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福荣 《科技信息》2012,(34):96-96
目前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仍存在一些主要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陈旧和师资队伍薄弱。为培养出合格的商务英语人才,我们应大力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其改革思路为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实践教学,创新评价体系,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2.
市场岗位需求与教学课程模块实施协同创新策略已成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结合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的实践研究,分析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内涵,阐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优化人才培养的解决方案:以就业为导向,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构建协同创新机制,突破制约培养创新人才的瓶颈;以岗位能力素质为方向,优化课程模块体系设置;加强外部创新主体合作,构筑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双师型"的教学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3.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和升级,面向创新应用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备受企业欢迎。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协同育人模式从实践基地和教学项目合作转为混合式协同合作,人才培养参与的主体也由双主体转变为多主体。面向创新应用的多主体协同实践育人模式重点突出了专业基础创新的新需求、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的新需求、课程体系和评价模式的新需求,其构建途径有:面向新兴产业需求向导,重构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创新应用能力向导,重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面向多主体协同育人向导,构建多主体师资队伍;面向德育向导,融入实践教学课程思政教育;面向持续改进向导,构建多维度多主体实践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面向创新应用的多主体协同实践育人模式可为新兴产业创新应用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攀枝花学院学报》2020,(5):108-113
结合攀枝花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遵照"口径适中、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执业素质高,具有较强创新创业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要求,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这几个方面对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努力打造地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色品牌。  相似文献   

5.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人才培养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133226"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培养体系、课程设置、教育合作、教学保障和教学改革要求等方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阐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要求;创新地提出了基础、拓展、复合3个层次教学要求和课程体系;对校企合作、国际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建设及教学改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潍坊学院学报》2017,(1):108-110
应用型本科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培养措施和实施策路:实行"全过程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创新型师资队伍;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学科专业技能达标标准,实行教考分离;重视教材建设,提高教学效能;加强校地合作,提高办学活力和生机;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专业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及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得出当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组织与实施、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据不同人才类型,分别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组织与实施;以实践教学为抓手,创新学生能力培养等策略,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目前各大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为了促进普通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普通院校的教学质量,以宝鸡文理学院机械专业为例,分析了机械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以及目前机械专业教学培养模式的优势和不足,从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改革、毕业设计环节安排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机械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进行了探讨,全面分析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普通院校机械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园艺品牌专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艺品牌专业建设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注重人才培养的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须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模式中,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该文结合专业实际情况,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专业实践环节、创新创业实践环节、师资队伍方面探讨创新创业平台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独立学院实施双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和适应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双能力人才培养为例,根据双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主要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置、校内外实践环节建设、课堂教学环节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分析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在重要环节的构建途径,以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本文分析了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要素和现状,以及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教育的差异性,结合合肥学院材料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探讨了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通过四大板块化课程设计、工程实践基地构建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具体实践,构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3.
针对地方院校汽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手,构建汽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的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探索新的课堂讲授与实践课相结合的汽车应用型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对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刘旻  邓伟 《科技信息》2012,(6):140-140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有办学模式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而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要求高校将新的知识单元及时引进课程体系中,使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有超前和发展的眼光。因此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换,培养具有解决生产和管理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随时将一些新兴的、成熟的内容吸收进课堂教学,做到对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动态调整,保持课程体系的动态性、前瞻性。  相似文献   

15.
在示范校建设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示范性高职院校重要建设内容之一。结合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情况,就示范建设过程中各个院校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方面、在构建以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并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的全新课程体系方面、在教学模式的改革方面、在以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为载体的校企深度融合以及“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医学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能力为本位,以基于职业工作过程和培养职业能力创新课程体系,以工学结合和校企(院)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着重就我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改革、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双证书制度实施等一系列方面的实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经验总结,以期与大家共同交流。  相似文献   

17.
产学研用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阐述了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群产学研用相结合实施情况,详细介绍了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设置、科研项目实施、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探索实践,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作为双创的生力军,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增强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高校肩负着双创型人才培养的使命,必然要明晰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基于学界素质模型,形成新的模块化双创型人才素质模型,并围绕此模型提出双创型人才培养路径即加强双创课程体系建设、双创师资队伍体系建设、双创实践平台体系建设和双创教育组织环境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和教师队伍三方面,分析了高校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提出了高校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对策,包括: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突出特色型的培养风格;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20.
知识、能力和素质是工程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三大要素.然而,我国本科教育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及素质培养的问题.结合广东光电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对广东工业大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当中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研究,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