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宋代的文化繁荣时代并不是与社会的一般发展相适应的,因而也不是与那构成社会组织骨干的社会物质相适应的。其社会特征已是无可挽回地滑向了下坡路的后期时代。从总体上看,宋代的统一,并不像汉唐是在经过大规模农民暴动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是靠陈桥驿事变和“杯酒释兵权”的权术起家的,宋王朝并未真正触动封建社会制度本身的痼疾,其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关系,基本上是延续或部分发展了唐代既有的政治经济成果,加以其封建专制机构的老化和运转、指挥不灵,更增强了其社会衰落的趋向。宋代文化的繁荣,并不是封建专制制度本身所必由派生。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封建后期的社会结构交化(如庶族地主阶层占主导统治地位)和社会关系变化,以及文化自身发展规律所致,特别是人民大众兴起的新思想、新内涵如“均贫富、等贵贱”的平等自由取向和个性解放思想以及庶族士子诗词文中的关心民瘼、抨击时弊和爱国思想的酿成。  相似文献   

2.
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宋代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导致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意识的高涨和价值观念的转换,长期以来以宗教绘画创作为主和一贯关注贵族人物题材的画家开始自觉地关注市井题材,反映市民生活。风俗绘画除了延续辅助皇权“成教化、助人伦”的戒鉴作用外,更体现了庶族地主和城市平民的生活愿望,迎合世俗的欣赏口味和心理要求,以愉悦心目、平淡天真的观赏倾向和情趣为重,显示出独有的文化活力和艺术功能。在这样的背景下,宋代风俗画创作走向高潮。  相似文献   

3.
宋代宗族的登场与唐宋变革息息相关,在此社会历史环境下,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士族退出历史舞台,代之兴起的是官僚士大夫家族,中国宗族进入了大官僚宗族制时代。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宗族出于自身延续和发展的需要,必定会与社会进行互动。在宋代社会流动较快的背景下,家族会进行诸如置办族产、赡济民众和公共工程建设等经济活动,对自身的发展以及地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唐代侠风大盛,侠义小说的创作也空前繁荣.侠义小说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作品是对魏晋南北朝上层社会侠风的继承和总结,主要表现英雄的济世情怀;后期的作品是对唐代中晚期民间侠风的概括,主要展现拯救者的锄恶风范.侠义小说的流变表现了庶族文人对于士族文化的背叛,它打开了侠文化走向世俗的正义之门.  相似文献   

5.
论编辑活动的受制性与能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活动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的制约,但编辑活动又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反过来又对一定的经济、政治以深刻的影响,这种主要通过精神产品(出版物)的内容表现出来的影响和作用就是编辑活动本身所具有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娱乐体育的内容丰富,但经历了汉代、唐代发展后,到宋代达到了高峰,并以宋为转折点至明清走向了衰微甚至消亡.其衰亡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长期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游移默化的影响,也有项目本身特点的影响,还有时代更替和朝代变迁所带来的政策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均贫富”,是王小波、李顺起义的战斗纲领.这个纲领,史学界有过跌宕起伏的争论.如果将其放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中去考察,再放人宋代的政治经济结构中去考察.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中探其源流,也许能进一步认识其历史作用和阶级局限.秦汉以来,农民阶级干等平均思想就已产主;唐宋之际,这种思想从洪防到明朗;明清两代,则发展成为“均田”的要求.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尽管“均贫富”s的不能实现,但中国农民始终执著地追求这一理想.可以这样说,只要封建的政治经济结构存在,农民阶级就…  相似文献   

8.
封建依附关系有突出发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产关系方面的主要特点之一,这是史学界所公认的。但对于魏晋南北朝封建依附关系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表现形式以及依附关系发展的社会意义,各家见解则有极大的差异。笔者也想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9.
广西壮族社会,经过长期的缓慢发展,到十七世纪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虽然受着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但由于不断地吸取汉族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整个社全的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农业生产方面,铁制的犁、耙、锄、铲、刀、斧、刮子之类的工具已得到广泛使用,牛耕技术普遍推行,引水灌溉受到普遍重视,耕作技术有了较大提高。作物种类除稻谷,玉米和豆类外,甘蔗、棉花、花生、兰靛等主要经济作物也已广泛种植。  相似文献   

10.
宋代饮食文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是我国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其经济发达,市场繁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今天,我们应就宋代宫廷御膳、宴会、节日饮食文化等进行探讨,挖掘沉淀在宋代历史长河中的宝贵饮食文化财富,以达到抛砖引玉,推陈出新,创造更好的美味佳品,弘扬和发展中国饮食文化之目的,更好地为繁荣社会经济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服务。  相似文献   

11.
唐宋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其间,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如科举制的演变、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宋代理学的产生等,而这些变化对唐宋时期学校的兴废,宋代学田制的产生,理学思想对书院兴盛的作用等产生广泛影响。所以,唐朝学校教育发展到宋朝,在学校教育的管理上、官学教育的内容上、蒙学教材的编写上、书院制度的发展上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唐宋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其间,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如科举制的演变、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宋代理学的产生等,而这些变化对唐宋时期学校的兴废,宋代学田制的产生,理学思想对书院兴盛的作用等产生广泛影响。所以,唐朝学校教育发展到宋朝,在学校教育的管理上、官学教育的内容上、蒙学教材的编写上、书院制度的发展上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丁忧制度自西汉草创以来,虽历经王朝更迭,但始终绵延不绝,它几乎是一项与整个封建社会相始终的制度。然而,作为这项制度的规范对象,古代官员们对丁忧的态度却以唐末宋初为分界点,发生了了明显的转变。这种变化主要是受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4.
元明清时期是西南边疆与中央关系构建整合步入正常化轨道的重要战略期。三代封建统治者对建构整合西南边疆与中央的关系十分重视,采取了多种举措来加强对西南边疆的控制,试图加快西南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如在政治上实行内地化管理体制,在民族地区则稍加变通。在唐宋羁縻之治的基础上,元代实行土官土司制度,明朝发展为土司制度,并进一步完善;清初继承明代的做法,对土司制度更加严格、规范,并适应形势发展适时改土归流,同时与边疆割据行为进行坚决斗争。封建中央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西南边疆成为帝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西南边疆与内地交通联系的畅通,为封建王朝中央整合与西南边疆之关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宋代以前,菊花没有具体的名字,统称为"菊"或"菊花",菊花的命名始于宋代。文人的菊事活动始于陶渊明,在唐宋时期已成为文人的日常文化活动之一,在明清时期成为文人雅集的重要内容。菊花题材的绘画出现在晚唐,繁荣于明清。菊花的命名与文人的菊事活动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隋炀帝艳史》,明代齐东野人编著。作品大量参考唐宋的笔记小说,并参照正史和其他史料,记录了隋炀帝的一生,揭示了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并借古讽今反映了明代的社会现实,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人物记传体的结构和民间传统的讲史方式的运用方面。  相似文献   

17.
清词“中兴”局面的形成是多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唐宋词在明末清初的广泛传播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在明未清初,唐宋词主要是通过纸本的方式传播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词籍传播”,当时词籍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唐宋词籍的汇刻和唐宋词选的重印,其中唐宋词选重印者主要有《花间集》、《草堂诗余》、《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等,这些词籍在不同时期的传播间接地反映了明末清初词学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北宋初期采取"隆佛"政策的原因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初期统治集团采取“隆佛”政策,既是戎马出身的统治者厌烦兵戈征战极力推行“右文”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当时佛教势力发展迅猛影响广大的外在形势所迫。这一政策经过几代统治者相继努力执行,给北宋社会各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北宋初期的政权的稳固从中得到了实惠;寺院经济因获宠护而发展壮大,成为北宋社会一道独特风景;北宋时期的对外关系也因此活跃、发展;宋代的社会文化更是普遍沾染了佛理禅意,呈现出鲜明的特色,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达到了成熟的地步,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诗史"思维源自中国早期社会"诗史合流"的传统,在漫长的理论架构和文本阐释过程中,杜诗"诗史"说形成"少陵生前流传""贞元、元和之际产生""宋代形成共识"等几种主流观点.用文献考证和文本关照的方法对上述诸观点甄别析辨,可知"唐代尚未出现以诗为史的普遍思潮,杜诗'诗史'之名在学者中形成共识应该是宋代的事"的论断较为审慎,更多文献的考证是对"诗史"之名缘起进一步界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与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由于唐宋以后在这条古道上贸易的代表性商品是茶和马,故称之为茶马古道。这条古道上的茶马贸易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衰于清。它把西南地区的许多民族紧紧地系在了一起,加强了彼此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彼此的团结和友谊,巩固了祖国西南边疆,文章试图从多角度去把握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发展历程,挖掘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所具有的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