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临床不合理应用情况及对策进行调查分析。选取医院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的住院患者236例,对9种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进行观察比较,并统计分析患者溶媒选择、用药疗程、用量及联合用药等情况,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在236例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的住院患者中,用药频度排在前几位的品种为丹红注射剂、注射用血塞通与参芪扶正注射剂,且除参芪扶正注射剂、灯盏花素注射液外,其他药品同步性均欠佳;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中存在不符合适应症、溶剂选择不合理、超剂量用药、疗程不当及联合用药不合理等现象,发生率为22.45%。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临床不合理应用情况较为常见,故应实施针对性的临床干预,以确保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分析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临床使用情况,并提出合理用药举措。选择陇西县中医医院2019年11月-12月期间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患者570例作为调查对象,收集患者用药资料,统计不同科室、不同品种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使用情况,以及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不同品种的不合理用药行为。1)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总使用频次为603频次,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使用较多的用药品种依次为注射用血栓通、丹红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使用较多的科室依次为心内科、脑病科、骨科。2)570例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的患者中存在不合理用药行为的共94例,占比16.49%,不合理用药频次总计328频次,占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总使用频次的54.39%,不合理用药行为以适应症不合理、剂量不合理为主。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临床使用范围较广,但是存在适应症不合理、剂量不合理等不合理用药行为,实际应用需坚持整体辨证原则,结合个体实际情况准确给药。  相似文献   

3.
了解某医院中药注射剂使用现状,为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随机抽取最近连续4年某医院的800份归档病案为研究资料,筛选其中使用了中药注射剂的病例469份,汇总其用法用量、给药途径、溶媒选用以及用药适应症等项目,分析其用药合理性;结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病例170例,不合理用药病例299例,中药注射剂的不合理用使用率为63.7%,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无适应症用药、单次剂量错误、给药频次错误、溶媒选用错误、疗程错误;某医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存在较多问题,应加强用药干预,规范其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4.
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影响因素;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临夏州回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应用中药注射剂治疗的2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双黄连、刺五加、痰热清、清开灵、丹参、黄芪、血塞通、喜炎平、血栓通和灯盏花素等10种中药注射剂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双黄连发生率最高;是否辨证施治、有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用药剂量、小时用药量、配液放置时长和超疗程用药等与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密切,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用中药注射剂应辨证施治,用药适量,配药及时,密切观察过敏史患者,以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儿科门诊不合理用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酒泉市人民医院儿科门诊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分析,促进和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酒泉市人民医院2006儿科门诊处方共13046张,分别对儿科门诊处方中中药注射剂的应用不当、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用法用量不当、用药品种超过5种、选药不合理、溶媒选用不当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论:酒泉市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在用药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探讨改进。  相似文献   

6.
调查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TCMI)临床应用现状,并分析其安全性。通过天水市中医医院管理系统调取2017-2019年活血化瘀类TCMI的应用信息,统计各种活血化瘀类TCMI的总用药金额、日用药金额(DDC)、用药频率(DDDs)、用药总天数,计算药物利用指数(DUI),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017-2019年销售金额位于前2位的活血化瘀类TCMI品种是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塞通,并呈逐年增高趋势;DDDS位于前3位的活血化瘀类TCMI品种是血塞通、冠心宁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各年度DUI0.9、0.9~1.1、1.1分别有2种、6种、2种;活血化瘀类TCMI所致不良反应累及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39.34%),其次是消化系统(21.31%)。活血化瘀类TCM在临床应用量较大,部分品种在用药剂量上存在不合理现象,而用药不良反应多有出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受累为主。故临床应加大对此类TCMI使用的监管,规范临床用药,以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了解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发生率居高不下的原因,研究并制定行之有效的预防中药注射剂ADR发生的干预措施。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发生中药注射剂ADR患者的年龄、体质特点及过敏史,以及与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输液操作流程的相关性。中药注射剂ADR有患者因素(年龄、体质和药物过敏史),护理人员未按中药注射剂使用规范,如护理人员在输注中药注射剂时未做到现配现用、输注速度过快、未严格遵守中药注射剂使用说明使用溶媒等因素。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应规范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操作流程,建立和健全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制度,加强中药注射剂输注过程中的用药监护,是降低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研究药师干预促进医院合理用药的临床应用价值。选择在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卫生院治疗且未经药师干预的10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102例经药师干预的患者作为观察组。统计对比两组临床用药情况、不合理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临床用药合理性评分高于对照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临床用药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药物选择、抗菌药物的使用、联合用药、用药及用法不合理用药情况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药师干预可提高用药合理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用药费用,缩短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避免不合理用药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9.
分析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不良反应的原因和应对方法。选取金昌市永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55例,起止时间是2017年1月~2019年6月。回顾患者的资料,对不良反应的症状表现、出现时间、发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制定合理用药措施。55例患者中,60岁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41.8%,其次依次为41~60岁(32.7%)、18~40岁(16.4%)、18岁以下(9.1%)。不良反应累及皮肤(36.4%)、肝肾(21.8%)、消化系统(18.2%)、血液循环系统(14.5%)、其他(9.1%);不良反应主要出现在24h以内(92.7%);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是溶媒选择不当(38.2%)、给药途径不当(27.3%)、输注速度快(18.2%)、个人体质问题(16.4%)。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时,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较多,和年龄、溶媒、给药途径、滴速、个人体质等有关。提示医生制定合理用药措施,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2009年—2010年中药注射液的使用情况及发展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2010年中药注射剂使用的种类、销售金额、用药频度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年和2010年中药注射剂分别占总药品销售金额的16.92%和14.75%,排在销售金额前20位的中药注射液品种变化不大,大部分为心血管疾病药物。DDDs综合排序前3位的为细辛脑、薄芝糖肽、丹参酮IIA磺酸钠。结论:我院中药注射剂增长缓慢,但用药率仍高,应进一步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11.
调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临床使用安全性。选择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治疗的23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为正常组(未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和不良组(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236例患者分为185例正常组和51例不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61%。不良组60周岁以上、抽烟、喝酒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组静脉给药、联合用药、不合理用药患者例数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1例药物不良反应以皮肤及其附件不良反应最多。51例药物不良反应共涉及9种菌素类抗生素,以头孢哌酮发生率最高。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且年龄、抽烟、喝酒、药物使用及药物种类等多种因素均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关,临床使用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12.
分析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常见不良反应。分析2016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193例患者临床资料,193例患者因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而出现不良反应,归纳导致出现不良反应的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类型,统计每位患者中药制剂具体的给药方式以及具体不良反应情况等。在本次调查的常见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茵栀黄最多;静脉滴注为常见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最为常见的给药方式,且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占比最高;因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而出现不良反应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出现明显损害为主。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合理使用茵栀黄,给药方式尽可能减少选择静脉滴注方式,强化用药监测,针对患者出现的皮肤及其附件明显损害在内的诸多不良反应,应针对性、及时干预,以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江汉大学附属医院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情况,探讨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方法:收集该院2006年~2007年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资料,对其年销售金额、DDDs值、日用药金额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注射剂在中成药的购销中占主导地位,其中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注射剂占有较大份额.结论:中药注射剂存在安全隐患,临床应多用口服制剂,慎用注射剂.医药工作者应规范使用中药注射剂,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调查医院2013~2017年尿路感染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评价临床药师参与临床用药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宜春市人民医院2013~2017年456例尿路感染住院患者病例资料,分析比较2013~2015与2016~2017年抗菌药物的使用与患者治疗情况。包括用药频度(DDDs)、平均使用品种、联合用药率、换药率、选药不合理率、剂量不合理率、疗程不合理率、平均住院天数及治愈率。结果 2013~2015年氟喹诺酮类药物DDDS排序均为第一;2016~2017年头孢菌素类药物DDDS排序均为第一;单类品种中,左氧氟沙星DDDs排序在2013~2016年期间为第一;2017年时氨曲南DDDS排序位居首位而左氧氟沙星位居第五;2013~2017年患者平均用药品种数与疗程不合理率无显著变化,联合用药率、换药率于2016~2017年较以往有明显降低P<0.01,P<0.05,但平均住院天数较往年有明显升高P<0.05。剂量不合理率、选药不合理率较往年降低而治愈率较往年有所提高。结论 在临床药师的参与下,尿路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用药逐渐走向更加规范合理,尿路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5.
分析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情况和安全性。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于甘肃省镇原县屯字中心卫生院收治的168例各科类患者,运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组84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进行治疗,统计研究组各活血化瘀类中药使用情况,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有效治疗率及不良反应率。研究组各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中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使用次数较高,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84.52%(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率为15.48%显著低于对照组29.76%(P0.05)。临床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应当合理使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率,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探讨中成药的合理使用与药学监护.方法: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指导意见,归纳中成药信息,参考文献资料,结合疾病临床实际情况,总结合理使用与药学监护重点.结果:截至方案第六版,共推荐中成药15种,口服中成药7种,中药注射剂8种,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临床用药过程中,应精准施治;避免重复用药、药物相互作用等药物联用问题;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注射剂的溶媒滴速、口服剂的依从性等方面,需重点开展药物监护;关注中成药使用过程中潜在肝损伤及其他相关实验室指标.结论:合理使用与药学监护的建议,可为一线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医生与药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探讨活血化瘀中药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冠心病的疗效。选取甘肃省庄浪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院2014年8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4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72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活血化瘀中药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出现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率比对照组低,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活血化瘀中药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明显,能降低不良反应出现率,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2月期间华亭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该院)发生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经过整理统计,探讨引发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并针对胜地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84例不良反应中,60岁以上的患者有27例,占32.14%;不良反应发生在给药后的30min内的有52例,占总数的61.91%;不良反应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的有32例,占32.14%.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药物自身性质、患者个体差异以及临床用药规范化程度三个方面.结论:分析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并有效预防,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疗效,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探析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应用。选择甘肃省高台县人民医院接收的采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中选取76例,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76例患者中发生病态反应情况占比69.74%(53/76),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情况占比11.84%(9/76),引起畏寒或发热情况占比6.58%(5/76),发生过敏性休克占比5.26%(4/76),出现明显头痛症状占比3.95%(3/76),引起静脉炎情况占比2.63%(2/76);采用口服方式发生不良反应情况(3例)明显低于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发生不良反应情况(18例);第1代、第2代、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用药后分别有7例、31例、27例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可见头孢菌素类药物第1代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第2代、第3代。临床在选择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时,应合理、规范用药,并针对潜在的不良反应情况做好相应的预防、应对策略,将不良反应程度最小化,用药安全性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探究影响社区消化内科不合理用药常见因素及应对措施。对红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消化内科在2017年1月~2019年1月给予诊疗的2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统计整理不合理处方及用药情况,并总结出相应的应对措施。210例研究对象中存在不合理用药处方共18例,不合理用药占比为8.57%。具体原因为:重复用药5例,占比2.38%,抑酸药物使用过量3例,占比为1.43%,抗生素使用不合理4例,占比1.91%,联合用药不当4例,占比1.90%,药物与病情不符2例,占比为0.95%。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消化内科,不合理用药现象时有发生。事关患者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应引起临床医生和院方高度重视,医务人员应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合理用药水平。经过努力,我服务中心这种现象已在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