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发光菌作为指示生物测定了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12)的单一毒性,以及在等剂量下BS-12和苯酚、甲苯、硝基苯的二元与多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效应;采用毒性单位(TU)、相加指数(AI)、相似性参数(λ)和混合毒性指数(MTI)4种联合毒性评价方法,对混合体系联合毒性作用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4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对研究体系联合效应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BS-12+甲苯的混合体系表现出相加作用,BS-12+硝基苯和BS-12+甲苯+硝基苯混合体系表现出拮抗作用,其他呈现不同程度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酚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发光菌为受试生物,测定苯酚和19种取代酚类化合物在pH=7.0时的单一毒性,以及等毒性单位配比下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采用毒性单位、相加指数、混合毒性指数和相似性参数4种方法对联合毒性进行评价,并探讨联合毒性效应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苯酚与其他酚类化合物组成的二元混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作用类型大部分表现为协同作用,小部分表现为拮抗或部分相加作用.对于同一联合作用,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其评价结果会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硝基苯及其主要降解中间产物邻硝基苯酚、间硝基苯酚和对硝基苯酚对明亮发光杆菌的单一毒性及多元混合联合毒性的影响.采用毒性单位法(TU)、加和指数法(AI)以及混合毒性指数法(MTI)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硝基苯、邻硝基苯酚、间硝基苯酚和对硝基苯酚半致死浓度的-log EC50值分别为3.21、3.40、3.30和4.15.这4种有机物二元、三元和四元混合溶液的生物毒性主要表现为部分相加或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2,4-二硝基甲苯与硝基苯衍生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测定了2,4-二硝基甲苯(2,4-DNT)与5种硝基苯衍生物对发光菌的单一毒性和在等剂量下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采用毒性单位(TU)、相加指数(AI)、相似性参数(λ)和混合毒性指数(MTI)进行联合毒性评价,结果表明,5种二元混合物的联合作用均为协同作用;比较了不同对位取代基对混合物协同作用强弱的影响,采用混合毒性指数的评价结果与其它3种方法略有不同,但在以2,4-DNT为底物的二元混合体系中,对硝基氯苯的协同作用最弱.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苯胺与6种取代苯胺对发光菌和大型蚤的单一毒性及其毒性单位比为1∶4,1∶1,和4∶1的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采用相加指数法对联合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苯胺与取代苯胺的二元混合物在3种配比下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主要表现为相加作用,而对大型蚤的联合毒性则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毒性比法量化判定芳烃化合物毒性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测定了苯酚、硝基苯、间硝基苯胺、对苯二胺、邻苯二酚和氯苯等6种取代芳烃化合物对发光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的急性毒性,应用毒性比(TR)判定方法,同时结合分子结构特征对受试化合物毒性作用进行了探讨和分类.结果表明,氯苯为非极性麻醉型毒性机制,苯酚、硝基苯、问硝基苯胺为极性麻醉型毒性机制,对苯二胺、邻苯二酚为反应性毒性机制.  相似文献   

7.
通过急性毒性实验,测定了取代苯酚、苯胺类化合物及其混合物对鲫鱼的急性毒性效应,得到10种单一化合物的半致死浓度(CL50)以及12组混合物的半致死浓度(CL50mix).采用毒性单位法、相加指数法和混合毒性指数法对混合物的联合毒性效应进行了定性评价,2-氯苯酚与取代苯酚、苯胺类化合物的联合效应以部分相加和协同作用为主.以混合物的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lgPmix)和前沿轨道能距(ΔEmix)为结构描述符,建立了联合毒性效应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结果表明,化合物的脂溶性和反应性越强,混合物联合毒性越大,所得的模型对2-氯苯酚与苯胺类混合物的毒性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2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 80和Triton X-100)、2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和SDBS)及其组合对土壤中BDE-15的溶出效应,考察了不同质量浓度Na Cl溶液对表面活性剂溶出BDE-15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单一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大于临界胶束质量浓度时对BDE-15的溶出效果明显,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出效果优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阴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在单一表面活性剂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BDE-15的表观溶解度,且混合体系的溶出作用随非离子比例先增大后减小,在非离子与阴离子质量比为7∶3时具有最大溶出能力;添加一定质量浓度Na Cl溶液可明显提高混合表面活性剂对BDE-15的溶出效应.  相似文献   

9.
以大型蚤(Daphnia magna)为试验生物,测定了铜、间氯苯酚和间硝基苯酚对大型蚤的单一毒性.有机物的毒性大小为:间氯苯酚(-lgV_(LC50)=4.43)间硝基苯酚(-lgV_(LC50)=3.60).在测定重金属单一毒性(-lgV_(LC50)=5.73)的基础上,分别测定了二元有机-无机复合体系(重金属铜以其单一毒性0.2倍、0.5倍和0.8倍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与间氯苯酚和间硝基苯酚混合)对大型蚤的联合毒性,并采用毒性单位法(TU)和相加指数法(AI)对联合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两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一致,两种苯酚类化合物与铜组成的二元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为相加作用和拮抗作用;当铜浓度一定时,铜-间氯苯酚混合物对大型蚤的拮抗作用强于铜-间硝基苯酚混合物的拮抗作用;当铜与两种苯酚类化合物以1∶1的毒性单位混合时拮抗作用最强(毒性单位法的M值分别为3.01和1.88),原因可能是此种混合体系中有机物和无机物产生了较多的络合物,减毒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三种农药与三种重金属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呋喃丹、氯氰菊酯、溴氰菊酯3种农药与重金属Cu、Zn、Cd以毒性单位比为1∶1,1∶3和3∶1构成的二元混合体系对发光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的联合毒性,并采用相加指数法对联合毒性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Cu与3种有机农药作用后主要表现为拮抗作用,呋喃丹毒性减弱最多,氯氰菊酯次之,溴氰菊酯则有增强的趋势;Zn与各有机农药作用后主要表现为拮抗作用,不同浓度配比对3种农药的影响不同;Cd与各有机农药作用后主要表现为相加作用,但不同混合体系相加作用程度有差异,Cd与氯氰菊酯表现为偏于拮抗的相加作用,Cd与溴氰菊酯表现为明显的相加作用,Cd与呋喃丹表现为偏于协同的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用回归分析建立有机化学品对水生生物毒性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回归分析法,根据发光细菌半致死量EC50、有机化合物的折光率nD^20和辛醇-水分配系数Kow数据,建立了有机化学器对呆鲦鱼(Fathead minnow)半致死量LC50的数字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假设检验,利用该模型对19种化学器的毒性LC50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12.
医药物质在环境中的归趋和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已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热点。本文测定了阿司匹林、盐酸环丙沙星和阿奇霉素3种常见活性医药成分(APIs)对发光菌的单一毒性以及二元和三元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并应用毒性单位法(TU)、相加指数法(AI)和混合毒性指数(MTI)等方法对混合体系联合作用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阿司匹林-环丙沙星二元混合体系为部分相加作用外,其它体系联合毒性均呈现为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联合毒性作用类型揭示了环境中不同APIs之间相互作用,表明了医药品环境残留可能增加生物对医药物质耐药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采用分子动力学MM+和半经验AM1算法优化并计算24种芳烃类化合物的16种量子化学参数,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化合物的量子化学参数进行筛选,所得最佳参数与芳烃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进行定量构效关系研究(QSAR)。所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确定系数(R2)和留一法交叉检验系数q2分别为0.83和0.990。毒性实验值与预测值的相关性较好,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4.
火电厂和污水处理厂排水的综合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发光细菌法对火电厂和污水处理厂各工艺段排水进行了生物毒性测定,根据水质毒性分级标准对水样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行业废水的生物毒性与其COD值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正确反映废水的实际毒性大小.发光细菌法用于工业废水毒性评价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和准确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氯苯胺类化合物毒性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B3LYP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氯苯胺类化合物的量子化学参数,研究了该类化合物对发光细菌毒性作用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应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的方程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对发光细菌的毒性作用随分子最低空轨道(LUMO)能级的降低而增大,随分子中氯取代数目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Alkanols, which are narcotic compounds, were studied. The acute toxicities (15min-EC50) of 15 alkanols, which have a large span of hydrophobicity, to 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 were measured.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QSAR) analysis of single toxicity of alkanols was conducted by using octanol-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 (logKow). The polynomial expression was used instead of linear equation to develop QSAR model, and a QSAR model with a good predictive potential was achieved. Furthermore, the mixture toxicity of alkanols was studied. In order to predict joint toxicity of mixtures that contain very hydrophobic alkanols, the adjustment of octanol-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 was performed,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volume effect. And equivalent octanol-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 was introduced. The QSAR model of mixture toxicity was developed by using equivalent mixture octanol-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 The result showed that even a linear model could predict mixture toxicity well by using equivalent mixture octanol-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