时计算CO2 释放速率 ,以用于定量研究溶液中CO2 气体向大气释放对碳酸钙过饱和溶液自发沉淀过程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碳酸钙析晶过程不是一个孤立过程 ,而是伴随有CO2 气体向大气释放的过程 .这 2个过程彼此影响 :CO2气体的释放使溶液 pH上升 ,从而促使CaCO3 析出 ;而CaCO3 的析出改变了溶液中总碳浓度和总钙浓度的比值 ,从而改变了CO2 的析出速率 .实验获得的可重复的定量数据证实CO2 释放和CaCO3 析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 .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阻燃氨基树脂对胶合板燃烧时释放CO、CO2的影响机制。【方法】基于锥形量热仪研究了辐射强度30、50 kW/m2条件下桉木、桉木胶合板、阻燃桉木胶合板燃烧过程中CO、CO2的释放规律。【结果】CO2释放速率和质量损失速率均在引燃阶段和炭燃烧阶段较高,在炭化阶段和阴燃阶段较低,释放规律受辐射强度影响较小; 辐射强度对CO释放规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炭化阶段; 阻燃氨基树脂中的氨基树脂使样品表面炭化层更为稳定,抑制了热解产物的挥发,造成燃烧后期CO2的集中释放; 阻燃氨基树脂对CO的释放规律影响较大,而且这种影响又与辐射强度密切相关。低辐射强度以及IFR膨胀炭质层的阻燃作用使CO的转化率大大提高。【结论】阻燃条件下,胶合板燃烧中CO2的释放速率与质量损失速率变化趋势一致; CO释放速率在阴燃阶段达到最高; 阻燃氨基树脂可抑制CO2产生,促进CO产生。  相似文献   

6.
室内沙发火灾中CO2和CO气体全尺寸实验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室内家具引起火灾热量、烟气对人造成的危害,在2.4m×2.4m×3.6m的ISO9705标准燃烧间内,对单人沙发进行全尺寸火灾实验模拟,通过测量沙发燃烧产生的热释放速率、CO2和CO有害气体的生成量和产生速率等相关的室内火灾动力学参数,研究沙发燃烧过程中的热释放速率和产生烟气中CO2和CO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为火灾安全性能化设计和计算机模拟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摘要: 为了增强聚氨酯硬泡在燃烧过程中的的阻燃性能和抑烟性能,以聚磷酸铵与氢氧化镁组成协效阻燃剂加入聚氨酯中制备了阻燃聚氨酯硬泡。通过临界氧指数测定仪、水平垂直燃烧测定仪、锥形量热仪和电子万能试验机研究了聚磷酸铵和氢氧化镁不同配比对聚氨酯泡沫塑料的阻燃性能、燃烧行为和压缩强度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阻燃材料燃烧后残炭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加入30份聚磷酸铵和10份氢氧化镁的聚氨酯硬泡的氧指数达27.5%,最大热释放速率为113.5 KW/m2,比纯聚氨酯硬泡的最大热释放速率下降了22.3%,最大烟释放速率下降58.9%。成炭致密,有良好的阻燃效果。证明复合阻燃剂加入能够增强聚氨酯材料的阻燃抑烟性能。  相似文献   

8.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聚甲醛丙烯酸甲脂和松木两种材料,采用基于耗氧原理的燃烧热释放速率测量方法,在不同的外加热流密度作用下利用锥型量热计系统对固体可燃物的热释放速率进行测量;分析了外加热流密度对固体可燃物热释放速率、燃烧产物中CO2的浓度和烟气的温度的影响;发现固体可燃物的燃烧放热过程与它们本身的结构特性密切相关,外加热流密度对固体可燃物的热释放速率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室内富氧可满足人们在高高原地区的补氧需求,同时也会带来额外的火灾隐患。该文模拟高高原低压富氧环境,研究低气压下(60.5 kPa)不同氧浓度(21.0%、 27.0%、 33.0%和39.0%)对室内典型织物——纯棉和涤纶燃烧过程的影响,分析了织物火焰形态、点燃时间、质量损失速率、热释放速率和总热释放量等燃烧核心参数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低压常氧环境下,纯棉和涤纶的点燃时间分别缩短了3.6%和7.8%,有焰燃烧时间分别增加了46.8%和197.0%,涤纶熔滴燃烧时间增加了3.0倍。随着氧浓度增大,2种材料的点燃时间、质量损失速率的达峰时间和热释放速率达峰时间均缩短,火焰高度有所增加,质量损失速率峰值和热释放速率峰值均大幅增加。涤纶燃烧效率提高了68.1%,总热释放量增加了1.2倍,且熔滴燃烧时间增加了3.1倍,纯棉燃烧变化则不明显。若以热释放速率峰值作为火灾危险性的判断依据,则织物在气压为60.5 kPa、氧浓度约为30.0%的条件下燃烧与在常压常氧下燃烧发生火灾的危险性相当。  相似文献   

10.
该文利用文献中评价材料毒性的原始实验数据,从烟气毒性物质释放的角度,分析了火灾烟气中CO2和CO的释放特性,并着重分析了通风量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CO2和CO的释放受燃烧模式的影响.在通风控制模式下,木材的扩散燃烧按照挥发分和固定碳燃烧分阶段进行,并受扩散供氧和燃烧耗氧之间制约关系的影响,其烟气成分的释放也具有上述特点.另外,数据分析表明,燃烧存在临界通风量和着火延迟.通风量具有强化燃烧和稀释、掺冷烟气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制出能够在研究煤的燃烧特性方面替代热重分析仪而成本又低廉的煤质分析仪器,通过研究煤样在热重分析条件下着火、燃烧直至燃尽期间的CO2质量变化规律,得出了采用检测煤样燃烧时CO2气体生成的变化情况同样可判断出煤样燃烧特性的结论,为研制新的煤质分析仪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高温贫氧条件对煤自燃指标气体释放的影响,利用西安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高温氧化燃烧特性测试装置,测试30~500℃过程中煤自燃气体变化规律,通过使用指标气体的增长率分析法,并参考热分析实验温度区间划分准则,得出5个特征温度点,以此作为划分煤样常温至高温不同氧化阶段的依据,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临界温度阶段,干裂-活性-增速温度阶段,增速-燃点温度阶段和燃烧阶段。分析不同阶段的指标气体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CO气体在第1阶段增长较为缓慢,在第2,第3阶段增长较为迅速,呈现出指数级增长态势,当温度超过燃烧温度后,CO气体浓度开始呈现出下降的态势,后由于稳定官能团的断裂,气体浓度有所回升。C_2H_4气体在干裂-活性-增速温度阶段前增长较为缓慢,而后急剧增长,当温度到达燃烧温度时,C_2H_4气体浓度达到顶峰,随后随着温度的上升,气体浓度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3.
阻燃聚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燃烧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对所制备的聚丙烯/蒙脱土(PP/MMT)插层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热分析、锥形量热、氧指数、垂直燃烧测试对其热解和燃烧性能进行了研究.热分析表明蒙脱土片层在热解过程中显示出能量阻隔作用,提高了材料的热稳定性和成炭量;蒙脱土片层与膨胀型阻燃剂之间的协效作用使得纳米复合材料热释放速率、CO与CO2释放量及比消光面积明显降低;将不同阻燃级别的材料制成电视机壳进行全尺寸锥形量热仪实验表明,V-0级别的阻燃聚丙烯材料的火灾危险性最小.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膨胀石墨(EG)、微胶囊红磷(MRP)和硼砂对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RPUF)进行阻燃处理,并采用氧指数、热重分析和锥形量热方法研究了不同配比阻燃剂对RPUF的燃烧性能和阻燃机理。结果表明,硼砂能有效的抑制RPUF燃烧过程的热释放量和CO、CO_2的释放,当EG/MRP/硼砂质量比为4:2:1及以上时,三者具有较好的阻燃抑烟效果,氧指数可达28.7%,并随硼砂含量的升高阻燃效果增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微流体技术合成的阻燃微胶囊应用到硅胶泡沫(Si F)材料中,利用拉伸试验、氧指数测试、垂直燃烧测试、锥量测试和烟密度测试评估了Si F材料的力学及阻燃抑烟性能.结果表明,微胶囊可以在不降低Si F材料力学性能的同时,有效提高Si F的阻燃抑烟性能,微胶囊添加量越多,Si F的阻燃抑烟性能越好.与纯Si F相比,添加15 wt%阻燃微胶囊时,Si F的阻燃等级可达到UL-94-V0等级,热释放速率峰值与总热释放量分别下降19.20%和15.81%,火灾安全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利用自行设计的“烟气发生装置—二次加热装置—Fourier红外变换气体分析仪(FTIR)”联用实验系统对木材燃烧时产生的烟气中的CO气体进行了实时在线的定量检测.结果表明木材燃烧时CO的释放明显呈两个阶段:燃烧前期的有氧热解阶段和燃烧后残炭的不完全氧化阶段.在小尺寸火灾模型中,二次加热温度T s和燃空比Φ是影响CO释放过程和产率的主要因素.证实了烟气温度偏低是导致小尺寸火灾试验中CO产率较真实火灾中偏低的重要原因,适当提高烟温可以显著提高CO产率,但过高的T s又抑制了CO的生成.  相似文献   

17.
为了得到不同烟草基体在加热不燃烧状态下烟气释放量,研究了温度对烟丝、再造烟叶、膨胀烟丝和梗丝等烟草基体在加热不燃烧状态下烟气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加热温度升高,不同烟草基体其烟气释放量增加的表现不同,其中烟丝烟气TPM(总粒相物)增加量最大,梗丝烟气烟碱增加量最大,各烟草基体CO增加量接近,再造烟叶甲醛增加量最大;(2)不同烟草基体加热不燃烧状态下的烟气TNC(总粒相物,尼古丁,一氧化碳)释放量与温度呈显著线性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5以上;(3)单位烟草烟碱量下,梗丝在加热不燃烧状态下的烟气烟碱量最高。  相似文献   

18.
为了深入研究CO2对煤低温氧化反应的影响,利用程序升温油浴实验装置,研究在不同CO2浓度下煤样的自燃特性。采集南屯矿煤样,破碎并筛分出混合平均粒径为4.18 mm的煤样,向试验管煤样中通入不同配比的混合气体,实验控制升温速度为0.3℃/min,供气量为190 mL/min.测定在6种不同浓度CO2气氛下的煤样低温氧化特性,实验结果表明:CO2浓度越高,煤样耗氧速率越小,CO产生率降低。在起始阶耗氧速率相差不大,煤氧复合作用以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为主,后期阶段以化学反应为主,变化明显。相比于空气气氛下,CO2气氛下煤样活化能有所提高,在40~100℃的温度范围内煤氧作用的活化能值由17.85 kJ/mol升高至22.71 kJ/mol,氧化反应速率降低,表明CO2的加入降低了煤的氧化反应速率,抑制了煤的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19.
利用ISO9705标准的全尺寸实验装置对废旧轮胎进行全尺寸火灾实验研究.测试的轮胎按照竖直和水平两种方式摆放,实验测量了与轮胎燃烧相关的热释放速率,质量损失速率,有效燃烧热,烟气产生量和CO/CO2产生量等参数.实验结果分析表明轮胎的有效燃烧热很高大约为28MJ/kg,轮胎的摆放方式对其燃烧行为有很大的影响,竖直摆放的轮胎的热释放速率峰值是水平摆放的两倍,且其CO生成率也要比水平摆放的要高.轮胎火灾的烟气产生量非常大,能达到装饰家具燃烧所产生烟气的14倍之多,同时轮胎火灾烟气中包含有CO、CO2和别的有毒气体,一旦释放到空气中必将对环境产生巨大的污染.  相似文献   

20.
参比氧化法研究煤低温氧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煤低温氧化过程的热释放特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参比氧化实验方法,即对氧化煤样罐通入氧气使煤氧化,而对参比煤样罐通入氮气作为比较;同时提出了参比氧化法的理论模型,并根据该模型推导出煤低温氧化产热速率的计算方法。对4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样进行了实验,得出了参比氧化法过程中氧化煤样温度,参比煤样温度,氧化与参比煤样温度差和煤的低温氧化过程产热速率,并对煤的自燃倾向性进行了比较。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煤在实际自燃过程具有比较明显的四个阶段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