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诗佛”解     
王维称“诗佛”,在于他能以无所住心为随缘任运宁静淡泊之处世态度。在其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中,王维完成了其宗教体验向审美经验的转化,而实现这一转化的条件是深值冷眼式的寂照。后来诗人调理性情、静赏自然的诗学观念多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2.
王维的成功,就在于他在亦官亦隐的生活中完成了宗教体验向审美经验的转化。他能让自然景物独立自足,从比附、象征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生命。他善于传虚成实,以诸多意象共构一个境界,让意境本身焕发出意味,从而与读者发生心灵的感应,生出“象分之象”来。  相似文献   

3.
王维婚姻问题四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历以前的盛唐诗人中,其婚姻问题被堂堂正史所载入者,仅为王维一人。这是一种十分值得注意的“典籍文化”现象。但王维的婚姻问题尽管为正史所载入,却十分简略,如《旧唐书·王维传》仅云:“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其后的《新唐书·王维传》,以及《容斋随笔》、《唐才子传》等,亦英不如此。本文对王维的婚姻问题试作换激素隐,或可还其历史之真实。一据上引《旧唐书·王维传》的记载,可知王维在“妻亡”后不曾再娶,如果“抓后三十年以终”的“三十年”乃为实数,则其妻之丰就应在王维31岁的汗元十九年。这是因为,王维…  相似文献   

4.
随着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与不断发展,时代主流大众的审美文化摒弃其低趣味粗俗的成份,而逐步向精英审美文化意识靠拢,追求文化深度,伴随家居设计市场的不断发展,软装设计近几年已经成为家居消费的热点名词。提倡的"轻装修,重装饰"概念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居者有其屋"的观念,悄然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消费群体已经从注重产品消费、功能消费转变到生活消费、文化消费,有意在为消费者打造带有个人生活品位的"专属"生活方式,现在不仅国内的家居设计行业由于专业软装设计师的加入而得到了整体提升,而且家居装饰产品销售行业也因为专业家居软装设计师的设计引导力量而焕然蜕变。把时代的设计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5.
日本设计追求极致的简约之美,即用最简单纯朴的表达方式,为生活发掘智慧之意趣。日本的无品牌设计,营造了一种具有东方韵味、充满禅意的意境,这与日本民族文化的审美取向——注重细节、讲究纯粹、追求极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印良品"与主流品牌概念背道而驰,它塑造的是独特的无品牌形象,它的设计自然真实、不加雕琢,处处表现为参透禅机的"空"。日本的无品牌设计,意在达到一个蕴含东方禅宗色彩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审美观的角度,分别从审美标准、审美情趣、审美理想三个方面对建国后武术审美变化进行论述,认为武术现代审美观的主要特征是追求直观的外在形体美,注重动作外在形式的造型,美感,趋向于表演、艺术化,更加突出其养生、娱乐性,技击性不再是武术的首要的审美标准;动作内涵意境相对传统武术下降,或者说形成与时代相应的新风格和意境;练武术的理想、追求更加现实化、功利化.  相似文献   

7.
从一个时代的工艺美术作品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作品所具备的特点以及人们的审美理念和生活品位。只有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和人们的审美情趣的趣味工艺品才能真正实现工艺美术的时代感。本篇文章从工艺美术的与时俱进和工艺美术同现代生活的联系出发,论述在设计工艺作品时要考虑作品的时代感、人们的审美情趣、消费观和价值观,将工艺美术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德化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修德的历程就是一个道德修养由自发到自觉、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就是一个由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生命本质和素质的过程。它向我们启示 :道德修养的过程一定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教育者在德化过程中只有帮助受教育者立志修德 ,在德化内容和方法上注重科学 ,注重情感 ,注重审美 ,才能真正实现受教育者道德规范内化为内在生命本质和素质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9.
作为唐诗的经典作品,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既被入乐歌唱,又被入画传播。图画传播具有流通性和聚观性特点,图画传播诗作又具有增殖性和衍生性效应。宋代先后有六种《阳关图》传写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意,其中以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所作《阳关图》影响最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催生了李公麟的《阳关图》,李公麟的《阳关图》不仅引来其他五位画家的仿效和继作,又激发了其他诗人的创作热情,衍生出苏轼、苏辙、黄庭坚和杨慎等宋金元明四朝二十多位诗人的三十多首题《阳关图》诗。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到《阳关图》画再到《阳关图》题诗,构成了创作-传播-接受-创作的诗-画互动系列。  相似文献   

10.
贾岛是中晚唐之际以五言律诗表现山水隐逸题材的代表诗人,在中国诗史上源远流长的"清淡诗派"中应有一席之地。贾岛的五律创作对清淡诗风的艺术传统既有承续又有新变,也是对王维在清淡诗风传统中所确立的艺术范式的发展和新变。贾岛诗歌在晚唐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声势浩大的追随。因此,贾岛及其后继者构成了中晚唐诗坛王维诗歌的主要接受群体。  相似文献   

11.
宋神宗熙宁年间的大变法是北宋年间的重要历史事件,作为变法中心人物的王安石,其诗歌创作深受这一事件影响。从变法初期的思考和准备,新法推行时的自信和坚定,到新法受挫时的坚持与纠结,变法变异时的悲愤与超脱,时事变易,心态不同,在他的诗作中留下了分明的轨迹。通过熙宁变法与王安石诗歌创作关系的个案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王安石诗歌发展演变的过程,也可以更加具体、深刻地认识到宋代文人政治对于宋代文学发展提供的独特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2.
王艮的“无为”思想是建立在他的自然思想基础上的。他既强调“无为”,又主张“有为”,对此理解我们要分清他所讲的不同角度。王艮讲无为,主要是讲自然之道乃无害而善。他认为,遵从自然,并不等于“无为”。恰恰相反,他认为良知体用一原,所以作为社会人来说,必须经世济民。但他又认为,经世的基础是修身,王艮将修身与自然结合起来,主张无意无必与诚意功夫的统一,王艮的这些思想才是其“无为”思想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3.
元代文人的社会地位沦落到了社会底层,导致元曲抬头传统、追求自由的强烈倾向.无论杂剧还是散曲都彻底颠覆了“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将文学的娱乐功能大肆张扬.尤其是在对爱情的追求上表现出的大胆热烈,完全突破了礼义的藩篱,表现了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初唐的审美追求对于魏晋六朝和中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初唐对于前代的书法艺术和理论成果有着全面的继承与发展,并为中唐的审美追求作了辅垫.  相似文献   

15.
在概率统计中,自由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本文通过对数学和医用统计中自由度的研究并将其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事例,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说明了自由度在数学和医用统计中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都市小说对女性的书写在深层上有着一种对于人类精神发展的忧患意识和重建价值观的意识,这种对生命本体的关怀使王安忆在当下世俗化大潮的洪流中特立独行,她笔下女性形象人文内涵的流变体现了王安忆女性化的审美意向的流变。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坛一个独异的存在.须从审美现代性的维度去解读沈氏创作,其创作所内蕴的独异性才能得到充分的揭示.沈氏创作呈现的审美现代性精神主要体现在:对进步时间观的反思,对感性生命的崇扬,对人性异化的忧虑三个方面.沈氏创作的这一审美现代性视野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是大胆而独异的,它必然注定沈氏在中国现代文坛的孤独者命运.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的新制长篇<桃之天夭>,通过旧艺人笑明明及其女儿郁晓秋两代上海女性的命运,演绎了俗世凡人倍受磨难却永远屹立的旺盛充沛的生命力,并以此揭示了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文本保持了细腻、平实、温婉、柔软而坚毅的风格和情调.作为都市生活的民间叙述和个人化叙述,王安忆日益成熟了.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年六十五而致仕,后世论者多归因于与王安石政论不合,实际上欧公致仕与王安石并无必然的联系。究其原因,首先是仕宦知止,知止则不殆不辱;其次欧公能够见机祸福;再次带职致仕为欧公晚年生活提供了优厚待遇,是以疾病缠身的欧公能够激流勇退。  相似文献   

20.
鲁迅从"人"的角度,提出他的悲剧观,并通过小说创作展示其积极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小说既从普通生活中貌似无价值的事物中提取有价值的东西来叙写小人物的悲剧,宣扬"人"的价值;又使悲剧人物的命运毁灭得十分彻底。进而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呼唤"人"的觉醒。这就使读者在产生"怜悯和恐惧"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听到作者彻底绝望后希望的呐喊。小说《药》集中体现了鲁迅独特悲剧观的深厚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