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7 毫秒
1.
分析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情况和安全性。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于甘肃省镇原县屯字中心卫生院收治的168例各科类患者,运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组84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进行治疗,统计研究组各活血化瘀类中药使用情况,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有效治疗率及不良反应率。研究组各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中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使用次数较高,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84.52%(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率为15.48%显著低于对照组29.76%(P0.05)。临床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应当合理使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率,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分析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临床使用情况,并提出合理用药举措。选择陇西县中医医院2019年11月-12月期间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患者570例作为调查对象,收集患者用药资料,统计不同科室、不同品种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使用情况,以及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不同品种的不合理用药行为。1)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总使用频次为603频次,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使用较多的用药品种依次为注射用血栓通、丹红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使用较多的科室依次为心内科、脑病科、骨科。2)570例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的患者中存在不合理用药行为的共94例,占比16.49%,不合理用药频次总计328频次,占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总使用频次的54.39%,不合理用药行为以适应症不合理、剂量不合理为主。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临床使用范围较广,但是存在适应症不合理、剂量不合理等不合理用药行为,实际应用需坚持整体辨证原则,结合个体实际情况准确给药。  相似文献   

3.
探究老年患者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特点,并对合理用药进行分析。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10月庆阳市中医医院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的84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对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进行总结,探究如何提高用药安全性。84例患者共分离出137株致病菌,革兰阴性菌构成比为48.17%,革兰阳性菌构成比为29.20%,真菌构成比为22.63%;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的药物中,头孢菌素类药物构成比最高(34.52%),其次为青霉素类、(17.86%)、大环内酯(14.29%);不良反应以皮肤过敏反应(30.95%)、消化系统反应(20.24%)居多;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适应症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用药时间过长偏多;不良反应多于给药后30min内发生,静脉给药的方式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老年患者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且种类较多,临床医师应掌握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调查分析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临床不合理应用情况及对策。选取甘肃省静宁县甘沟中心卫生院收治的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患者490例,观察对比住院患者对各类中药剂的用药频度(DDDs)、应用人次排名前10位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品种,并对患者用药适应证、疗程、用量、溶媒选择、联合用药以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合理地实施对策。我院使用的各类中药剂中,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品种最多且用药频率最高;23种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品种中,以丹红注射液使用人数最高,占比达到31.84%,其次为注射用血塞通,占比29.18%,两者应用明显高于其他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品种(P0.05);研究对象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不合理使用情况共有93例,占比18.98。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在我院临床应用广泛,但存在不符合适应症、溶媒选择不规范、剂量超标、疗程超标、联合用药不合理以及不良反应等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当前的不合理应用情况采取有效地应对措施,以保证患者的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抗生素不良反应的规律及特点,指导合理用药,对全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的1547例药物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分析。605例抗生素不良反应占同期药物不良反应的39.11%(605/1547),品种以β-内酰胺类居首(44种),例次数也以有关β-内酰胺类最多(286例)。其表现累计例次最多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68例),最严重的表现是过敏性休克(6例)。因此,加强合理用药,慎用抗生素药,必将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分析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常见不良反应。分析2016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193例患者临床资料,193例患者因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而出现不良反应,归纳导致出现不良反应的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类型,统计每位患者中药制剂具体的给药方式以及具体不良反应情况等。在本次调查的常见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茵栀黄最多;静脉滴注为常见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最为常见的给药方式,且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占比最高;因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而出现不良反应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出现明显损害为主。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合理使用茵栀黄,给药方式尽可能减少选择静脉滴注方式,强化用药监测,针对患者出现的皮肤及其附件明显损害在内的诸多不良反应,应针对性、及时干预,以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对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予以有效分析,同时提出合理用药举措。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服用清热类中药饮片同时发生不良反应的136例患者,依据临床资料,了解发生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的人群分布,统计症状、累及系统情况,分析原因,记录转归治愈时间。①不同性别人群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发生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5岁年龄≤60岁。②因服用清热类中药饮片同时发生不良反应的136例患者,累及系统主要为消化系统(44/136,占比32.35%)、皮肤黏膜系统(29/136,占比21.32%)。③因服用清热类中药饮片同时发生不良反应的136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主要为药物因素(38/136,占比27.94%)、剂量不当(35/136,占比25.74%)、配伍不当(29/136,占比21.32%)。④因服用清热类中药饮片同时发生不良反应的136例患者转归治愈时间较短,80.15%患者转归治愈时间不超过5d。清热类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发生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5岁年龄≤60岁,会引起消化系统、皮肤黏膜系统等出现损害,主要由于药物因素、剂量不当、配伍不当等造成,可通过把控质量、加大宣传等多个方面促进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用建立并验证的LC-MS/MS方法测定大鼠尾静脉给药后血浆中丹参素、丹酚酸A浓度,比较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和单体组的丹参素、丹酚酸A在健康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差异。所建立的LC-MS/MS法方法学验证结果均符合要求。实验结果表明,相同剂量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组中丹参素的C_(max)、AUC_(0-t)和MRT_(0-t)约为单体组的1.7~1.8倍,丹酚酸A的C_(max)、AUC_(0-t)和MRT_(0-t)约为单体组的1.5倍。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中的丹参素、丹酚酸A在大鼠体内暴露量明显高于单独给药组,且消除更慢。本实验从药动学的角度研究表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以增加单体成分丹参素、丹酚酸A的体内暴露量。  相似文献   

9.
方永江 《科技信息》2007,(28):251-251
目的:监测共用合理性,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4年1月-2006年12月呼吸科住院患者580例,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及药物利用指数(DUI)分析药物的利用情况,同时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大多数药物的DUI≤1,用药基本合理,但仍有10个品种药物DUI≥1,提示药物剂量偏大。两种以上抗生素合并使用情况较多,价格适中、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轻的药物在临床使用中仍占主导地位。结论:药物利用研究是评价药物的治疗作用,防止不良反应发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复方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治疗胎儿生长受限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治疗胎儿生长受限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诊断胎儿生长受限接受治疗并住院分娩孕妇40例,随即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以及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川芎嗪治疗组各20例;同时选择同期在我院产检并分娩20例FGR患者不愿接受任何治疗为对照组.结果 丹参、川芎嗪组官高腹围增长值、胎儿生长发育参数增加幅度、新生儿生长发育情况及胎盘重量均较其他两组增加,丹参、川芎嗪组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及川芎嗪治疗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分析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不良反应的原因和应对方法。选取金昌市永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55例,起止时间是2017年1月~2019年6月。回顾患者的资料,对不良反应的症状表现、出现时间、发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制定合理用药措施。55例患者中,60岁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41.8%,其次依次为41~60岁(32.7%)、18~40岁(16.4%)、18岁以下(9.1%)。不良反应累及皮肤(36.4%)、肝肾(21.8%)、消化系统(18.2%)、血液循环系统(14.5%)、其他(9.1%);不良反应主要出现在24h以内(92.7%);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是溶媒选择不当(38.2%)、给药途径不当(27.3%)、输注速度快(18.2%)、个人体质问题(16.4%)。中药注射剂静脉滴注时,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较多,和年龄、溶媒、给药途径、滴速、个人体质等有关。提示医生制定合理用药措施,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评价喜炎平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日期2017年10月,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分析纳入研究喜炎平的用药剂量、适应病证、给药途径、合并用药、溶媒及ADR。最终纳入文献158篇,共17334例(不包括对照组病例),发生ADR 970例,ADR类型包括皮肤及附件损害(387例)、胃肠系统损害(271例)等,均经治疗好转。喜炎平在临床使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并有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3.
643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近4年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项目包括:发生ADR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给药途径;涉及的药品种类及不良反应描述.结果:本组ADR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常见(44.79%),其次是输液样反应(15.40%)、消化系统(12.29%)及心血管系统损害(10.89%).结论:涉及的药物以抗菌药物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中成药.  相似文献   

14.
分析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并基于此制定合理用药干预措施。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天水市中医院2019年1月至12月各临床科室上报的老年人ADR报告进行分析,对患者性别、年龄、上报科室、致ADR的药物种类、给药情况、ADR累及器官或系统、ADR关联性评价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共筛选出314例老年人ADR报告,其中男性178例(56.69%),女性136例(43.31%),平均年龄(77.59±6.36)岁,60~69岁老年人发生ADR的占比最高(46.82%);内科上报ADR的比例最高(52.87%);致ADR最多的药物是抗感染药(27.71%),其次是中药制剂(22.61%);静脉滴注是导致ADR发生的主要给药方式;联合用药的患者发生ADR的比例较高,尤其是4种或≥5种药物联用;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是皮肤及附件(30.57%),其次是消化系统(22.61%)。老年人发生ADR的潜在风险较高,ADR涉及的药物品种较多,累及身体多个器官或系统。故应对老年患者规范用药,并加大用药监督力度,以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常见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效果。方法查询PubMed、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并人工检索相关杂志、会议报道。收集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DPN患者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7年12月,以ADDIS 1.16.8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与最佳概率排序。结果共纳入52项研究,4 352例患者。(1)总有效率:10种中药注射液联合甲钴胺均比甲钴胺单用的总有效率高(P0.05)。(2)正中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10种中药注射液联合甲钴胺均比甲钴胺单用提高正中神经MNCV效果好(P0.05)。(3)腓总神经MNCV:10种中药注射液联合甲钴胺均比甲钴胺单用提高腓总神经MNCV效果好(P0.05)。(4)正中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除葛根素、脉络宁外的8种中药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比甲钴胺单用提高正中神经SNCV效果好(P0.05)。(5)腓总神经SNCV:除脉络宁外的9种中药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比甲钴胺单用提高腓总神经SNCV效果好(P0.05)。结论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提高总有效率和正中神经、腓总神经MNCV,均以复方丹参效果最优;提高正中神经、腓总神经SNCV优先选择血栓通与疏血通。  相似文献   

16.
对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临床不合理应用情况及对策进行调查分析。选取医院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的住院患者236例,对9种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进行观察比较,并统计分析患者溶媒选择、用药疗程、用量及联合用药等情况,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在236例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的住院患者中,用药频度排在前几位的品种为丹红注射剂、注射用血塞通与参芪扶正注射剂,且除参芪扶正注射剂、灯盏花素注射液外,其他药品同步性均欠佳;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中存在不符合适应症、溶剂选择不合理、超剂量用药、疗程不当及联合用药不合理等现象,发生率为22.45%。活血化瘀中药注射剂临床不合理应用情况较为常见,故应实施针对性的临床干预,以确保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情况,以促进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水平的提高.方法:对江汉大学附属医院2004~2006年所用抗感染药物的品种、金额进行分类统计,并结合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4年应用抗感染药物14类83个品种,使用金额占用药总金额的37.1%;2005年应用抗感染药物14类77个品种,使用金额占用药总金额的34.7%;2006年应用抗感染药物14类60个品种,使用金额占用药总金额的28.5%.结论:3年来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总体结构搭配比较合理,但应减少注射剂、增加中药制剂的用量.  相似文献   

18.
统计分析中成药常见不良反应(ADR),并提出改善对策。回顾性分析陇西县中医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收集的112例中成药ADR报告资料,对患者性别、年龄、ADR发生时间分布、致ADR的药品类别、给药方式、用药情况、ADR累及器官或系统、ADR因果关系判断及转归等情况进行统计。112例ADR报告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1.20,年龄60岁发生ADR的比例最高(32.14%);ADR5~30min内发生(41.96%);致ADR的主要中成药类别为活血化瘀类,构成比为56.25%;静脉给药所致ADR最为常见,构成比高达67.86%;联合用药所致ADR比例74.11%高于单药应用的25.89%;ADR累及最多的部位是皮肤及附件(33.93%),其次是神经系统(18.75%);停药或对症处置后,91例治愈,20例好转,仅1例遗留面部肿胀。结论:中成药所致ADR较为常见,考虑和患者年龄、中成药类别、给药途径、用药情况等因素有关。提示应做好ADR监测工作,并加强用药规范化管理,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观察红花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选择武威市人民医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急性发作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6例,将他们分别纳入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予以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观察组予红花注射液治疗,以治疗14 d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价及对比分析,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给予红花注射液医治的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时,前者效果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9%vs 21.73%,P﹤0.05)。红花注射液和血塞通注射液均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药物,将两者联合应用,对于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改善有着显著效果,同时并不会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率,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影响因素;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临夏州回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应用中药注射剂治疗的2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双黄连、刺五加、痰热清、清开灵、丹参、黄芪、血塞通、喜炎平、血栓通和灯盏花素等10种中药注射剂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双黄连发生率最高;是否辨证施治、有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用药剂量、小时用药量、配液放置时长和超疗程用药等与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密切,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用中药注射剂应辨证施治,用药适量,配药及时,密切观察过敏史患者,以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