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分析哲学家罗素、维特根斯坦和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的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都重视逻辑的语言分析,主张对世界上的事物可以做到终极分析,对命题都有较为细致的分类,在命题如何与事实相符合的问题上,他们都认为感觉经验是最终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以来的近百年间,中国文化的主题是中西文化的冲突、调和与融合创新。因此,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可以说是中学在吸纳西学过程中的重建。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文化价值如何,如何进退?怎样去评估中西文化的优劣?中国传统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西方文化要不要吸收,如何吸收?这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十分关注的问题。针对文化上顽固守旧与过度西化两种倾向,严复、梁启超、章太炎提出了“观通”、“化合”、“附益”说,他们从“昌明东方学术”着眼,强调立足本土、化合中西古今,创新中华文化。他们有关未来中国新文化再造的学术探讨,是非常富有实践价值和前瞻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因明又称佛教逻辑,是通过宗、因、喻等所组成三支作法,进行推理、证明的学问。逻辑三段论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关于演绎推论的理论,被视为西方逻辑学的基础。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二者在一定范围内是等效的,但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论证的目的不同;中词媒介方式不同;推理形式不同;排列顺序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燕肃与达.芬奇两位东西方科学、艺术家研究成果的比较,分析东西方科学家思想性的差异。方法历史考察与比较分析。结果燕肃是科学家、画家、诗人,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画家的基本素质,而达.芬奇试图把一切于科学有益的东西都纳入绘画,这说明当时欧洲的艺术与科学结合得更为紧密。达.芬奇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燕肃主要研究了天文和机械问题,体现了东西方科学家关注问题的差异性。结论燕肃更像是一位技术家,而达.芬奇则更像是一位哲学家,他们这种不同,反映了东西方古代科学家思想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中西哲学家在人生幸福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以外的哲学家有很多都没有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很多人都有忧郁症、疑病症和畏惧遗传病等病态性倾向,不少人甚至有近于“发疯的内心痛苦”,进而有严重的自杀倾向;他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痛苦的。西方的分析思维使西方哲学家比中国哲学家更注重个体,往往把自己从集体和社会中独立出来,同时,西方哲学家又因过分看重细节,喜欢深入研究,遇事往往爱钻牛角尖,时常陷入死胡同不能自拔,其哲学观点也有很多不科学、不全面的地方,这是西方哲学家精神痛苦的哲学根源。中国的综合思维则使中国哲学家更具整体意识,因而能更好地把握人和自然的关系而有所侧重,其哲学更贴近社会人生;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则使中国哲学家性情优良,他们有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其人生也比西方哲学家幸福。因此,热爱西方哲学的人们,应该更加注重中国哲学的精神,这是哲学家人生幸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中国文化的主题是中西文化的冲突、调和与融合创新。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可以说是中学在吸纳西学过程中的重建。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文化价值如何,如何进退?怎样去评估中西文化的优劣?中国传统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西方文化要不要吸收,如何吸收?这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十分关注的问题。针对当时文化上顽固守旧与过度西方化两种倾向,梁漱溟、熊十力提出了“益欲中心”、“生命本体”说,他们从“昌明东方学术”着眼,强调立足本土,化合中西古今,创新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征程的接续奋斗,成功探索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现代文明、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逻辑。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价值追求取代了西方以资本为逻辑的现代化价值理念,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上超越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突破了西方“历史终结论”“普世价值论”和“文明冲突论”,具有广泛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反对性别本质主义的道路上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模糊两性差异,强调两性之共同人性及承认两性差异,强调女性的特殊性。在长期的论争与批评实践中,西方的学者更多地选择了前者,而中国的学者更易于接受后者。其差异的原因:一是西方的二元对立与中国的阴阳调和对女性主义批评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二是中国传统的“孝亲”观对女性主义批评的影响;三是中西文明发展逻辑的差异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文化落差的影响)。另外,除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中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不同背景也是其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至40年代,从中原地区走出来的三位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嵇文甫、赵纪彬,他们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艰难困苦的探索历程中,上下求索,从思想学术上为现代中国哲学和哲学史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冯友兰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和"贞元六书",标志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为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立和中国哲学的创新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也因此成为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嵇文甫对先秦诸子哲学、宋明理学特别是左派王学的研究有较高的造诣,是我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的著名学者之一。赵纪彬的中国哲学史著作,确立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研究、书写中国哲学史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
西方哲学史通常把古希腊哲学分为三个时期:前苏格拉底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期和后亚里士多德时期。苏格拉底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伟大哲学家,他不仅在学说上,更在人格气质上奠定了西方思想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1.
鲁迅、沈从文、赵树理是深切关注着底层乡土中国而风格迥异的三位乡土小说作家 ,不同的家庭背景、人生阅历及思想艺术资源对他们理解与表现乡村社会及乡村人物产生了不同的制约与影响。通过分析他们关注乡村的不同起因 ,可以尝试建立起对这三位作家的乡土小说创作及其意义进行新的理解与阐释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法律逻辑作为法律实践中极其重要的法学方法论,我国的理论与实务界对其定位与研究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争论。回顾了西方近现代法哲学界对法律与逻辑关系的探讨,这些探讨,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法哲学界所兴起的法律论证理论,为中国法律逻辑的定位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维度,中国的法律逻辑应定位为法律论证的逻辑;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逻辑学界所兴起的非形式逻辑思想,为中国法律逻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的方法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纯粹中国的小说观应该追溯到还没有受到外来观念影响之前的时代,这实际指的就是中国古典小说观。中国传统小说在观念与创作上所显示出的特点与思维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形态上的原因和特点。本论文在如下四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小说观与西方传统小说观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一、对文学反映人类精神和普遍本质认识的差异;二、对文学虚构性与真实性关系认识的差异;三、对小说作用认识的差异;四、小说结构意识上的差异。从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基本可以全面看出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传统小说从文学观念到创作意识再到具体结构写法上的差异与区别,从而显现了中西两者之间在小说观念与写作上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西方逻辑在中国近代时期(1840—1949年)的第二次东渐,对这一时期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逻辑东渐促成了当时哲学观念的新变化;第二,逻辑东渐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和方法;第三,逻辑东渐诱发了“逻辑哲学”这一全新的学术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出现。西方逻辑东渐对中国近代时期哲学革新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新文化建设蓝图的一种有益探索——妥善处理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所产生的进步文化成果,扬长补短,择优而从。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审美观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他们都否定现实美,追求一种超越时空的绝对美、永恒美.但是,由于他们对当时现实态度的不同,以及本人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的不同,形成了在达到这种永恒美的途径和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异.充分显示了东西方哲学内涵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哲学背景中研究中国哲学,其核心问题是西方哲学家为什么要关心中国哲学,或者能够从中国哲学中学到什么东西。因此从事这种研究的学者所要做的就不能是简单地比较中西哲学的异同,指出各自的优劣,而应该首先对西方哲学家所关心的问题及其代表性的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可能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看中国传统哲学在这些问题上是否有比西方哲学更好的观点。由于这种研究属于比较研究,在转向这种研究方法之前首先要讨论一般意义上的比较哲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作为现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均是唯意志论哲学的主要代表.前者是直觉主义艺术理论的创始人,而后者和他有着师承关系,这就必然导致二人的文艺理论存在着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微妙关系,其主要不同点表现在艺术价值论、艺术本质论和艺术发生论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毛献峰 《科技信息》2007,(31):414-415
"休谟问题"即归纳问题,是西方近代哲学认识论中的重要问题。不同研究倾向的科学哲学家对该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逻辑经验主义者的执守、批判理性主义者的反驳再到非理性主义者的超越,"休谟问题"在近代西方科学哲学家眼中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同时也能体会出哲学家们在研究它时思路在发生着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从理论层面上对中国体育价值取向及休闲体育发展的必然性进行了分析,阐明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体育价值选择的背景、原因及中国体育价值取向与休闲体育发展的关系,最后面对现代休闲体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对如何实现在现代人们体育价值取向下促进休闲体育健康、快速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西方式的教育思想在当下的中国教育领域逐渐成为集体无意识,中国本身的教育理念反而不受重视。谈论中西教育思想交会,首先就意味着"自我"与"他者"的视角融合。研究东西方传统教育思想的内在分歧,根本主旨也在于对问题作一学术性的探讨,东西方教育思想的种种区分,本质上是意境、德化与逻辑、知识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文化与社会的发展中塑造了不同的社会性格与人文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