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耐高温的白荧光灯日本日挥化学株式会社和名古屋工业大学开发了一种能够发出白光的白色荧光物质,这种物质不仅能被塑造成各种形状,其成分中的有机化合物,还能连结紫外线以及某种类似玻璃的无机化合物,使这种荧光物质能够维持结构上的稳定,并耐受摄氏  相似文献   

2.
日本岛根大学中村守彦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最近开发出一种在光线照射下能发出荧光的氧化锌纳米粒子。这种氧化锌纳米粒子直径约10纳米,并通过特殊处理使微粒具备荧光物质的特性。这种氧化锌纳米粒子发光比较稳定,发光时间可持续24h以上,但是生产成本不到绿色荧光蛋白的百分之一。  相似文献   

3.
构建了银纳米立方体/PE/金膜三明治结构用于拉曼检测,由于这种结构的场增强特性,一般认为它用于荧光增强也能有较好的性能,在实际测试中发现两者并不完全相同,主要是由于物质分子与纳米颗粒靠近时有荧光猝灭现象。为了尽可能消除荧光猝灭现象,探究场增强基底最强荧光增强能力,更改了中间层的厚度和物质分子在中间层的位置,获得最强荧光增强光谱。这种能够使荧光增强的结构对研究下一代纳米光子学器件在荧光检测上的应用有启示意义;同时,也为开发具有更强大检测功能的拉曼-荧光双检测器提供可参照的模板。  相似文献   

4.
用荧光双链引物特异扩增并定量核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描述了一种利用特殊的双链引物--突触引物,用于核酸扩增的特异定量检测,在传统的引物的5'端标记荧光物质,而在引物的互补序列的3'端标记荧光淬灭剂以封闭其延伸。二者杂交即成双链突触引物。在制备PCR反应混合物阶段以及加热的初期,突触引物保持稳定的双链结构而不能引导扩增,在退火阶段,突触引物部分解链导致引物延伸,荧光物质与淬灭剂分开而产生荧光。利用人β珠蛋白基因对此方法进行了验证。这种可自行退火的荧光引物不仅简单地实现了实时扩增,同时比常规的热启动PCR更有效地提高了扩增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正>广泛分布于亚马孙盆地的波尔卡圆点树蛙在吸收短波光照后,竟然能发出荧光。荧光是一种光致冷发光现象。当物质经某种较短波长的光照射后,吸收光能并随即发出比入射光波更长的光,这个光即称之为荧光。这种现象常被发现存在于鹦鹉、海龟、以及许多鱼类身上,科学家推测这些动物利用荧光可以实现自我保护或进行交流通讯等。然而,这次被发现的却是一种青蛙。  相似文献   

6.
比较了芸苔属蔬菜芥蓝类、白菜类、菜心类和芥菜种子吸胀时荧光物质的泄漏与种子劣变.结果表明:不是所有丧失萌发力的种子均能泄漏荧光物质.泄漏荧光物质种子占不能萌发种子总数的百分比大小按下列顺序:芥蓝类>白菜类>菜心类>芥菜类变化,这种顺序与其劣变系数变化顺序相平行.劣变系数反映了该种子抗劣变能力,因此可利用荧光物质泄漏的种子占不萌发种子的百分比测定该种子的抗劣变能力或种子劣变程度.荧光物质主要分布在胚中.死种子吸水后荧光物质可泄漏于所在组织的外部,而活种子则否.  相似文献   

7.
将双波长标准加入应用于荧光分析,测定了混合物中α-萘酚和β-萘酚。结果表明,α-萘酚和β-萘酚的浓度比在40:1-1:20范围内,利用该法能够同时测定两种物质的浓度,其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都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高香草酸-H2O2-HRP荧光酶联免疫分析测定HRP的新方法。该法基于HRP催化H2O2氧高香草酸生成能产生荧光的物质,该物质在E=317nm激光作用下产生荧光,  相似文献   

9.
 “作为人类, 我们能够确认数光年外的星系, 我们能研究比原子还小的粒子, 但我们仍无法揭示两耳间3磅重物质(大脑)的奥秘。”  相似文献   

10.
海洋激光雷达在探测海面油荧光方面的应用,受到广泛重视。海洋激光荧光雷达是以物质荧光谱理论为基础,将荧光技术应用于海面油膜检测领域。本文介绍了激光荧光原理,青岛海洋大学海洋激光雷达的基本结构和工作过程,以及该套系统进行海面油膜种类鉴别的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通过实验证明,该套系统性能可靠,测量值稳定,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油荧光测量。提出采用荧光强度435/380,435/500,435/550,3个比值作为油样荧光特性的描述值进行油种鉴别。相对其他的鉴别方法,三比值法无须配置溶液,适于现场测量。根据系统响应情况提取的特征值不但更有针对性,而且由于特性值数量多,对荧光谱分布曲线的描述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1.
荧光光谱技术及其在癌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荧光产生的物理机制,说明生物组织自体荧光光谱能够反映肿瘤组织的特异性,可以作为组织诊断的依据.介绍荧光光谱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具体应用,并对癌组织中的发光物质和应用中注意事项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由于用双重介质模型对裂缝水窜等强非线性渗流问题进行数值模拟时,迭代求解往往难以收敛,这种不收敛性使得物质平衡误差偏大,有时甚至全地使模拟失败,针对这种模拟求解过程中物质平衡误差偏大问题,提出了迭代解的物质平衡校正方法。实际应用表明,此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双重介质模拟模型的物质平衡误差,同时还能提高油藏模拟过程中迭代求解的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13.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1895年研究阴极射线的性质时,发现阴极射线(即高速电子流)射到玻璃管壁上,管壁会发出一种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的穿透本领很大,能使放在厚纸后面的荧光物质发光,并能使包在黑纸里的照相底片感光。伦琴称做X射线。后来人们做了大量实验,发现高速电子流射到固体而产生的这种射线其实是一种波长极短的电磁波。为了纪念伦琴,就把这种射线叫做伦琴射线。  相似文献   

14.
目前有关Pfiesteria piscicida Steindinger et Burkholder的摄食行为研究已有相当多的报道,然而这种生物是如何应用蛋白的还没有人做过研究.我们研究了P.piscicida依赖于血清蛋白的生长能力,发现不管添不添加其捕食者Rhodomonas sp.,仅仅1h后,添加了动物血清的实验组就比未添加血清的对照组显示出明显出更快的生长速率,这种活跃的生长至少持续了4h.当添加了异硫氰酸荧光素的共扼免疫蛋白后,在P.piscicida的细胞中检测到了荧光;第1个小时只能检测到微弱的荧光。此后荧光逐渐增强,到3~4h达到最强.此外.我们还进一步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来验证P.piscicida细胞对血清蛋白质的吸收.本研究首次提供了沟鞭藻能够消化利用蛋白质的直接证据,并且发现P.piscicida生长响应与动物蛋白的添加几乎是同步的.尽管细胞快速生长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我们的发现可能解释了P.piscicida是如何得益于其吞噬摄食方式及如何在鱼类出现时作出快速反应的.  相似文献   

15.
热透镜检测多环芳烃蒽过程中的荧光去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热透镜技术对紫外光作用下能产生荧光的物质多环芳烃蒽的检测,以蒽的苯-乙醇(1:4)溶液为研究体系,选用CH3I作为荧光淬灭剂,得出了淬灭后热透镜信号与蒽的浓度值之间良好的线性关系,论证了热透镜技术对蒽的浓度测定的可行性。从理论上计算了使用淬灭剂淬灭光的方法所增加的热透镜信号比例,它与体系的荧光量子产额有重要联系,研究中还得到一种测量荧光量子产额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6.
美国科学家最近发明了一种利用生活污水发电的设备,它不仅能够发电,还可以分解污水中有害的有机物质,节省能源.有利环保。美国科学家最近发明了一种利用生活污水发电的设备.它不仅能够发电.还可以分解污水中有害的有机物质.节省能源.有利环保。科学家说.利用这种污水发电机,将会有那么一天.能使从马桶冲下去的秽物成为人们家中照明用电的来源。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报道.这种发电机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的科研人员发明的.它是一个15厘米长  相似文献   

17.
直销是人的事业,激励是这种事业的灵魂,通过激励付诸行动的直销商能够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获得满足,有的还能够满足实现自我的最高级需要。因此,无论是自助还是助人,优秀的直销商应该熟悉动机知识,力求取得最佳的激励效果,以便准确地把握自己或伙伴的需要,致力于建立美好远景。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外源物质对干旱条件下植物光合荧光作用的影响,采用不同实验探究了营养元素、激素和多胺以及其他物质对植物光合荧光作用的影响.发现在干旱条件下,上述这些外源物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物的光合荧光作用,提高植物的抗旱性.为提高植物的抗旱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科技信息     
乳酸菌可抵制基因与染色体变异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生物系的科研人员通过实验研究发现 ,乳酸菌能够有效地抵制基因与染色体变异。俄科研人员在实验中发现 ,乳酸菌属于能够分离抗诱变物质的细菌 ,它能分离出乳酸、醋酸和丁酸 ,这些酸性物质能够消灭病原性和腐烂性细菌。实验还证明 ,乳酸菌能用不同的方法消灭诱变物质。首先 ,它能分离出蛋白酶 ;其次 ,它能很好地抑制诱变物质的活性。有时 ,乳酸菌的细胞像抗氧化剂一样 ,能够消灭自由基。科研人员在对老鼠和人的实验研究中还证实 ,大部分乳酸菌和分歧菌在胃肠道系统中能保护基因免受诱变作用 ,因…  相似文献   

20.
韩国一个科研小组在牛蛙皮肤中发现了一种抗衰老物质,这种物质能够延缓人体细胞的衰老进程。据该科研小组领导人金铉文教授表示,他们从牛蛙皮肤中分离出了一种缩胺酸,这种物质具有抗氧化特性。而且,这种缩胺酸的抗氧化特性可以用于消除人体内的自由基,而自由基则是加速人体细胞老化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