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目前还没有确立相关由于行政侵权给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害的赔偿制度尤其是金钱等方面的物质性赔偿。确立和完善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内在要求,是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是对行政权力加以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和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也是是推进我国法制建设进程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行政许可法>于今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了.<行政许可法>是继<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之后又一部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重要法律.  相似文献   

3.
近日公布的国家赔偿法草案首次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了《国家赔偿法》的范围,但是精神损害具有不可度量性以及因主体不同而导致的差异性,因此在精神损害赔偿标准问题上就遇到了许多技术困难。积极探索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赵娜 《科技信息》2007,(26):254-255
国家对行政侵权赔偿范围的大小,反映了一个国家对其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保护程度,也是国家民主与法治的标尺,因此,必须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错误职权行为有所约束和惩戒,赔偿即是其中之一。完善国家行政赔偿制度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客观需要,我国自实施《国家赔偿法》以来,由于立法滞后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国家行政赔偿的范围过窄导致公民、法人、其它组织合法权益不能完整保护的缺陷日益突出,有待于在理论上深化认识和实践上加以完善。本文通过分析比较相关资料,先从理论上阐明我国行政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而论述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基于完善我国行政赔偿制度的目标与理念,提出相关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目前的行政赔偿范围进行了反思。认为我国现行的《国家赔偿法》主要以列举方式确定的行政赔偿范围,极大限制了行政赔偿范围。建议采取“概括加否定排除式”的立法模式扩大行政赔偿范围,将行政规章以下的抽象行政行为、行政不作为行为和精神损害赔偿纳入行政赔偿范围。  相似文献   

6.
行政赔偿将国家机关与其他社会主体平等地置于法律的调控之下.笔者从中外行政侵权精神赔偿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趋势出发,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借鉴国外的经验,对我国的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原则、确定赔偿金额的依据等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行政赔偿为核心的国家赔偿成为各国普遍承认和遵循的法律原则。我国于1994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对行政赔偿作了比较原则的规定。行政赔偿的主体应为国家,同时,行政赔偿必须具备责任要件。行政赔偿制度的建立,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实证分析了我国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司法实践中赔偿额确定现状,基于知识产权价值视角,发现存在赔偿额未充分涵括知识产权市场价值、赔偿额计算缺乏经济学分析、合理使用费的适用比例较低等问题.发挥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对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还需加快相关制度体系建设,重点要完善以知识产权市场价值为基础的侵权损害赔偿司法定价机制,加快构建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专家制度,完善规范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在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损害事件频繁发生,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常常因此受损.在我国现行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作为私法主体的企业与作为公权力主体的行政机关之间的责任划分不明确,导致无法对违法行政行为进行有效惩戒,也无法对权益受损的民事主体进行有效救济.“公私法主体之侵权责任的融通性”可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个思路.具体而言,即在处理《国家赔偿法》与《侵权责任法》的关系上,应将民法的相关原理引入到《国家赔偿法》的适用中,使对行政主体的民事赔偿归责得以在现有民事法律理论的视域下展开.  相似文献   

10.
曹建章  赵敏 《甘肃科技》2001,17(1):13-14
1995年,《国家赔偿法》正式施行,该法规定了行政赔偿和刑事赔偿的范围,明确了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的行政侵权和司法侵权范围,规定了国家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以及赔偿方式、赔偿费用、赔偿主体、赔偿程度等内容,成为国家赔偿法典。《国家赔偿法》将赔偿申请权赋予公民,公民认为国家机关的行为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可以运用法律手段与国家机关直接对话。这是一种自下而上,还权力于人民的法律制度,制约权力,保障公民权的立法目的明确,所以有人还认为《国家赔偿法》是人权保障书,它在民主建设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至此,国家赔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