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往人们在讨论诚与物的关系时,多把诚作为物之存在的根据,致使物的自身意义不显。而《中庸》中"物"与"诚"的关系反映着人的成德与天道的内在联系。天道之诚是人道之客观化,以此视角重新审视诚与物,物之于诚的意义以及它在人的成德中的关键作用就很明晰:物为人的成德提供了契机和特有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一般认为,里尔克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主观表现的诗歌,中期的“物诗”,后期存在论意义的诗歌。值得注意的是,“物诗”中的“物”不在象征,也不在物的客观描绘,而是抵达物的本质。本文借鉴海德格尔对“物”的独特阐发,从物之为物、物与人、人之为人几个方面把握里尔克的“物诗”。  相似文献   

3.
“历史流传物”的意义生成与经典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流传物是解释学理论中一个相当重要、但尚未得到细致梳理的概念,作为理解和解释的对象,它指的是那些流传于历史进程中并不断得到新的阐释的文本。历史流传物的意义只有在文本与解释者、传统与当代的对话中才能生成,而历次对话所生成的意义共同构成了一个意义的群集。历史流传物的经典化是一个“效果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4.
随着资本生产的发展,资本形态也呈现多样化趋势,资本生产中的“物”似乎越来越显得无足轻重。但是,无论如何,“物”在资本生产中的基础地位是不会改变的,其它任何形态的资本都以“物”为基础或以“物”为最终归宿;资本生产的历史也是从“物”开始的,离开物而谈资本不仅是不现实的,更为重要的是,空洞无物的资本生产是根本不存在的。重视物态资本在生产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研究资本问题的逻辑起点,它不应该被贬低而受到忽视。  相似文献   

5.
分割与重聚是一种物运动变化的普遍现象,但对物权的影响并不总是积极的.经济学分析为我们克服这种消极影响提供了法学思考的路径:物在分割与重聚过程中,其法律关系具有特殊性,对此法律在制度设计层面上有不同的回应,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不同的分割与重聚制度.分割之物在重聚过程中可能并不足以产生量的标准意义上的所有权,但他们之间实际存在的牵连关系从质的分割重聚标准看来则有可能已经是一种新的财产关系.  相似文献   

6.
古代中国人以朴素的有机系统观看待宇宙,认为人与自然不可分离,是相通无碍的。这就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观。儒、道、禅宗三家都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它对中国传统诗学影响深远:从这一宇宙观出发,认为艺术创造于物我互通、心物交感之中,而西方人则从主客二分出发,认为艺术是主体对客体摹仿的产物;中国诗学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去寻求艺术的美,而西方人则从审美对象的物理属性中去寻求和谐之美;中国传统诗学强调心与物相合,我消融于物,化入其境,西方人却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来分析事物,艺术创造中强调主观情绪和知性的介入。  相似文献   

7.
编辑与作者之间有“异”有“同”,其“异”是绝对的,“同”是相对的。不认识二者之间的“异”与“同”,就不能真正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同”虽然是相对的,但它是编辑和作者二者之间的最佳境界。没有二者之间的“同”,编辑实践中的许多问题就难以妥善地解决。在实际工作中以“同”为前提与以“异”为前提有很大的不同。要使编辑与作者二者之间从“异”到“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防止单一化的倾向。目标虽然是一致的,但求“同”的途径和方法却是多种多样的,应作全方位的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奏效。  相似文献   

8.
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海德格尔建立了基础存在论。在关系世界中“此在”的存在状态,此在的本质是超,“此在”的活动是包含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统一过程是《存在与时间》中“基础存在论”的思想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研究相比,海德格尔基本上是在强调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对立关系的基础上看待二者共存,将外物、他人当作个人在世的相关物,认为没有此在(个人)在世,就没有世界在此,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将导致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9.
君子是孔子在《论语》中树立的理想的人格典型。孔子对“君子”这个概念的含义做了重大的修正。他认为,君子是求“道”,学以致其道的人。由于仁道很难直接把握,但礼乐、忠恕之道与仁道有极大的关联,因此,君子是通过克己复礼,掌握礼乐和忠恕之道来达到“道”的人。最后,求道有得——“德”——就成为了真正的君子,所以君子最主要就是指有德之人。这样的得道君子是符合道、与道为一、以身体道的人。在孔子看来,这才是获得了人之为人之本质的真正的人,真正的存在。所以,“君子”在孔子这里已经被赋予了存在论、本体论的意义。孔子的“君子”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0.
评孔孟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是教育家们常论常新的课题。我国对人与教育的第一次论争是战国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从理论的高度对人与教育的关系进行了全面阐述。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理论,而孟子则提出了“性善论”与“充善端”的理论。虽然他们的出发点微有歧异,但最终都认为教育在改变人性、促进人的发展方面起决定作用。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救死”与“救活”在语义上都强调通过营救使人或物获得重生。但是“救死”强调营救的对象是濒临死亡的人、物或者境况,“救活”强调营救的结果是使人或物活了下来。“救”与“死”“活”这对反义词分别结合之所以能够表达出相同的语义,这与“救”是一种积极性的行为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
小说《报废》主要展现了对现代生活的深刻反思,特别是在消费文化为背景的时代下人被“物”所役使的一种痛苦与挣扎,但这种挣扎在当下中国更具有讽喻色彩。通过对小说中展现的人与物、人与文化、人与时代关系的分析,指出这部小说所独有的社会认识价值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人是什么?”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命题。弗洛伊德穷其一生之精力,探讨、解说“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因素,认为无意识在人的心理和人格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其无意识理论虽然存在抽象、夸大和片面之不足,但它揭示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代特征,对二十世纪“人”学作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郭象“物之自造”、“自尔”、“独化”论释义束际成,金荣昌郭象字子玄,是两晋元康永嘉年间最著名的玄学家之一。《庄子注》是他的代表作。在《庄子注》的序中,他对《庄子》之旨作了概括:“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这死生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上知造物无物,下知...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在早期哲学的整个表达之中,加入了一种“虚幻之物”的成份。这种成份是诱发“言说某物”的因素,它也是贯穿维氏前后期哲学共同的线索,即,肯定与世界的实存不相干的“某物”,成为世界产生的最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16.
“物化”是我国古代美学独特的范畴,最早发端于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包容关系并把它作为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基本上是先秦时期“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如《达生》篇所说:“灵台者,天之在人中者也。”《庚桑楚》篇郭象注:“灵台,心也。”,意谓人心中包含着天地自然,突出了“天”的自然含义。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认为必须通过“物  相似文献   

17.
杜甫在诗中喜用“自”字。在其诗中,“自”字可以当代词,也可以当介词。当它作为代词,指代物的时候,诗中的“物”成为和人一样的独立的主体,拥有了独立的情感和意志,诗中世界成为了“二元主体”的世界。诗中空灵澄明的意境得以深化,诗歌的艺术空间得以拓展。这种物的独立和海德格尔诗学中所推崇的人与物的“敞开”,有殊途同归之妙。略有不同的是,杜甫对国家和百姓的不能忘怀,使得他的个人意志虽然在某些时候弱化,但始终没有丧失,这使他和海德格尔诗学中那完全“自在生存的人”是不同的。但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18.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诞生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理论转向。以“社会”概念为线索来考察唯物史观,正是在对“现实社会”的前提性考察和批判性审视中,马克思深刻地揭示出“社会”之“人的前提”即“现实的个人”与“社会”之“物的前提”即物质资料的生产,进而阐明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9.
对语言符号的创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在使用上,人们又总是面临着有限的语言与无限的意义之矛盾。一向被称为驾驭语言的高手的文学家,也常常因文不逮意,意不称物而陷入“语言的牢笼”。为摆脱这种难以言说的痛苦,文学家进行着不懈地努力和探索。“艺道并进”作为一种途径,意味着文学才能的优化。当文学创造者做到了文学之才与文学之能并举,并在“自然而然”中进入无目的合规律性的创造境界,方能为突破“语言的牢笼”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20.
朱熹各是我国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他的认识论与其整个哲学体系是相一致的,从总体上看,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但其中也包含有不少合理因素.关于未表认识论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实质,已有不少学者论及,本文主要就其合理因素谈一点看法.一、在认识要素的构成问团上,朱流首先分析了人和物之间的同与异,强调了“人之所以与物导者”,就在于人“识妇睡,有知识”,“无不知,无不能”llj,进而确立7人与物之间的“主”与“客”关系.在他看来,“天地之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